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作品数:27 被引量:93 H指数:6 供职机构: 青岛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3年收治的44例PHP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年病人42例,发病平均年龄(50±15)岁;2例婴幼儿发病年龄分别为40d、6个月。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多样,首次就诊症状不同,以骨骼系统症状最多(43.2%)。颈部超声检出率90.6%,^(99m)Tc-MIBI检出率70.0%,颈部CT检出率62.2%。44病人中34例行手术治疗,31例为甲状旁腺腺瘤,3例为甲状旁腺癌。结论提高对PHPT的认知,重视血钙检查,对高危病人早期行颈部超声等检查,能够减少误诊率。 王丽娟 袁鹰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和体质量超标2型糖尿病的效果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和体质量超标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口服药物及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病人60例,应用利拉鲁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胰岛功能、代谢指标变化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后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腰臀比明显下降,C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2.54~3.76,P〈0.05)。其中5例病人出现恶心、呕吐(8.33%),1例病人发生一过性皮疹(1.67%),治疗期间无病人发生低糖血症。结论肥胖和体质量超标2型糖尿病病人经利拉鲁肽治疗后胰岛功能明显恢复,耐受性良好,安全性较高。 李珊珊 袁鹰 王芳关键词:利拉鲁肽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肥胖症1例 被引量:1 2020年 患者男,17岁,腋窝部色素沉着4年,加重3个月。皮肤科情况:颈部、前胸、后背、腹部、双上肢、腹股沟区、腘窝色素沉着,角质层增厚。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亢进,轻度乳头瘤样增生,角质层内可见成簇孢子,乳头间低谷的表皮轻度棘层增厚。诊断: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孔悠然 袁鹰 周璐 张杰涛 孙晓方 董冰子 张欣欣 王颜刚关键词: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黑棘皮病 肥胖症 Micro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2018年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RNA,可通过识别靶基因mRNA实现转录后的基因调控。miRNA的表达具有时相性与位相性,通过不同的调控网络方式参与了包括肿瘤在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在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予以综述。 迟学秀 孙晓方 袁鹰关键词:垂体肿瘤 微RNAS 癌基因 垂体非生长激素瘤病人术后生长激素储备功能观察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垂体非生长激素瘤病人术后生长激素(GH)储备功能状况。方法对23例垂体非生长激素瘤术后6个月以上病人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在试验前30 min及试验后0、30、45、60、90、120 min分别采血测葡萄糖(GLU)和GH,试验前30 min的血标本加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结果垂体非生长激素瘤病人术后IGF-Ⅰ的浓度平均为(0.32±0.14)g/L,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555,P<0.05)。IGFBP-3的平均浓度为(5.92±1.15)g/L,与年龄无相关关系(r=0.036,P>0.05)。GH峰值平均为(3.92±4.71)μg/L,仅有4例病人GH峰值>5.0μg/L,其余19例病人GH峰值均<5.0μg/L,其中15例GH峰值<3.0μg/L。GH峰值<5.0μg/L的病人中有8例IGF-Ⅰ与IGFBP-3水平在正常值范围。GH峰值高度与GLU水平最低值不相关(r=-0.352,P>0.05)。结论多数垂体非生长激素瘤病人术后会发生GH缺乏或严重缺乏,对于垂体瘤术后垂体前叶功能低下者应注意评估GH储备功能。在常规补充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同时,对GH缺乏或严重缺乏者应重视GH的长期替代治疗。 侯丕秀 王新凤 袁鹰关键词: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缺乏症 胰岛素 葡萄糖耐量试验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肌量变化的相关性 2021年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与肌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58例老年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D T值将患者分为3组:BMD正常组(A组)、BMD减低组(B组)和骨质疏松组(C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BMD T值、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等指标,分析BMD与肌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FBG、HOMA-IR以及GN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992~8.724,F=8.894,P<0.05);3组患者的肌量减少构成比、腰椎BMD T值、左股骨颈BMD T值、BMD最低T值及AS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82~113.853,χ^(2)=9.54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MD最低T值呈负相关(β=-0.041,t=-2.834,P<0.05),GNRI、ASMI与BMD最低T值呈正相关(β=0.027~0.377,t=2.036~3.715,P<0.05)。结论老年女性T2DM患者BMD减低与增龄、GNRI及肌量减少存在一定相关性。 