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新新

作品数:21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理学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电子态
  • 7篇原子
  • 7篇密度泛函
  • 7篇泛函
  • 6篇吸附能
  • 6篇密度泛函理论
  • 6篇泛函理论
  • 5篇态密度
  • 4篇第一性原理
  • 4篇分子
  • 4篇分子振动
  • 3篇氮分子
  • 3篇第一性原理研...
  • 3篇电子态密度
  • 3篇原子结构
  • 3篇CU(001...
  • 3篇表面电子
  • 3篇O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子结构

机构

  • 14篇上海工程技术...
  • 1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1篇赵新新
  • 13篇陶向明
  • 13篇宓一鸣
  • 13篇谭明秋
  • 5篇陈文斌
  • 5篇汪丽莉
  • 4篇蔡建秋
  • 3篇季鑫
  • 3篇吴建宝
  • 2篇陈文彬
  • 2篇周有余
  • 2篇周细应
  • 2篇尚学府
  • 2篇张朝民
  • 2篇陈鑫
  • 2篇陈戍
  • 1篇任莉
  • 1篇徐小军
  • 1篇徐红霞
  • 1篇郭辉

传媒

  • 7篇物理学报
  • 7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三组元铝元素对TaMo高温合金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1年
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硅基材上制备了不同基底温度的TaMo和TaMoAl涂层,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加入第三组元Al元素的情况下,TaMo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用显微硬度计和划痕试验仪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膜基结合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基底温度工艺下铝元素的加入对TaMo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均有显著影响。另外,在350℃的基底加热工艺下铝元素的加入提高了TaMo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膜基结合力。
季鑫宓一鸣张朝民周细应赵新新周有余
关键词:磁控溅射法基底温度结合力表面形貌
3d过渡金属原子单层在Pd(001)表面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的超软赝势方法的总能计算,研究了3d过渡金属(Sc,Ti,V,Cr,Mn,Fe,Co,Ni,Cu,Zn)在Pd(001)表面的单层p(1×1)和c(2×2)结构的表面磁性和总能.所得结果表明对于Sc,Ti,V和Cr只存在p(1×1)的铁磁性结构,而Mn只有c(2×2)的反铁磁结构存在.Fe,Co和Ni这三种元素上述两种结构都存在,但是总能上p(1×1)的铁磁结构要低些,因此是比较稳定的结构.而Cu和Zn在该表面上的单层中不存在上述两种结构.对于V的p(1×1)铁磁结构,计算得到的每个V原子磁矩为2.41μB,大于用全电子方法得到的0.51μB.两种计算方法得到其他金属原子(Cr,Mn,Fe,Co,Ni)的表面磁矩比较相近,都比孤立原子磁矩略小.
赵新新陶向明陈文彬蔡建秋谭明秋
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被引量:1
2009年
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氯原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表面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清洁Cu(111)表面自由能σ_为15.72 eV/nm^2,表面功函数φ为4.753 eV.在1/4ML和1/3ML覆盖度下,每个氯原子在Cu(111)表面fcc谷位的吸附能分别等于3.278 eV和3.284 eV.在1/2ML覆盖度下,两个紧邻氯原子分别吸附于fcc和hcp谷住,氯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2.631 eV.在1/3ML覆盖度下,fcc和hcp两个位置氯原子的吸附能差值约为2 meV,与正入射X光驻波实验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得到结果(<10 meV)基本一致.在1/4ML、1/3ML和1/2ML覆盖度下,吸附后Cu(111)表面的功函数依次为5.263 eV、5.275 eV和5.851 eV.吸附原子和衬底价轨道杂化形成的局域表面电子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1.2 eV、3.6 eV和4.5 eV等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氯原子间的直接作用和表面铜原子紧邻氯原子数目是决定表面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谭明秋
关键词:吸附能电子态密度功函数
Fe原子吸附对单层WS_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017年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Fe原子吸附对单层WS_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原子吸附在W原子的顶位最稳定,相应的原子吸附能为1.84 eV。Fe与衬底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了紧邻W―S键,使其键长增大0.011 nm。由于衬底原子的影响,Fe原子d轨道的电子重新分布,形成了2μB左右的局域原子磁矩。在低覆盖度下(0.125和0.25 ML),磁性作用以超交换作用为主,铁磁序不稳定。而在高覆盖度下(0.5和1.0 ML),Fe原子间距减小,磁性作用以RKKY作用为主,铁磁序稳定。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显示,在高覆盖度下,Fe/WS_2结构在费米能级处的电子自旋极化率等于100%。自旋向上与向下通道分别为间接带隙的半导体和金属。在1.0 ML覆盖度下,自旋向上的禁带宽度约为0.94 eV。这说明Fe原子吸附可以将直接带隙的WS_2半导体转变成半金属,形成一种潜在的自旋电子器件材料。
