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中毒
  • 4篇食物
  • 4篇食物中毒
  • 4篇健康
  • 3篇职业病
  • 3篇食品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疫情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饮用水卫生
  • 2篇职业危害因素
  • 2篇职业卫生
  • 2篇食品安全
  • 2篇中学生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监测分析
  • 2篇健康监护
  • 2篇健康教育

机构

  • 14篇龙岩市新罗区...
  • 2篇龙岩市疾病预...

作者

  • 14篇谢超
  • 6篇吴建宁
  • 4篇陈繁
  • 3篇吴金鑫
  • 3篇陈衍宁
  • 2篇张仁森
  • 2篇赖招霞
  • 2篇陈奕欣
  • 1篇郑清花
  • 1篇陈荣添
  • 1篇杨武斌
  • 1篇陈敏
  • 1篇李曼丽
  • 1篇谢昆
  • 1篇简可鑫
  • 1篇廖文兰

传媒

  • 8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疾病监测与控...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起食用鹌鹑蛋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调查一起食用鹌鹑蛋致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中毒原因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分析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72h进食的可能危险食物,结果进食卤制鹌鹑蛋患病的OR值是未进食者的16.33倍;从病人肛拭子、剩余食品卤制鹌鹑蛋中检出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食用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鹌鹑蛋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食品安全宣教,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储存和销售要求,以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赖招霞谢超陈荣添
关键词:食物中毒鹌鹑蛋食品卫生突发事件
龙岩市新罗区2009年职业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为科学指导龙岩市新罗区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合理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辖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职业卫生)网报数据。结果 2009年龙岩市新罗区监测较多职业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但超标较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高温、铅及其化合物、苯、二甲苯、甲醛,对工人健康影响较大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高温、苯、水泥尘、电焊尘。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率与在岗期间工人职业禁忌症检出率呈正相关。结论高温及化学因素是危害较大的职业危害因素,高温、苯、水泥尘和电焊尘作业是较大的职业危害岗位,故今后应加强对高温、有毒有害化学因素的企业的监督监测,将其列入"预警企业"名单,切实保护工人健康。
吴建宁谢超陈奕欣陈繁
关键词:职业病健康监护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卫生
新罗区2009—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龙岩市新罗区近10年来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罗区2009—2018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罗区2009—2018年报告食源性疾病34起,发病503例、死亡2例(断肠草中毒);致病因素以微生物为主,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病因;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为主,其次为家庭聚餐;死亡病例集中在家庭聚餐;宾馆饭店的食源性疾病以微生物为主,家庭聚餐的食源性疾病以有毒动植物为主。结论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卫生宣传,以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
赖招霞谢超廖文兰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疾病控制
龙岩市新罗区2011—2015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龙岩市新罗区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罗区2011—2015年食物中毒事件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罗区2011—2015年共发生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330人,总罹患率9.3%,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均最多,分别占71.4%和74.8%,罹患率也最高。发生场所集体食堂8起、饮食服务业6起、家庭聚餐5起,家庭食物中毒的罹患率80.0%为最高;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10起),罹患率以植物性食物中毒最高(66.7%)。结论近几年新罗区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应针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吴金鑫谢昆谢超吴建宁
关键词: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罹患率卫生监督
2008年龙岩市新罗区手足口病紧急防控经验介绍
2009年
背景: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部,位于闽粤赣的交接处。属于山区地区,新罗区是龙岩市政府所在地,交通、经济相对较好,外来人口约占本地人口的1/3,于2005年首次发现手足口病,2006年报告手足口病77例,从25例患儿及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出CoxA16,首次查明确定新罗区手足口病的病原。2007年报告69例,对随访的13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学监测,从12例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到CoxA16。2008年4月份,全国各媒体相续报道,有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并出现死亡病例。2008年5月,新罗区在送往福建省CDC的标本中检出EV71病毒,这是新罗区首次检出EV71病毒。
谢超张仁森
关键词:手足口病
基层疾控机构有偿技术服务项目现状与改革建议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基层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内容与绩效工资的现状分析,针对有偿技术服务项目的内容改革提出建议:在经费有保证的地区,将有偿技术服务项目放到医疗单位、社区服务中心或推向市场,基层疾控负责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规范其工作开展,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向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建设;在经费尚不能保证的地区,在逐步加强能力建设的同时,将有偿服务项目的收入独立于绩效工资,按一定比例适当返回,作为业务科室的奖励性工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谢超
关键词:卫生制度绩效考核绩效工资有偿技术服务
龙岩市新罗区2008-2010年城区部分中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2011年
目的了解新罗区中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开展肥胖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罗区2008-2010年2所城区中学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判定学生营养状况。结果中学生以轻度营养不良为主,女生高于男生,营养不良率呈逐年降低趋势。肥胖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组的肥胖率高于高年级组。结论部分中学生营养知识相对较匮乏,存在饮食观念不正确、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提示应加强饮食与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
吴建宁陈繁谢超吴金鑫
关键词:营养卫生合理营养中学生健康教育
新罗区2004—2017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龙岩市新罗区法定传染流行特征,为风险评估和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龙岩市新罗区2004—2017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龙岩市新罗区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24种49 458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72.35/10万,前5位人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肝炎、梅毒、肺结核、感染性腹泻病。肠道传染病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2.33/10万,呼吸道传染病则为11例、110.68/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则为3例、0.1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则为20例、218.58/10万。前7位传染病占全部报告数的96.56%。整体发病率显波浪式上升趋势。结论龙岩市新罗区传染病疫情不容乐观,需要加强管理。
谢超陈衍宁吴建宁李曼丽
关键词:传染病风险评估疫情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010年龙岩市新罗区职业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指导龙岩市新罗区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合理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辖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职业卫生)网报数据。结果 2010年新罗区监测较多的职业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超标较严重的为铅及其化合物、高温、煤尘、水泥尘、噪声、甲醛、一氧化碳,说明该辖区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影响较大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铅及其化合物、苯、煤尘。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率与在岗期间工人职业禁忌证检出率间相关系数r=0.623,r 0.10(3)=0.672,P﹤0.10。结论铅及其化合物、煤尘、苯是新罗区危害较大的职业危害因素,铅及其化合物、高温、煤尘、水泥尘、噪声、甲醛、一氧化碳作业是较大的职业危害岗位,故今后应加强对铅及其化合物、煤尘、苯等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的监督监测,将其列入"预警企业"名单,切实保护工人健康。
谢超吴金鑫陈繁陈奕欣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健康监护
新罗区2000-2016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新罗区2000-2016年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并探讨相关因素,为制定HIV/AIDS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16年新罗区辖区报告的HIV/AIDS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罗区辖区2000-2016年累计报告HIV/AIDS 390例,其中HIV 279例,AIDS 111例;男307例,女83例,男女比为3.7∶1;青年是重点人群,老年病例急剧上升;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94.9%),男男性行为者(MSM)占14.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新罗区的艾滋病疫情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要加强预防知识的普及,取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农村人口、流动人员、老年男性、MSM人群及学生人群的宣传干预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谢超陈敏杨武斌吴建宁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