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
- 作品数:72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陈来:当代比较哲学家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国哲学史学科从建立伊始就离不开比较哲学的视野,中国哲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在比较哲学视角当中展开并深入的。陈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哲学思想体系试图在比较哲学、比较思想和比较文化的历史性境遇中,既突破前人对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又彰显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哲学意味、现代价值与理论深度。在长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过程中,陈来一直自觉保持着清晰的比较哲学问题意识。他的比较哲学视野最初体现在关于朱熹理气论的研究中,借助柏拉图理型论及分有、分离、动静问题和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不动的动者的思想来进行比较分析。他在关于王阳明哲学等多部专著里充分贯彻了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方法,并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国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论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哲学专题研究和建立“仁学本体论”哲学体系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比较哲学问题意识来全方位深化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问题研究。陈来不但把比较哲学问题意识确立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基础,而且通过“即哲学史而写哲学”,建立了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比较哲学研究范式。
- 温海明
-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儒学
- 重写汉代之哲学——《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
- 2023年
- 对汉代哲学史进行哲学研究,本应是关于汉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为历史的和学术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中,汉代研究受到的范式、话语限制相对明显,汉代哲学史总是被处理得不够“哲学”。相比之下,丁四新、龚建平新著的《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显得比较突出。在这部书中,他们提出了新的哲学史观,摆脱了旧的话语体系,不再受过去研究范式的束缚。其对汉代哲学的研究突出了“汉哲学”的思考方式;构建了新的研究范式,如将秦汉哲学的主题确立为政治哲学,并进行生命哲学、宗教哲学的讨论等;对汉代的易学研究切合易理,持论平正。总之,他们对汉代哲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哲学突破。
- 温海明袁传志
- 关键词:汉代哲学哲学突破
- 王阳明易学略论被引量:17
- 1998年
- 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王阳明少时豪迈不羁,年15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青年时尝格亭前竹以验朱子格物之说。26岁学兵法,27岁谈养生,31岁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34岁因冒死抗谏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谨而入狱,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作驿臣。正德三年(...
- 温海明
- 关键词:《易》《易经》圣人之道易道天道
- “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三人谈
- 2024年
- 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没有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就没有当代儒学的创新性发展。要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就要把儒学放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情境当中加以考察,思考儒学的出路。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儒学的发展都要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所以回顾儒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思考儒学与道家佛教,与异族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流历史和互动经验,对于思考当代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对话的历史情境,所以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需要与西方哲学与文化、伊斯兰文化、马克思主义等进行对话沟通。
- 温海明杨桂萍王伟
- 关键词:当代儒学西方哲学伊斯兰文化马克思主义
- 人天之意——《周易》的意本论哲学
- 2019年
- 《周易》哲学可以通过以人意合于天意的"人天之意"这一哲学中心思想来建构,每卦每爻的组合和推移都可以理解为向人们昭示天道的运行状态和如何以人意合乎天意。《周易》人天之意的宗教感通过圣人代天立极,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识而达致通神通天的境界;《周易》的意本形上学认为,元气的生机在意念通达宇宙的意物一元和生生不息当中体验出来;意本创生论认为,宇宙的创生过程是化生的,是依境而生的;意本认识论认为,意物同源,心意通物,心意本来融通世界;意本相容论认为,《周易》的命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各有道理,而且是可以相容的;意本感通论认为,意物感应是对世界的领悟和感通,与西方的理性和逻辑思维方式相区分;意本心通物论说明心物、意物都是一体性的,这与主客两分的认识论很不一样;意本伦理学认为,天道自然之善本身无善无恶,但天道贯注在人世之间,就形成善恶,而回到心意发动的根本原点,才能确定儒家伦理继天道之善而成就人间仁爱的基点;意本动机论认为,动机的善是意本伦理学的核心,所以意本论不是后果论;意本政治哲学认为,人可以追求与世界相和谐至于极致之境,成为能够转化天地阴阳的"大人",在起心动念之间与世界的运行相合拍,从解释世界进入改造世界的境界。
- 温海明
- 关键词:周易
- 人己中道:杜威与儒家
- 2008年
- 孔子与杜威的对话可以说是从人己的中道关系开始的,而群己之间的源初性是伦理和政治关系缘发性①的起点。在先秦儒家和杜威关于社会政治的讨论中,人与己的关系是家庭、社群以及社会正义和民主的基石。从先秦儒家关于人己之间源初性的蕴涵出发,文章探讨了杜威关于社群与民主的观点对儒家人己关系的借鉴意义。在这一对话中,日常人伦是人己关系的基础,自我融合其间并与他人发生源初创生的关联,而家庭、社群和社会都是始自个人这种扩展其缘始创生的关联性。人在与他人的源初构成中消解了人之为“己”,而逐步扩展为“人—己。”自我的成长是“己”的边界在“人—己”之间交融激荡的过程。
- 温海明
- 关键词:孔子儒家中道
- 论中国古代宗教感的三个可能阶段被引量:1
- 2016年
- 宗教感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并随着人的生存状态而发生和持续呈现,中国古代宗教感在中国古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自然先决影响阶段,人的生存状态使古代中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宗教感,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感,本质是对虚无之神的崇拜,随后群居的社会生活使华夏先祖的这种原始宗教感导向了祖先神宗教感;在首领或祖先崇拜阶段,殷商时代的宗教感可以说是最早阶段,当时的人们将自己的祖先充实到对帝(神)的宗教情感之中;在人文精神兴起阶段,天(神)的主宰性被消解,但其"纯粹善"性被保留,即后世人文哲学所谓"善"本身,孟子把这种"纯粹善"纳于人自身,人谓文人可能通过道德实践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则为人性善的天人合一宗教感。
- 周俊勇温海明
- 关键词:宗教感祖先崇拜人文精神
- 比较文化阐释学方法论被引量:2
- 2022年
- 本文从杜威关于直接经验的预设出发,阐述我的比较文化阐释学方法论。在比较文化阐释学领域,随着对一个尚未理解的传统中所包含的不同寻常的文化预设探究的深入,我们对自身哲学预设理解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这种通过其自身术语来理解某一传统之类比的方法,要求我们对于客观性必须抛弃自己所熟悉的实有论之理解,而以一种共同的阐释性目标代之。为了这个我们可以信任的共同目标,我们放弃了存在绝对真理的客观性预设。
- 安乐哲赵延风(译)温海明
- 关键词:阐释学
- 儒家人权道德的自然主义版本被引量:1
- 2013年
- 在当代中西方比较哲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哲学领域,如何建构中国传统的人权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学理问题。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天生的尊严来自天道自然,并且人由天道自然而然有道德。从历代关于《易传》"继善成性"的诠释中可以发现,人性之整体是本天道完善的本体之"善"而来。这种由天道之"善"而人之"性"的理论进路表明,人的本性与相应的权利都来自一种自然主义的"善"论。与天俱来的"善—性"自然主义能够为儒家行动道德之"善"提供理论基础,人在"继"自然之"善"的基础上,因为自我选择不断"成性"而有人权。儒家人权道德有明确的自然主义基础,其基石是儒家天道自然主义,这与西方人权观脱胎于上帝存在的神学基础相区别。儒家"善性"人权道德观的理论说明,儒家可以建构起与西方"天赋人权"观念相对应的、适应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权观的自然主义版本。这一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权道德观可以与西方传统人权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沟通对话。
- 温海明
- 关键词:儒家人权道德自然主义继善成性
- 孔子"仁人之意"的意本论哲学思想
- 温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