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群慧

作品数:60 被引量:263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47篇小麦
  • 19篇新麦草
  • 18篇华山新麦草
  • 15篇杂交
  • 15篇基因
  • 13篇普通小麦
  • 13篇细胞
  • 10篇后代
  • 9篇基因组
  • 8篇遗传学
  • 8篇染色体
  • 8篇细胞遗传
  • 8篇细胞遗传学
  • 8篇基因组原位杂...
  • 8篇附加系
  • 7篇代换系
  • 7篇种质
  • 6篇异代换系
  • 6篇细胞遗传学研...
  • 6篇谷蛋白

机构

  • 53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杨凌职业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宿州职业技术...
  • 1篇周至县农业技...

作者

  • 58篇杨群慧
  • 43篇陈新宏
  • 43篇赵继新
  • 42篇武军
  • 25篇刘淑会
  • 15篇庞玉辉
  • 12篇程雪妮
  • 11篇杜万里
  • 11篇傅杰
  • 7篇王亮明
  • 7篇陈漱阳
  • 6篇朱建峰
  • 6篇吉万全
  • 6篇张军
  • 5篇侯文胜
  • 5篇李艳丽
  • 5篇董剑
  • 5篇王秀娟
  • 5篇田增荣
  • 5篇鲁敏

传媒

  • 22篇麦类作物学报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Journa...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第八届全国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7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小麦蓝粒标记单体代换系4E(6B)的创制
2010年
为探索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本试验以中国春6B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4E(6B)。该蓝粒标记小麦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结实,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27.8%的深蓝籽粒小麦4E(6B)二体代换系、66.7%的浅蓝籽粒小麦4E(6B)单体代换系和5.5%的白粒小麦6B缺体,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6B染色体的缺失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
田增荣朱建峰杨群慧陈春环吉万全
关键词:小麦蓝粒
小麦-黑麦抗条锈病1BL/1RS易位系8-2-1的鉴定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农艺性状优良的普通小麦品系W770B(2n=6x=42,AABBDD)与墨西哥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14,RR)杂交,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再经过多次与W770B回交,筛选出若干性状优良的衍生系。在大田用抖粉法人工接种条锈病混合菌种(CYR31,CYR32)对衍生系进行多次鉴定,筛选出对条锈病混合菌种(CYR31,CYR32)高抗的衍生系8-2-1。为了明确小麦新种质8-2-1的遗传基础,为该种质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细胞学、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子标记(SCAR,SSR)、SDS-PAGE、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和农艺性状调查对其进行鉴定分析。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8-2-1具有42条染色体(2n=42=21II);以黑麦D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GISH)鉴定结果表明,8-2-1具有黑麦染色体信号;黑麦特异SCAR标记和1RS上的SCAR标记能够同时在黑麦和8-2-1中扩增出特异条带;小麦各个基因组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只有小麦1BS上的SSR标记不能在8-2-1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8-2-1为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SDS-PAGE结果表明,8-2-1亚基组成为Null、7+8、2+12,与W770B(Null,7+16,2+12)在Glu-B1位点编码的HMW-GS存在差异。8-2-1粗蛋白含量(干基)、面筋含量(湿基)达到中筋小麦标准;Zeleny沉降值符合弱筋小麦标准。农艺性状调查发现,8-2-1具有早熟、大穗、大粒等优点。因此,8-2-1可为培育高产、抗病和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重要的中间材料。
梁邦平刁慧珊李家创袁凤平刘洋白宇皓李毛郝冬冬白升升武军赵继新杨群慧陈新宏
关键词:1BL/1RS条锈病原位杂交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小麦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同步化遗传分析
2005年
利用缺体回交法获得了含一对小染色体的自花结实4D缺体中分别附加0、1和2条4E染色体的3种材料,对自花结实4D缺体小麦附加不同剂量4E染色体后,小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终变期和中期的配对频率观察分析,证明了4E染色体具有促进小染色体与小麦正常染色体分离同步化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没有剂量效应.
田增荣朱建峰杨群慧徐旗王鹏科
关键词:小麦染色体分离
附加华山新麦草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分析
2023年
为了解附加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附加系及其亲本718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50 mmol·L^(-1)、250 mmol·L^(-1)NaCl溶液胁迫处理,测定其芽期和苗期的7个生长指标及6个理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供试材料芽期的芽长(SL)和根长(RL)、苗期的叶片鲜重(FW)下降最为明显;4Ns、5Ns、7Ns附加系在芽期、苗期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受体小麦7182,其中7Ns附加系耐盐能力最强,150 mmol·L^(-1)和250mmol·L^(-1)NaCl胁迫下,耐盐等级分别为Ⅰ级(高耐)和Ⅱ级(耐盐)。盐胁迫下,5Ns、7Ns附加系叶片内SOD、POD活性最高,且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最低,相对电导率最小;4Ns附加系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少。可以认为,华山新麦草4Ns、5Ns、7Ns染色体附加到小麦后,分别依赖渗透调节、抗氧化机制增强受体小麦的耐盐能力,这些附加系材料可作为新种质应用于小麦耐盐性研究和育种。
耿强张亮亮王亮明杨群慧刘淑会陈新宏武军
