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文浩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出血
  • 4篇引流
  • 4篇引流术
  • 4篇脑出血
  • 2篇血肿
  • 2篇引流术后
  • 2篇术后
  • 2篇缺血
  • 2篇微创
  • 2篇颅内
  • 2篇基底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2篇发病
  • 2篇抽吸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瘘
  • 1篇动脉

机构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0篇朱文浩
  • 5篇许峰
  • 5篇唐洲平
  • 5篇朱遂强
  • 5篇王伟
  • 3篇连立飞
  • 2篇王刚
  • 2篇康慧聪
  • 2篇骆翔
  • 2篇刘晓艳
  • 1篇周匡果
  • 1篇喻志源
  • 1篇张旻
  • 1篇冯俊
  • 1篇潘超
  • 1篇刘志广
  • 1篇郑智
  • 1篇张逸驰
  • 1篇汪明欢
  • 1篇梁奇明

传媒

  • 4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接受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选取34例患者接受单靶点穿刺,其余患者行双靶点穿刺。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速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靶点组的血肿清除率、绝对血肿清除速度和相对血肿清除速度都明显优于单靶点组(均P<0.05)。2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长期预后也是一致的。结论:对于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双靶点抽吸引流比单靶点更能有效清除血肿,且两者间的安全性无差异。
许峰张逸驰王刚连立飞朱文浩唐洲平朱遂强
关键词:脑出血双靶点抽吸引流
纤维蛋白原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间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3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亚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亚组、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DE)亚组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亚组等5个亚组,并招募12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Clauss法测定受试者血浆Fib水平,并对各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及第1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CE亚组及LAA亚组血浆Fib水平[(4.30±1.08)g/L,(4.29±1.26)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52)g/L]及SAO亚组[(3.42±0.68)g/L](P<0.05);SAO亚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Fib水平与CE及LAA亚组的发病均呈显著相关,但与SAO亚组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急性期血浆Fib水平与CE及LAA亚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与SAO亚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血浆Fib水平可能是CE及LAA发病及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可能与SAO的发病及短期预后无明显相关。
朱文浩唐洲平徐运兰王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脑梗死预后
脑出血微创幕上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死亡风险的术前评估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根据患者术前临床特征对行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30d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方法回顾性的收集自2005年1 0月~2009年3月在我科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1 3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基线信息和术后30 d临床结局,利用Logjstjc回归模型,探寻影响术后30 d患者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脑出血患者中,术后30 d r内死亡28例,病死率为20.3%。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术前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是影响微创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0R)2.81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289~6.166,P<0.001]。结论意识水平是微创术前评估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重要依据。
许峰唐洲平朱文浩唐坤刘建林康慧聪刘晓艳朱遂强
关键词:脑出血患者引流术后术前评估微创LOGISTIC回归模型
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颅内积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了解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术)后颅内积气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34例,术后出现颅内积气的患者为A组(n=97),未出现颅内积气的病例为B组(n=37)。对2组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中双针穿刺比例、血肿抽吸量及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双针穿刺是影响术后颅内积气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常出现颅内积气,但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双针穿刺可能增加术后颅内积气的风险。
许峰连立飞朱文浩王刚徐珂康慧聪刘晓艳唐洲平朱遂强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积气抽吸引流手术治疗
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分析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按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微创组31例和保守组19例,分别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GCS)和血肿体积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与保守组相比,微创组患者入院1周后GCS评分明显升高,血肿体积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3个月后ADL评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显著改善基底核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小血肿体积。
刘志广许峰朱文浩连立飞潘超梁奇明雷靖安唐洲平朱遂强
关键词:基底核区脑出血中等量微创穿刺引流术
基于高通量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相关基因
2016年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工具。方法在GEO中检索ALS患者芯片数据,使用BRB-Array Tools、GSEA、GOEAST、TOPPGENE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统合分析。结果对GSE56808和GSE26276两个样本集进行数据挖掘,发现6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样本层次聚类,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氧化应激、钙代谢障碍、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线粒体代谢、其它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I3K/AKT通路、P38MAPK通路、NOTCH通路等模块上。利用多种分类预测工具构建出一个包含6个特征基因的最优化分类器,基本可用于区分AL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结论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ALS患者分子发病机制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的生物学探索提供了依据。
朱文浩骆翔黄晓江王伟周匡果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10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AAD合并AIS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主动脉夹层均为Stanford A型,其中5例病程中未出现胸腹部疼痛,4例以突发昏迷、6例以其它神经系统症状起病。脉搏短绌(80%)、双侧血压不对称(70%)、血压正常或降低(70%)是相对常见的体征。患者分别通过CT血管成像(60%)、经胸壁超声心动图(50%)、胸部CT(30%)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头颅CT或MRI多呈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其中以右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多见(60%)。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值。1例患者接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并预后良好,其余9例仅行药物治疗,其中4例患者死亡,5例自动出院。结论:AAD合并AIS病情重,病死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快速诊断;急诊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朱文浩孟祺左成超渠文生郑智冯俊王伟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缺血性卒中
奎硫平治疗精神科双相急性躁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本研究诣在探讨喹硫平治疗双相心境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科室92例确诊双相心境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喹硫平组和碳酸锂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第3周、第6周喹硫平组的躁狂评分(18.5±3.6)分、(11.5±2.4)分均显著的低于碳酸锂组的(21.6±3.9)分、(14.3±3.0)分(P<0.05)。治疗后第3周、第6周喹硫平组的躁狂评分减分率(24.18±8.17)%、(52.87±21.64)%均显著的高于碳酸锂组的(13.60±7.03)%、(42.80±19.33)%(P<0.05)。治疗后第6周喹硫平组的愈显率(69.57%)均显著的高于碳酸锂组的(91.30%)(P<0.05)。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率(10.87%)显著的低于碳酸锂组的(28.26%)(P<0.05)。结论喹硫平治疗双相心境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徐缓朱文浩徐曲荣成亚纯胡本善
关键词:喹硫平双相心境障碍急性躁狂发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GABA_A受体亚基α1和γ2在梗死对侧皮层表达的动态变化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分为MCAO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30d和6月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中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的表达水平。结果 MCAO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在缺血再灌注7d时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在梗死对侧皮层各个脑区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0d和6个月时α1、γ2亚基在梗死对侧皮层各个脑区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MCAO再灌注后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发生了泛发而长效的变化,这种变化提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远期GABAA受体可能出现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从而为进一步阐释脑缺血和GABAA受体间的关系,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喻志源朱文浩谢敏杰王伟骆翔
关键词:Γ-氨基丁酸亚基脑缺血
5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各部位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合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AVF患者54例,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特点,并分析DAVF患者合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DAVF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头痛(64.8%)、眼征(37.0%)、耳鸣和颅内杂音(31.5%)、运动及言语功能障碍(24.1%)最为多见。DAVF以海绵窦区(29.6%)为最好发部位,其次为横窦-乙状窦区(24.1%)。除海绵窦和上矢状窦区DAVF外,其它部位的DAVF均以男性多见。33.3%的DAVF患者伴颅内出血,7.4%伴脑水肿,11.7%有近期手术和外伤史。瘘口位于大窦区和非窦区、男性、皮质静脉引流和皮质静脉扩张是DAVF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部位的DAVF各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朱文浩汪明欢朱遂强张旻许峰王伟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颅内出血脑水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