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儒 作品数:8 被引量:5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一种史前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挖掘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史前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挖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获取;b、利用空间分析及统计方法,获取史前聚落遗址的环境倾向性、集聚性特征、遗址中心点、热点,初步获取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c、运用... 毕硕本 乔文文 计晗 杨鸿儒 石银文献传递 基于对象时空模型的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群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依据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聚落群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对聚落遗址群分别求取中心点和面积,进而得到中心点的演变速度、轨迹和聚落群遗址密度,在此基础上分析郑洛地区史前聚落群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聚落群合解历程看,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几乎无分化,仰韶后期东西对峙,龙山时期分级明显,中央聚落群初现规模;2)4个时期聚落群中心点先向西南快速移动,然后向东北移动,速度由慢到快;3)聚落群遗址密度呈上升趋势,前3个时期上升缓慢,龙山时期上升明显。 毕硕本 杨鸿儒 计晗 梁静涛 乔文文关键词:时空数据模型 聚落遗址 基于流域盆地面积的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分析 2015年 本文以郑洛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为时间序列,对研究区域的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数量的关系、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增长速率的关系,以及各个流域盆地中遗址点分布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相关方法分析,以数字化的形式表明了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相关程度与其他3个文化时期相比较小;(2)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解释了流域盆地黄河流域(B)、伊洛河流域(C)的变化趋势最快的缘由;(3)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分布密度进行分级可发现,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东部地区遗址点的分布密度大于西部地区,而其他3个文化时期是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沈香 毕硕本 计晗 杨鸿儒 陈昌春关键词:水文分析 分布密度 基于DBSCAN算法的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聚类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解决判别聚落群过于依赖考古专家人工划分的问题,以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为例,采用基于密度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对聚落遗址进行空间聚类研究。通过对郑洛地区四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分析,发现郑洛地区的主体聚落群从研究区东部的嵩山以南地区,转移到郑洛地区中部的伊洛河流域,并且在伊洛河流域长期定居下来,不断发展扩大;大型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主体聚落群里,除了裴李岗文化时期部分大型聚落较孤立;从仰韶文化后期到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呈主从式环状分布格局;大多数聚落群的走向都和河流分布一致。研究表明,利用DBSCAN算法进行聚落遗址聚类是可行的,通过聚类得到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四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 毕硕本 计晗 杨鸿儒关键词:聚落遗址 CLUSTERING 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址546处,叠置型聚落遗址449处。单一型聚落遗址的数量变化为增长、下降、迅速增长,聚落遗址重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移动,这与该地区气候历经的4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在所统计的叠置型聚落遗址中,有11处包含了4个时期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叠置系数由小到大,随着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聚落的继承性得到提升。 毕硕本 周浩 杨鸿儒 沈香 王军关键词:数据挖掘 新石器时代 聚落遗址 自然环境 聚落演变 史前聚落群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以郑洛地区为例 郑洛地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目前,郑洛地区已经发掘了大批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积累了大量的考古数据,为聚落考古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时空数据模型是描述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数据模型,将时空数据... 杨鸿儒关键词:时空数据模型 聚落遗址 文献传递 一种史前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挖掘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史前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挖掘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获取;b、利用空间分析及统计方法,获取史前聚落遗址的环境倾向性、集聚性特征、遗址中心点、热点,初步获取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c、运用... 毕硕本 乔文文 计晗 杨鸿儒 石银文献传递 地理探测器在史前聚落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36 2015年 遗址—河流距离是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采用基于PD,H值计算的连续性地理数据最优离散法,获取遗址—河流相关性定量数值,讨论和总结模型中等间距(EI)、百分位(QV)、自然断点(NB)、几何间隔(GI)4种分类方法,分别在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所表现的性能及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聚落的结构、发展规律、分布和范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4个文化时期分别采用NB、QV、NB、GI及其分类数分别为8,8,8,6时,为离水距离因子的最优离散。该因子对遗址密度分布的决定力分别为39.5%、70.8%、73.0%和59.8%;2洪水切割作用导致河岸两旁的阶地逐渐崩塌,阶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古人类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将遗址沿河散开呈条带装分布。当阶地面积小到一定程度,聚落沿河流长度扩展的成本过高,便开始向远离河流部分扩张,因此离河距离因子呈先升后降;3从Q值提升强度看,NB/EI>GI>QV;从提升效率看,EI/GI>NB>QV;从决定力大小来看,GI>QV/NB>EI;4聚落结构由裴李岗时期的简单、稀疏和松散不断发展,分别在仰韶前、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两极化、三段式,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由人口数量增长变为社会内部结构变化,聚落的分布和古人类活动范围距河流约正常人步行1~2.5 h的距离,且不断扩大。 毕硕本 计晗 陈昌春 杨鸿儒 沈香关键词:史前聚落 人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