关键词: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耐盐生理机制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细胞学特点及GISH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为了研究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在小麦-华山新麦草各衍生世代中的遗传规律并建立一套小麦-华山新麦草异源附加系,对小麦-华山新麦草BC1F2到BC1F5共315个植株进行细胞学检测和GISH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40-54,2n≥43的植株有223株,占总观察株数的70.79%;早代植株携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概率较高,植株染色体数目多大于44,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外源染色体丢失的概率也在增大。因而在选育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时,在BC1F4和BC1F5世代选择效果较好;通过对染色体数目2n=44的42个植株进行GISH分析,筛选出39个二体附加植株。
武军赵继新陈新宏刘淑会杨群慧刘文献魏芳琴董剑朱建楚
关键词: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
一种小麦小染色体的产生及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小偃5号和小偃6号4E(4D)蓝粒单体代换系自交后代分离的二体、单体和白粒4D缺体中均不存在小染色体;这种白粒4D缺体进一步自交获得的自花结实4D缺体(HN5和HN6)中均产生了一对小染色体。HN5和HN6中的这两种小染色体在细胞减数分裂中期能发生配对的频率为77.4%,HN6中的小染色体与小麦4D染色体配对的频率为55.4%,HN5和HN6中的两种小染色体均不能与长穗偃麦草中的4E染色体发生配对。
田增荣朱建峰徐旗杨群慧
关键词:染色体配对长穗偃麦草自交后代小偃6号自花结实代换系
部分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为了比较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5对SSR引物对引自美国的67份小麦品种及我国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17个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7份美国小麦品种共检测到443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24个,平均每个位点8.10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1~0.92,平均为0.59;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共检测到266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9个,平均每个位点4.82个,PIC变幅为0.10~0.84,平均为0.55。67个美国小麦品种A、B、D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与平均PIC值大小分别为:B(8.60)>D(7.88)>A(7.63)和B(0.62)>A(0.58)>D(0.56);黄淮麦区17个小麦品种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与平均PIC值大小分别为:B(5.30)>A(5.10)>D(3.94)和B(0.58)>A(0.57)>D(0.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5对SSR引物能将84份材料区分开来,并分为六大类,15个国内小麦品种被聚为一类,中国春自成一类,其余材料被聚为四类。由此可知,美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
李艳丽孙树贵武军赵继新杜万里庞玉辉刘淑会杨群慧陈新宏
关键词:SSR标记
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检测及分析,表明小麦-大麦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行为存在一些异常现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I)均具有一定数量的单价体,普遍存在多个棒状二价体和多价体;后期Ⅰ、后期Ⅱ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四分孢子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由远缘杂交的2个亲本间染色体组存在差异造成,导致了杂种后代中的大麦染色体的遗传不稳定性.
刘淑会蔡振虎陈新宏武军赵继新杨群慧徐蕾
关键词:普通小麦栽培大麦远缘杂交染色体行为
不同小麦背景小簇麦双二倍体的品质、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9
2001年
对不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2 n=42 AABBDD)背景的 4个小簇麦双二倍体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自交 7代选育 ,小簇麦双二倍体的遗传逐渐趋于稳定。其中 V85 2 cd和 V85 3 cd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 ,RTC M,2 n=5 6的植株分别占 1 0 0 %和83 .3 3 % ,PMC MI,2 n=2 8 的频率分别为 73 .3 4 %和 70 .72 % ,相对紊乱系数分别为 0 .0 2 1和 0 .0 2 2 ;用簇毛麦 (H aynaldia villosa 2 n=1 4VV) 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V85 1 cd、V85 2 cd和 V85 3 cd的体细胞中都有 1 4条簇毛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 n=5 6 =42 W+1 4V,V85 4 cd中有 1 2条簇毛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 n=5 6 =42 W+1 2 V+2 T(W/V)。 4个双二倍体籽粒蛋白质含量为 1 9.2 8%~ 2 0 .5 2 % ;V85 1 cd,V85 2 cd和 V85 3 cd对条锈病免疫或近免疫 ,高抗白粉病和叶锈病 。
傅杰周荣华赵继新陈漱阳杨群慧
关键词:普通小麦双二倍体荧光原位杂交抗病性
67份美国小麦种质资源的HMW-GS组成与品质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挖掘新的种质资源,对引自美国的67份小麦种质材料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品质性状分析。HMW.GS组成分析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20种亚基类型和25种亚基组合,表明这批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Glu—A1位点上,亚基1与2*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6.4%与35.8%;Glu-B1位点有9个等位变异,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7+9亚基对(47.8%);Glu—D1位点有8个等位变异,以5+10亚基对为主要类型,出现频率高达74.6%。在Glu-B1住点上发现3个不常见亚基7*、8*、8**和3个未知亚基a、b、c,还发现1个未知亚基,暂时将其标记为5*,可能位于Glu—D1位点上。亚基组合类型中,“null,7+8,5+10”的出现频率最高,为22.4%。亚基评分在5~10分之间,平均8.2分,得分在8分及其以上的材料有42份(62.69%),其中得10分的材料有9份(13.43%)。利用DA7200近红外成分分析仪对这批小麦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品质指标较低。这67份美国小麦材料含有的优质亚基比例较高,可作为中间材料以改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亚基组成。
李艳丽鲁敏麻姗姗武军赵继新王亮明杜万里庞玉辉刘淑会杨群慧陈新宏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