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林

作品数:92 被引量:398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2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49篇病毒
  • 12篇流行病
  • 12篇流行病学
  • 12篇脑炎
  • 11篇乙型
  • 11篇乙型脑炎
  • 8篇基因
  • 8篇汉坦病毒
  • 7篇对硫磷
  • 7篇宿主
  • 7篇硫磷
  • 7篇脑炎病毒
  • 7篇基因分型
  • 7篇甲基对硫磷
  • 7篇分子流
  • 7篇分子流行病学
  • 7篇虫媒
  • 7篇虫媒病
  • 7篇虫媒病毒
  • 7篇出血热

机构

  • 40篇云南省地方病...
  • 31篇云南省热带亚...
  • 21篇中国疾病预防...
  • 9篇昆明医学院
  • 5篇大理学院
  • 5篇云南省流行病...
  • 3篇中国动物卫生...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昌学院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保山市疾病预...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作者

  • 92篇王静林
  • 32篇张海林
  • 24篇李楠
  • 21篇杨卫红
  • 21篇张云智
  • 21篇章域震
  • 19篇米竹青
  • 17篇梁国栋
  • 16篇亚红祥
  • 13篇袁庆虹
  • 13篇冯云
  • 11篇付士红
  • 10篇刘苹
  • 10篇吴锡南
  • 10篇黄文丽
  • 7篇靳大力
  • 7篇刘毛毛
  • 7篇周济华
  • 7篇黄国玉
  • 6篇杨振兴

