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武
- 作品数:56 被引量:42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2010年广州亚运会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在确定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收集2000-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风险评估资料,应用经验判断、头脑风暴法、Delph i专家咨询法和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因素指标、可能性指标、严重程度指标和风险等级指标。结果初步建立广州亚运会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6个一级风险因素指标,以及致病原的具体种类、高危食品、暴露人群特征、气候和地理、广州地区饮食文化与卫生保健能力、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等29个风险因素二级指标;并确定5个可能性指标、5个严重程度指标、4个风险等级指标。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指导评估2010年亚运会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景钦隆毛新武刘于飞刘建平
- 关键词:亚运会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HACCP在复合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本文对复合食品添加剂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制订了监测方法、纠偏措施、验证程序和记录。探讨了在复合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HACCP卫生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产品卫生安全的可行性。
- 毛新武
- 关键词:复合食品添加剂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 首起社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伴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暴发的调查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及时总结经验,为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暴发时期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25至31日,我国内地发生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患者引起社区续发患者(1例输入性患者,2例社区续发患者)。在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发热(体温≥37.5℃)或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经实验室检测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而本人或本人的密切接触者中检测季节性流感阳性结果的患者14例。以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患者个案信息。了解62名相关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对14例患者咽拭子进行甲型H1N1流感检测,采集其中7例患者进行季节性流感排查。结果14例发热患者,发病率在各年龄组[15-岁组19.2%(5/26),25~岁组25.0%(9/36),χ^2=0.287,P=0.592]、性别[男性24.0%(6/25),女性21.6%(8/37),χ^2=0.048,P=0.826]、部门[化妆及设计部、摄影部、门市部及其他、影楼客户分别为42.1%(8/19)、27.3%(3/11)、12.5%(2/16)、6.3%(1/16),χ^2=7.653,P=0.054]和是否居住集体宿舍[集体宿舍33.3%(4/12)、非集体宿舍29.4%(10/34),χ^2=0.699,P=0.403]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例患者以低热为主(37.5~37.9℃),未发现有腹泻症状的患者,本次暴发中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1例出现腹泻的症状。14例患者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核酸阴性,7例患者咽拭子检测6例呈甲型季节性流感阳性反应。结论本起事件为我国内地首起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患者密切接触者中发生季节性流感暴发。提示调查甲型H1N1流感患者时,必要时需排查季节性流感和继续加强季节性流感的防控工作。
- 袁俊李美霞刘于飞狄飚肖晓玲毛新武伍业健谢华萍谢朝军张豪刘建平李海麟沈纪川杨智聪王鸣
-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流感疾病暴发流行
- 广州市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与干预对策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毒蘑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对策,为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000~2003年发生的12起毒蘑菇中毒事故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毒蘑菇中毒的罹患率100%,死亡率高达18.97%,是广州市食物中毒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中毒人群以外来民工为主,发生中毒的时间与广州市的梅雨潮湿和台风多雨季节有关,中毒发生地点以家庭为主,中毒蘑菇主要是致命白毒伞、铅绿褶菇.结论: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能有效地降低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 李迎月何洁仪马林毛新武
-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干预对策
- 广州大学城一起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调查大学城一起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PSS11.0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206例病人(来自3所大学)均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流行病学曲线显示有两个发病高峰,班级及宿舍分布没有明显聚集性,也无明显年龄倾向性。门诊病例比较研究显示4月13日发病人数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病例对照显示某校第二食堂是引起本事件的暴发场所,白切鸡等熟食品是高危食品。食品、工用具、病人、厨工肛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大学城某校第二食堂广泛污染了肠炎沙门菌而引起。
- 成莉莉何洁仪杨智聪毛新武景钦隆林晓华李迎月刘建平
- 关键词:食物中毒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
- 一宗起源于列车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暴发传播链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一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病例访谈、应急监测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索发现和追踪续发病例以及分析感染因素。结果本起暴发流行事件由1例乘坐列车的学生引发,在后续追踪调查中发现,共有19例与该学生有关的患者,平均二代续发率为4.8%。研究显示网吧密切接触是危险因素(RR=10.42,95%CI:1.18~91.76);医护过程中、无防护地清理患者污染的房间和与患者同宿舍的罹患率较高,分别为50%、25%和14.3%;不支持社区其他传播方式。结论密切接触如共同居住、防护不当的医护过程,或共处较密闭空间如交通工具、网吧等比较适合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可能存在污染的环境或物品间接传播病毒的现象;需加强学校校医等基层医疗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 杨智聪刘于飞袁俊张力毛新武狄飚吴莉萍周勇冯慧玲王鸣
- 关键词:疾病暴发流行疾病传播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鉴别潲水油方法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通过湿法消解和温水浸提处理样品市售合格食用油和不同来源潲水油样品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样品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来源潲水油和合格食用油Na、Al等金属元素含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水浸提法处理潲水油样品后用ICP-MS法检测Na、Al等金属元素含量,可满足不同来源潲水油样品和样品快速检测需求。
- 毛新武尹平河侯建荣
- 关键词:潲水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广州市水产品污染状况调查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水产品卫生状况,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餐饮单位、超级市场和肉菜综合市场随机采集鲜活鱼、虾蟹、贝壳、冰鲜产品等水产品样品进行抗生素、重金属、农药、甲醛、肝吸虫、致病菌等项目的检测。结果:鲜活虾蟹、鱼、贝壳类产品土霉素、四环素残留超标率较高,土霉素残留超标率虾蟹类为72.2%,贝壳类42.1%,鲜活鱼为18.9%;四环素残留超标率虾蟹类为33.3%,贝壳类5.3%,鲜活鱼为16.2%;虾蟹类产品检出禁止使用的氯霉素。重金属污染以镉为主,铅、砷合格率100%;水产品甲醛含量合格率为69.5%,最高含量达852 mg/kg。结论:广州市水产品抗生素残留、甲醛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危及食品卫生安全,需加强监督管理。鲜活水产品肝吸虫、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生食水产品危险度高。
- 毛新武李迎月林晓华刘建平
- 关键词:水产品抗生素重金属甲醛肝吸虫副溶血性弧菌
- 广东已知毒蘑菇种类被引量:24
- 2005年
- 广东毒蘑菇种类有112种,分别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1科1属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18科41属。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鹅膏属(Amanita),有20种,占17.8%;其次为红菇属(Russula),有10种,占8.9%;第3是丝盖伞属(Inocybe),有8种,占7.1%。致命鹅膏(Amanitaexitialis)、铅绿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和粗柄白鬼伞(Leucocoprinuscepaestipe)等是近几年在广州引起中毒的常见毒蘑菇种类,其中致命鹅膏的中毒死亡率最高。
- 邓旺秋李泰辉宋斌何洁仪毛新武
-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粉底液中砷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粉底类化妆品前处理方法以及用ICP-MS对消化液中砷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分别经HNO3-H2SO4湿式消解和HNO3-HF微波消解后定容到一定体积,然后直接用ICP-MS进行分析,用混和内标校正基体干扰和漂移。结果:使用HNO3-H2SO4湿式消解进行前处理获得的结果偏低,HNO3-HF微波消解法获得结果精密度均优于3%,回收率介于95%~100%。结论:对于粉底类化妆品使用HNO3-H2SO4湿式消解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样品彻底消化,而HNO3-HF微波消解法可以快速的对样品进行彻底消化并且ICP-MS的测定结果比较满意。
- 侯建荣彭荣飞黄聪李铁钢毛新武
- 关键词:ICP-MS粉底液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