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东
- 作品数:70 被引量:35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边城》:民间的现代性与庄严被引量:4
- 2003年
- 民间文化形态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乡文化对峙中 ,沈从文浸润着乡土民间精神的心灵 ,强烈的感受到了都市带给他的压抑和痛苦 ,以诗意的民间立场 ,重塑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 ,使地域性的生命具有了普遍性的庄严 ,民间文化形态的一隅文化景观具有了人类性的现代意义。
- 王光东
- 关键词:《边城》民间文化形态小说地域性人性
- 整体性·关联式·个体化--读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 2009年
- 王光东陈小碧
-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个体化散文创作先秦散文
- 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以1980—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核心
- 2024年
- 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丛新强王光东
-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传统文化精神
- “五四”文学研究的三个纬度——从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部分导言说开去
- 2019年
- 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的导言写作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胡适、周作人的导言对"五四"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说明;郑伯奇的导言提出了"五四"文学接受异域文学影响时的"混合性"特点;茅盾则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评价作品的基本原则。重读这些导言,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理解"五四"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王光东
- 关键词:文化传统
- 城乡关系中的“世情人心”——关于范小青的短篇世情小说被引量:3
- 2018年
- 范小青的部分短篇小说呈现出了21世纪以来因城乡关系变化而带来的"世态"与"人心"的变化。她以对世态的细微体察和人情的深切体味,展现出了社会的变化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尴尬和温暖的情感。范小青的这种写作与中国文学中的世情小说传统相联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 王光东
- 关键词:短篇小说世情人心
- 民间记忆与《老生》的美学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一、民间记忆与《老生》的历史叙述贾平凹在《老生》后记中写道:"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我们既然是这些年代的人,我们也就是这些年代的品种,说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这已说得够明白了:这部小说与民间记忆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 王光东郭名华
- 关键词:当代历史美学价值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人面桃花
- 新世纪以来值得重视的两种文学想象力
- 2007年
- 文学的想象能力对于作家而言,是有天赋的秉性在起作用的,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作家想象能力的影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作家把握现实的能力,也影响到了作家的想象能力。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欲望化写作出现之后,就隐含着对想象力的某种伤害,因为在欲望叙事的过程中,
- 王光东
- 关键词:文学想象力新世纪文学个人化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欲望化写作
- 复苏民间想象的传统和力量——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被引量:8
- 2006年
- 王光东
- 关键词:文学想象力欲望化写作生死
- 从《春香传》到《春香》——一个朝鲜族文学文本的“跨国别重述”及意义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春香传》是在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朝鲜族文学经典,在朝鲜半岛有着广泛的传播。《春香》是中国作家对这一故事的重述和再度创作。从《春香传》到《春香》的"跨国别重述",通过神话原型的置换和重构,一方面继承了民间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东亚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民间的复杂联系和精神思考,作家"跨国别重述"和文化想象的思想资源则与中国的当代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密切相关。
- 王光东
- 关键词:《春香传》《春香》神话原型
- “教育”小说与知识阶层的现代转型——以《倪焕之》为中心被引量:2
- 2022年
- 1928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发表被视为“教育小说”这一文类发展的重要成就。茅盾当时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影响深远,但也留下一个问题,其后的研究者对小说叙写时代的重大意义与其本身明确的教育题材之间的关系一直语焉不详。而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视野下重读倪焕之的人生故事,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尚未揭示的层面:在主人公下乡、进城、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行动背后,隐含着一个与中国士绅社会诀别的过程。这是一个地方社会的读书人最终告别士绅传统、寻找新的空间和新的身份、由此探索全新的知识分子道路的历程;他的经历,反映了新教育兴起、现代知识空间扩展、城乡社会分离等多个进程之间的联系。《倪焕之》聚焦“新教育”这一中心场域,描写知识阶层现代转型的核心环节,通过读书人的道路选择写出了时代的变化,是关于中国转型时代最重要的叙事之一。
- 袁红涛王光东
- 关键词:新教育地方社会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