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妮

作品数:8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碳排放强度
  • 2篇碳源
  • 2篇能源
  • 2篇能源消费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地表
  • 1篇遥感分析
  • 1篇生态盈余
  • 1篇生物能
  • 1篇突变级数
  • 1篇突变级数法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还草
  • 1篇能源消费结构
  • 1篇农田
  • 1篇农田生态
  • 1篇农田生态系统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安康学院

作者

  • 8篇张艳芳
  • 8篇朱妮
  • 1篇王鹏涛
  • 1篇喻元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测绘科学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县域尺度下能源产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朱妮张艳芳位贺杰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演变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响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基于陕西省1989-2011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建立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VAR模型,对该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高碳能源为主和产业结构长期以高碳产业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强度的减小作用初期微弱;从中长期来,两个结构多元化提高的负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有长期持久的抑制作用,且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果始终大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果。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比重是驱动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朱妮张艳芳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河南农田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遥感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文章基于MODIS下MOD17A3、MCD12Q1产品,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距平分析、趋势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农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田生产力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研究期内农田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为4.98%,集中分布在信阳市的潢川县、固始县;河南省大部分农田的NPP与气温成正相关,成负相关的农田集中分布在西北边缘一带;农田NPP与降水成正相关的区域分布偏北,成负相关区域分布偏南,南阳盆地一带较为集中。
位贺杰张艳芳朱妮栗新巧
关键词:NPP
基于MOD16数据的渭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被引量:29
2015年
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法,利用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渭河流域MOD16-ET(实际蒸散发)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利用2000—2012年MOD16-ET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渭河流域(分为干流、泾河、北洛河3个子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个子流域的实测降水空间插值结果与MOD16-ET估算结果比较,相对误差平均值为8.36%,渭河干流误差较小,其他2个子流域误差相对较大;(2)3个子流域上游至下游的ET剖面线变化不同,明显受地表覆盖类型影响;(3)ET值年内分布大致呈单峰型格局,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177.14mm)>秋季(105.22mm)>春季(92.97mm)>冬季(77.50mm);(4)基于栅格尺度的ET值年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各子流域下游以降低趋势为主,渭河中游和上游以升高趋势为主,北洛河、泾河中游和上游以基本不变趋势为主,具体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仍需MODIS资料的时间累积。
位贺杰张艳芳朱妮王鹏涛喻元
关键词:渭河流域
基于CASA模型的榆林碳源/汇平衡与生态盈余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基于生态平衡视角,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陕西省榆林市碳源/汇平衡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碳减排与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研究区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等,利用碳排放模型、CASA模型、固碳释氧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2005—2009年,榆林市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累计碳排放规模为8 576.66×104t;原煤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源;神木县、府谷县、榆阳区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到整个区域的95%以上。(2)2005—2009年,榆林市逐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平均值呈小幅增加趋势,年均增加6 gC·m-2,佳县、米脂县和子洲县一带NPP增长显著;榆林市NPP平均值表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低值区域集中在以榆阳区为中心的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区域。(3)2005—2009年,榆林市植被累计固定11 429.3×104t CO2。(4)2005—2009年,总体上榆林市各年份碳固定总量均大于碳排放总量,且其差额逐年增加,呈现生态盈余等级升高的趋势;同时碳源/汇平衡与生态盈余特征存在显著内部空间分异,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的生态盈余等级波动明显,生态状况逐年下降,是榆林市碳减排与碳增汇的重点区域。【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植被碳汇作用显著,提高碳汇林比重是区域碳增汇的有效措施,对促使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与减小生态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张艳芳朱妮
关键词:CASA模型碳源生态盈余退耕还林还草
近30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及其分布重心变化
2014年
基于农作物草谷比系数、可收割系数和折标煤系数,测算了1978—2011年渭南市各区县秸秆资源的生物能量,利用重心模型研究了渭南市秸秆生物能的重心分布范围及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渭南市秸秆资源年均理论蕴藏量为3.79×106 t,年均可收集量为3.17×106 t,年均折标煤量为8.81×105 t,秸秆资源中以粮食作物秸秆为主,约占90%,其中小麦和玉米约占98%;1978—2011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整体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但移动幅度逐渐变缓;依据渭南市秸秆资源相关指标的地理分布情况,将其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临渭区、大荔县、富平县),适度开发区(蒲城县、合阳县、澄城县、华县和华阴市)和不宜开发区(韩城市、潼关县、白水县);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工厂初步选址可定在大荔县与蒲城县交界处且较为靠近临渭区的地段。
位贺杰张艳芳栗新巧朱妮
关键词:秸秆资源生物能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区域低碳经济水平及协调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由低碳系统和发展系统组成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突变级数模型和协调模型,对该省2003—2011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3—2006年的"差"级别转变为2007年的"一般"级别和2008—2011年的"良好"级别;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升较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不稳定,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正效应逐渐凸显出来;陕西省低碳系统和发展系统在研究期内处于拮抗期,"十二五"期间,有望进入基本协调期,进而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位贺杰张艳芳朱妮栗新巧
关键词:低碳经济
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估算被引量:4
2014年
运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biosphere)模型,基于化肥、农膜、农地翻耕、农机运用4类主要碳排放,结合2010年相关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县(区或市)为单元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吸收总量约为6.44×106 t,其中6,7,8月为碳吸收高值月,12,1,2,3月为碳吸收低值月。碳吸收量高于2.0×105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宝鸡市北部,咸阳市西部,渭南市中部和西南部。(2)研究区碳排放总量约为1.41×106 t,农用化肥为主要碳排放源,约占89%。碳排放量超过6.00×104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渭南市中部、咸阳市中部偏南。(3)研究区净碳汇总量约为5.03×106 t,各县(区或市)净碳汇量均为正值。净碳汇总量超过2.00×104 t的县(区或市)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西北部。
位贺杰张艳芳朱妮栗新巧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碳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