传媒

  • 10篇云南畜牧兽医
  • 9篇中国媒介生物...
  • 8篇中国人兽共患...
  • 6篇中国热带医学
  • 4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地方病通报
  • 4篇病毒学报
  • 4篇环境与职业医...
  • 4篇中国兽医科学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国病毒学
  • 3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第四届全国环...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蚊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芒市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解广东蚊携带虫媒病毒的情况,2014年6月在汕头市濠江区采集蚊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S1、S2、S3片段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从采集到的蚊中分离到2株致C6/36细胞产生病变的分离物(编号为GD1和GD7)。电镜观察显示,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6 nm,无包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GD1和GD7两株新分离病毒基因组为12节段,其带型与2015年仅在云南新分离出的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芒市病毒相似。新分离的2株病毒GD1和GD7的S1、S2、S3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与芒市病毒DH13M04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均为98.2%、99.2%、98.5%,而与十二节段病毒属中其他病毒如版纳病毒、辽宁病毒、卡皮罗病毒和Balaton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低于69.1%、62.7%、57.6%。GD1和GD7两株病毒S1、S2、S3片段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2株新分离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且与芒市病毒DH13M041位于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明显差异。提示这2株广东新分离病毒为芒市病毒,这是除云南以外地区首次分离到该病毒,此次在广东分离到芒市病毒扩大了对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病毒地域分布的了解。
李楠何于雯孟锦昕王静林
关键词:系统进化分析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邹洋张海林张云智米竹青杨卫红袁庆虹章域震王静林薛燕萍陈化新张永振
关键词:汉坦病毒地理分布系统发生分析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袁庆虹张海林张云智杨卫红米竹青章域震王静林亚红祥冯云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云南省脑炎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基因Ⅰ和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调查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感染乙脑病毒(JEV)基因型状况。方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医院和大理州医院采集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20份和脑脊液标本11份,用RT-PCR法检测JEV核酸,阳性者进行JEV-PreM/C区基因序列测定,用核苷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用RT-PCR法从11例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JEV核酸阳性3份(JB114、JB135和DLN24),而20例脑炎患者血清标本均为阴性。3株病毒的PreM/C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JB114、JB135与JEV基因Ⅰ型代表株同源性高达98.3%和99.2%,而与Ⅱ、Ⅲ、Ⅳ型仅为82.5%~84.6%;DLN24与基因Ⅲ型代表株同源性为94.6%,而与基因Ⅰ、Ⅱ、Ⅳ型分别为85.0%、82.5%和80.4%。进化树分析显示,JB114和JB135位于基因Ⅰ型分支中,DLN24位于基因Ⅲ型分支上。结果表明,来自西双版纳的JB114和JB135病毒株属于基因Ⅰ型,来自大理的DLN24病毒株为基因Ⅲ型。结论云南省乙脑患者中分别存在基因Ⅰ型和Ⅲ型JEV感染的病例,表明云南省存在这两个基因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袁军付士红张海林邓掌范建华杨卫红王静林曹玉玺冯云章域震李园园李鸿斌王宇朱进王力华梁国栋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
云南省墨江县库蠓中一株西藏环状病毒的分离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于2009年首次从中国西藏自治区采集的圆斑按蚊中分离出,目前在中国的云南省、广东省、湖南省和临国日本均有分离报道。2017年我们从云南省墨江县采集的库蠓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病毒(MJC1-7),接种BHK-21和C6/36细胞后均可产生聚集、皱缩和脱落等明显细胞病变。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为十节段的双链RNA,呈现“3-3-3-1”的带型。通过病毒全长cDNA扩增和测序获取MJC1-7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9260 bp(包括编码区18495 bp和非编码区735 bp),由Seg-1(3950 bp)至Seg-10(832 bp)的10个基因节段构成,可编码6165个氨基酸残基。对环状病毒保守的VP1(Pol)、VP3(T2)和VP7(T13)蛋白氨基酸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MJC1-7毒株与TIBOV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5.4%~99.7%。对决定环状病毒血清型VP2(OC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显示,MJC1-7与云南(SX-2017a、DH13C120和YN15-283-01)和广东(D181/2008)分离的TIBOV毒株聚为一簇,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7.3%~98.6%,而中国西藏毒株(XZ0906)和日本毒株(KSB-8/C/09和KSB-3/C/10)形成了另外3个独立的进化分支,MJC1-7与其相似度仅为27.8%~41.8%,以上结果表明MJC1-7毒株与云南和广东毒株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中国西藏和日本毒株可能为Seg-2(OC1)基因变异较大毒株。本研究报道了一株TIBOV在我国云南省墨江县库蠓上的分离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TIBOV的认知,为深入研究我国TIBOV的分布、致病性与病原学检测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
杨振兴孟锦昕何于雯李楠王静林
关键词:库蠓病毒分离
恙虫病合并慢性血吸虫病发病特点及恙虫病的分型
2012年