徐位云汪丽莉宓一鸣赵新新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半金属
Cu(100)(2^(1/2)×22^(1/2))R45°-O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态的密度泛函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用第一性原理的总能计算研究了Cu(100))面的表面结构、弛豫以及氧原子的(2×22)吸附状态.计算给出了Cu(100)(2×22)R45°-O吸附表面的结构参数,并得到了上述结构下氧吸附的Cu(100)表面氧原子和各层Cu原子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得到的吸附表面功函数为4.58eV,与清洁Cu(100)表面功函数(~4.53eV)几乎相同.吸附氧原子与最外层铜原子之间的垂直距离约为0.02nm,其能带结构体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同时由于Cu-O的杂化作用在费米能以下约6.4eV附近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可以认为,在Cu(100)(2×22)R45°的氧吸附表面结构下,吸附氧原子和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来源于表面最外层铜原子与氧原子的相互作用.
蔡建秋陶向明陈文斌赵新新谭明秋
关键词:电子态密度密度泛函
c(2×2)O吸附Cu(001)表面结构、电子态与STM图像的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用投影子缀加波和CP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贵金属Cu(0 0 1)面的表面结构、弛豫以及O原子的c(2× 2 )吸附状态 .研究结果得出在这种吸附结构中 ,O原子与衬底Cu原子之间的垂直距离约为 0 0 6 9nm ,Cu—O键长为0 194nm ,功函数约为 5 2 9eV ;吸附O原子形成金属性能带结构 ,由于Cu—O的杂化作用 ,在费米能以下约 6 7eV处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 .用Tersoff_Hamann途径计算了该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 。
陶向明谭明秋徐小军蔡建秋陈文斌赵新新
关键词:电子态键长表面态CP
吸附O的Cu(110)c(2×1)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被引量:5
2005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清洁Cu(110)表面和吸附O原子的Cu(110)c(2×1)表面的原子结构,结构弛豫和电子结构,得到了各种表面结构参数.分别计算了O原子在Cu(110)表面三个可能吸附位置吸附后的能量,并给出了能量最低的吸附位置上各层原子的弛豫特性和态密度.结果表明O吸附后的Cu(110)表面有附加列(added-row)再构的特性,O原子吸附在最表层铜原子上方,与衬底Cu原子的垂直距离为0.016nm,以氧分子为能量基准的吸附能为-1.94eV;同时由于Cu3d-O2p态的杂化作用使得低于费米能级5.5 ̄6.0eV的范围内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计算得到清洁的和氧吸附的Cu(110)表面的功函数分别为4.51eV和4.68eV.电子态密度的结果表明:在Cu(110)c(2×1)表面O吸附的结构下,吸附O原子和金属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由于最表层Cu原子3d态和O原子2p态的相互作用.
陈文斌陶向明赵新新蔡建秋谭明秋
关键词:结构弛豫
金属表面STM图像的计算机模拟
2010年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探测表面原子结构的重要工具,部分STM实验并不能得到表面原子结构的准确信息。为了解释部分金属表面的STM实验,我们在已知表面电子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金属钨表面的STM图像。基于量子理论,利用不同的插值算法编写从金属表面电子密度函数n(r)到表面STM图像的模拟代码,采用Origin软件处理获得的数据,最终得到W(001)表面的STM图像。
赵新新唐凤饶艺周磊
关键词:电子密度插值算法STM图像
第三组元氮元素对TaMo高温合金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1年
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硅基材上制备了不同基底温度的TaMo和TaMoN涂层,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在第三组元N加入的情况下TaMo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采用CHI电化学分析仪分析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并分别对涂层进行了1000℃+300h高温氧化性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基底温度工艺下氮元素的加入对TaMo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均有显著影响。另外,氮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TaMo涂层的耐腐蚀性能,但对TaMo涂层的耐高温性能没有改善。
季鑫宓一鸣张朝民周细应赵新新言智周有余
关键词:基底温度表面形貌
Pt/Cu(001)-p(2×2)-O表面吸附结构的总能计算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吸附结构的Cu—O和Pt—O键键长分别为0.202和0.298 nm,氧原子的吸附高度ZCu—O约为0.092 nm.吸附前后Pt/Cu(001)-1ML(monolayer)表面合金的表面功函数分别为4.678和5.355 eV.吸附表面氧原子和衬底的结合主要来自氧原子2p轨道和衬底金属原子d轨道的杂化作用,氧原子吸附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2.7 eV处.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谭明秋
关键词:吸附能电子态密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