孙大伟
-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宽带高吸收太阳能吸收器被引量:5
- 2021年
- 具有宽带高吸收特性的吸收器是太阳能利用的关键。设计了一种含有抗反射层的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太阳能吸收器,其中砷化镓(GaAs)作为吸收介质,被填充到具有四方晶格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的钨(W)基底圆形空腔中。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300~2500 nm的波长范围内,吸收器的平均吸收率为92.5%,有效吸收率高达94.9%,入射仰角为50°时,有效吸收率仍有90.13%。该结构具有全太阳光谱高吸收、偏振不敏感和广角吸收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高性能太阳能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孙大伟李长红易凌俊王再鹏
- 关键词:二维光子晶体抗反射膜吸收谱
- 中国近25年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近25年来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获取国内近25年有关SIMT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4例中,男39例,女25例,男女比例1.56:1。年龄24~74岁,平均49.2岁。多为查体时B超或CT发现,部分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乏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脾内单发或多发,界限多清楚占位性病变。有明确病理结果描述者43例:少细胞纤维型26例,黏液样/血管型12例,丰富梭形细胞型5例;免疫组化示多数病例梭形细胞对Vimentin、SMA等抗体阳性。治疗方式主要为脾脏切除,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IMT极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可与其他脾脏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主要为脾切除术,预后良好。
- 何俊闯邱法波张晓峰贾波孙大伟黄飞龙郭允振
- 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宽带高吸收太阳能吸收器
- 自人类社会开始发掘利用化石燃料,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造成了全球气温上升、环境污染。2...
- 孙大伟
- 关键词:二维光子晶体
- 文献传递
- 基于恒模算法降采样频域均衡器实现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为了降低频域均衡与数字信号处理复杂度和功耗,提出一种基于恒模算法频域更新抽头系数的降采样频域均衡结构。通过对时域更新抽头系数的恒模算法改进为频域更新抽头系数,降低了抽头系数更新计算复杂度。通过正交相移键控传输仿真实验,采用降采样输入序列进行频域均衡,在1.75倍降采样条件下引入0.16dB信噪比代价的通信传输系统中降低12.5%频域均衡数据处理量,实现低复杂度信号均衡处理。
- 王再鹏李长红鞠诚张学锋孙大伟
- 关键词:频域均衡数字信号处理恒模算法抽头系数
- 中国近20年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分析中国近20年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检索中国近20年有关侵袭性纤维瘤的文章,总结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结果中国近20年共报道侵袭性纤维瘤969例,男女比例约为1∶1.71,平均年龄29岁,高发于10~40岁;42.31%分布于华北地区,33.23%分布于华东地区;首发症状中81.23%为无痛或痛性肿块,13.86%为肿瘤压迫引起功能障碍或疼痛;术前诊断为侵袭性纤维瘤仅86例(8.88%),27例于术前行穿刺活检,确诊为侵袭性纤维瘤15例(55.56%);655例施行根治性手术,95例行姑息性手术,52例术后行放疗,15例于明确诊断后放弃治疗;766例报告随访结果,其中于2个月~8 a内复发188例,复发率24.54%。结论侵袭性纤维瘤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发病率较低;以无痛或者痛性肿块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以肿瘤一期根治性切除为主,放疗是有效的辅助方法。
- 黄飞龙邱法波张晓锋孙大伟
- 关键词:侵袭性纤维瘤病流行病学特征
- 胰腺癌组织中MUC1和hTERT及DPC4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基因、端粒酶基因及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在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MUC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DPC4蛋白在47例胰腺癌组织和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其TNM分期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MUC1、hTERT及DPC4在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2.5%、100.0%,在47例人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76.6%和55.3%,2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人胰腺癌组织中,有无淋巴转移MUC1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转移者hTERT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C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1、hTERT及DPC4三者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MUC1、hTERT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多,DPC4在胰腺癌表达减少,说明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 李赞滨孙大伟邱法波黄飞龙尹波苗海港
- 关键词:胰腺癌黏蛋白1端粒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 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1979~2011年文献回顾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联合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中国1979~2011年有关胆管乳头状瘤的文献,总结分析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报道胆管乳头状瘤39例,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0岁,高发于50~70岁,74.4%分布于华东地区,17.2%分布于西南地区,以腹痛、黄疸为主要症状。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胆管乳头状瘤主要分布在华东、西南地区,发病率较低,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被误诊,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病有效方法,手术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主。
- 张晓峰邱法波何俊闯黄飞龙孙大伟
- 关键词:胆管乳头状瘤流行病学
- 中国腹膜后肿瘤10年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腹膜后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肿瘤的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共报道10 78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41.8岁,48.4%分布在华北地区,44.3%的患者是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超声和CT为主要的诊断方法,68.3%的患者为恶性腹膜后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腹膜后肿瘤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邱法波张圣林蔡亦军孙大伟黄飞龙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流行病学特征
- MUC1、DPC4基因及端粒酶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基因、端粒酶基因及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在在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UC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DPC4蛋白在...
- 孙大伟
- 关键词:端粒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 一种太阳能吸收器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吸收器。该太阳能吸收器包括:金属钨基底、二维光子晶体单元和抗反射层,所述二维光子晶体单元设置在所述金属钨基底之中和所述抗反射层之下,所述二维光子晶体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二维光子晶体单元均以相同尺寸...
- 李长红孙大伟易凌俊王再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