目的了解恙虫病合并血吸虫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恙虫病的分型情况。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外斐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56kD蛋白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患者有血吸虫肝改变、肝功能受损、脾肿大、焦痂。外斐氏反应检测OXk 1:40,IFA检测Ot IgG抗体Kato型1:160、Karp型1:40,PCR检测Ot 56kD蛋白基因片断阳性,其序列分析结果与PG9、P25、CM438等一些泰国Ot株同源性最高(98%),与Ot Karp、Gilliam、Kawasaki、TA678、Kato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下。结论证实了该患者为恙虫病合并慢性血吸虫病,其Ot血清型可能为Kato+Karp,遗传进化关系与一些泰国Ot株关系较为密切。
亚红祥王静林
关键词:恙虫病慢性血吸虫病
云南省部分地区鼠类与人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调查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鼠类和人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情况。方法采用鼠夹和鼠笼捕鼠,从鼠类脾脏及人血中提取DNA,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恙虫病东方体(Ot)sta56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捕获小型哺乳动物7属11种485只,收集到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样本23份。从动物脾脏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2份(HHSP65和HHSP112),阳性率0.41%;序列分析显示两者同源性100%,而与中国台湾TT0711a株的同源性最高为89.6%,与日本Kawasaki株的同源性为79.7%;进化树分析显示HHS65与TT0711a株不在同一分支上。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1份(DLRX9),阳性率4.35%;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与泰国PG9和Li3b株及中国浙江Jin/2012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8.4%,与Karp株的同源性为81.9%,与HHSP65株的同源性64.8%;进化树显示DLRX9与泰国PG9和Li3b、中国浙江Jin/2012株在同一分支上。结论病原学初步证实引发云南地区恙虫病流行的Ot不仅有Karp基因型Ot,还有新型Ot,该新型Ot可能为日本Kawasaki类似株。
亚红祥张云智王静林
关键词:恙虫病东方体自然感染
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了解乙脑主要流行区蚊虫及其虫媒病毒的分布状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在调查点蚊虫孳生高峰期采集蚊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用BHK细胞分离病毒,连续3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收获细胞病变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MEGA3.1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乙脑流行区优势种群,分离11株虫媒病毒,其中8株经IFA和RT-PCR鉴定为乙脑病毒(JEV),均属于基因Ⅰ型JEV。E基因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比较发现,8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100.0%和99.7%~100.0%;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8%~99.6%,氨基酸同源性在99.3%~100.0%。另外3株病毒在BHK细胞上出现病变时间较JEV快,用20种不同种属的虫媒病毒免疫腹水IFA鉴定和相关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四川省乙脑流行区有5种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种群,乙脑病毒由三带喙库蚊携带,其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相对保守,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同时,分离出3株不能鉴定的虫媒病毒,提示为我国不常见种型或尚未发现的新毒种,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类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佳珂林世华刘学成陈丹林周兴余曹一鸥王静林付士红张翼杨健唐宏民孟勇张鸿银廖安波刘昌弟梁国栋
关键词: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基因分型
出生前氯氰菊酯与甲基对硫磷暴露对大鼠脑细胞DNA损伤的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探讨大鼠出生前暴露于农药氯氰菊酯和甲基对硫磷混配对胎鼠和子鼠脑细胞DNA的毒性效应。方法48只Wistar大鼠在怀孕第1~15天每日一次采用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灌胃,1个对照组和3个暴露组,剂量分别为0、(0.0230+0.8000)、(0.0725+2.5265)和(0.2300+8.0000)/mg/kg bw,相当于(0、1/300、1/95和1/30)LD50。分别取24只孕16天胎鼠大脑和24只出生后30天龄子鼠大脑,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脑细胞DNA的损伤。结果甲基对硫磷和氯氰菊酯混配在中、高剂量水平可明显引起妊娠16天胎鼠脑细胞DNA的断裂(P〈0.05),并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836,P=0.000)。在高剂量水平可引起出生后30天子鼠脑细胞DNA损伤的断裂(P〈0.05);子鼠脑细胞DNA损伤程度比胎鼠减轻(F=15.81,P〈0.05)。结论大鼠出生前暴露于甲基对硫磷和氯氰菊酯混配可引起神经细胞DNA链断裂损伤,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在较低剂量水平DNA损伤能够被修复,而在较高剂量水平DNA损伤不能够被修复。
王静林刘苹吴锡南王斐段臣康靳大力黄国玉刘毛毛
关键词:氯氰菊酯甲基对硫磷DNA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基于COI基因对云南省勐海县叮咬人的蚋进行种类鉴定
2020年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云南省勐海县1种叮咬人的蚋虫进行系统鉴定,确定其种类,为进一步开展云南省吸血昆虫种类调查以及人和动物蚋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8月21日上午在云南省勐海县勐宋乡曼烈村,采用人诱法捕捉叮人昆虫,对捕捉到的昆虫透明、脱水和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特征;同时提取昆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COI),测序,采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分析。15 min内共采集到叮咬人的昆虫9只,编号为MH-1至MH-9。9只吸血昆虫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虫体约3~4 mm,呈黑色,翅薄透明,无斑纹,径分脉(Rs)末段不分叉,触角10节,腹部生殖板较宽,呈长方形,具有三叉头状的生殖叉突,与S.nodosum形态学特征相似。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9只蚋与S.nodosum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参考序列S.nodosum(KP661445)遗传距离在0.000~0.008。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省勐海县采集的9只吸血昆虫均为S.nodosum。
孟锦昕吉明胜何于雯李楠王静林
关键词:COI基因吸血昆虫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