张娜 张欣欣 孔悠然 段明 孙晓方 董冰子 王颜刚 赵蒙 袁鹰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密度 老年人 女性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及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左旋甲状腺素(L-T4)治疗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及经单一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96例分为青年组(28例)、中年组(32例)、老年组(36例)。予单一左旋甲状腺素口服替代治疗;采集治疗前和治疗12周清晨空腹(12 h以上)静脉血进行检测。分别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Hcy水平。结果治疗前青年组、中年组TC、LDL、Hcy水平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P<0.01),TG与FT3、FT4呈负相关(P<0.05);TC、LDL、Hcy水平与TSH呈显著正相关(P<0.01),TG与TSH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老年组LDL、Hcy水平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P<0.01),TC与FT3、FT4呈负相关(P<0.05);LDL、Hcy水平与TSH呈显著正相关(P<0.01),TC与TSH呈正相关(P<0.05),而TG与FT3、FT4、TSH未见相关性(P>0.05)。治疗后,青年组和中年组TC、TG、LDL、Hcy水平,及老年组TC、LDL、Hcy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老年组TG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脂和Hcy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相关;予单一L-T4治疗后,血脂、Hcy水平下降。但老年患者TG水平与甲状腺功能未见显著相关性,予L-T4治疗后,TG水平亦无明显变化。 杨希 袁鹰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左旋甲状腺素 年龄段 双膦酸盐治疗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PLO)经双膦酸盐治疗的效果,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方法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PLO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表现为重度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均给予补充钙、活性维生素D治疗。观察患者采用双膦酸盐治疗后临床症状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结果病例1于产后15个月诊断为PLO并接受唑来膦酸(密固达)静脉用药,1年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维生素D3(福美加)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2年后随访腰椎BMD增加37.02%,股骨颈BMD增加6.97%,全髋BMD增加7.74%;病例2于产后6个月诊断为PLO并接受唑来膦酸(密固达)静脉用药,6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11个月后腰椎BMD增加16.6%,股骨颈BMD增加9.12%,全髋BMD增加13.34%;病例3于产后9个月接受唑来膦酸(密固达)静脉用药,6个月后临床症状较前缓解,腰椎BMD增加15.86%,股骨颈BMD增加3.13%,全髋BMD增加11.09%。结论双膦酸盐治疗PLO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BMD。加深对PLO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张欣欣 张英智 袁鹰 董冰子 孔悠然 赵文娟 付正菊 王颜刚 孙晓方关键词:双膦酸盐 骨密度 骨髓增殖性肿瘤致假性低血糖、高血钾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8年 通常认为,当患者静脉血糖值低于2.8 mmol/L而无低血糖症状,并且即时检测的血糖值为正常,称为假性低血糖。此现象多归因于检测方法不当、血样运送不及时、血样放置时间过久、血样中异常血细胞增多。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骨髓增殖性疾病是导致假性低血糖的常见因素。这类患者除了表现为假性低血糖,还可伴有假性血钾升高。我们在临床中发现1例骨髓增殖性肿瘤致假性低血糖、高血钾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段明 李韶华 孙晓方 袁鹰 张丽华 孙英 陈颖 董冰子 王颜刚 阎胜利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 假性低血糖 高血钾 文献复习 肿瘤 低血糖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肌少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量减少组与非肌量减少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液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内脏脂肪/皮下脂肪(VAT/SAT)、腹部脂肪百分比/臀部脂肪百分比(A/G)、握力及步速等相关临床资料,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369例,其中合并肌少症患者42例(患病率为11.38%),合并肌量减少患者155例(患病率为42.01%)。肌量减少组的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CR、VAT/SAT及A/G均高于非肌量减少组(P<0.05)。肌量减少组的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ASMI及握力均低于非肌量减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UACR、A/G及VAT/SAT为肌量减少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eGFR及握力为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龄、中心型肥胖、低体重指数、低握力、低肾小球滤过率、高UACR者实施肌少症早期筛查并及早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段明 张欣欣 孔悠然 孙晓方 董冰子 王颜刚 袁鹰关键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