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广生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颈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多巴
  • 1篇血清
  • 1篇血压
  • 1篇血压调控
  • 1篇血脂
  • 1篇炎症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神经变性

机构

  • 7篇南昌大学
  • 4篇赣州市人民医...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李广生
  • 2篇罗叶婷
  • 1篇陈锦琼
  • 1篇赖燕蔚
  • 1篇赖朝晖
  • 1篇曾国勇
  • 1篇林晔

传媒

  • 3篇赣南医学院学...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pringer数据库的帕金森病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7年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Alzheimer's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学的异质性非常高。虽然左旋多巴疗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发病机制也有突破性的发现,但是其诊断及治疗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为多角度理解以PD为代表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更全面了解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标志物,也使疾病治疗能有更多的选择,本文就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赖燕蔚李广生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相关标志物左旋多巴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Pubmed有关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3年2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9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更有效(P<0.000 01),比值比为3.37,95%可信区间为2.40-4.73。结论: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较明确,临床可优先考虑。
曾国勇李广生
关键词:巴曲酶突发性耳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其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检测其血清尿酸、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狭窄组(45例)和无狭窄组(15例)。狭窄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的比率及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730,95%CI:1.100—2823.152;P〈0.05)。结论高尿酸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但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赖朝晖李广生
关键词:尿酸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与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被引量:1
2014年
非瓣膜性房颤所致的脑栓塞为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新近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一部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深入认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临床中个体化防治方案的制订。
罗叶婷李广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非瓣膜性房颤动脉粥样硬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西兰兔动物模型,并观察Hp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探讨研究H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进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取4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标准饮食喂养,实验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两组检测血脂,建立兔高脂血症模型;(2)建立模型后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实验组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Hp感染组、Hp治疗组。将Hp感染组及治疗组均同时感染Hp标准菌株Sydney Strain1(SS1),之后Hp治疗组给予药物根除Hp。三组在实验第6、8、12周分别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较三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1)成功建立了兔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高脂饮食组的血脂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改变,形成高脂血症稳态;(2)实验第8、12周时,Hp感染组与高脂饮食组、Hp治疗组相比,TC、TG、LDL-C、Hcy、hs-CRP及IL-6均增高及HDL-C降低(P<0.05)。(3)实验第8、12周,从大体及组织学观察,Hp感染组的脂质斑块较另外两组更加明显、内膜增厚幅度更大、泡沫细胞堆积排列程度更显著(P<0.05)。高脂饮食组与Hp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会促进兔的慢性炎症、增高血脂,同等高脂血症基础上,Hp感染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提示Hp感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为影响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根除Hp药物干预可降低炎症反应及血脂水平,进一步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林晔李广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炎症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血压调控现状与策略
2014年
缺血性脑卒中(IS)以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而且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血压过高或过低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但可干预的因素。首次发病后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针对首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再卒中的风险,以期挽救生命及预防残疾。血压调控在IS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血压长期处于高或低水平均可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引起脑卒中的再发。该文就目前IS二级预防中高血压调控的策略及现状予以综述。
罗叶婷李广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压调控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报告。
陈锦琼李广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