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杰

作品数:7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物量
  • 2篇演替
  • 2篇演替阶段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颗粒有机碳
  • 2篇不同演替阶段
  • 1篇氮沉降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量
  • 1篇断面积
  • 1篇胸高断面积
  • 1篇易氧化有机碳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组分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7篇陈志杰
  • 6篇韩士杰
  • 5篇张军辉
  • 4篇耿世聪
  • 3篇张雪
  • 3篇谷越
  • 2篇杨建华
  • 1篇于丹丹
  • 1篇王树起
  • 1篇郑俊强
  • 1篇王芳
  • 1篇娄鑫
  • 1篇冯月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森林树木根系分泌物长期原位收集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森林树木根系分泌物的长期原位收集方法及其装置。将树木根系放入原位收集装置中,加入无机盐营养液并通入空气,进而对树木根系分泌物进行长期原位收集。本发明很好的排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中外界环境的干扰,适用于森林野外实...
杨建华张军辉陈志杰韩士杰
文献传递
长期施氮和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解持续氮沉降和降水减少条件下森林群落凋落物的量变化及其时间动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器法于2015年生长季(6—10月)对长期氮添加和降水控制实验平台3种不同处理样地(对照、施氮和减水施氮)内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红松叶、蒙古栎叶、其他树种叶、花果皮屑、枝5部分。本研究将凋落系数作为衡量林分生产凋落物能力的大小,比较各处理间凋落物的"净"差异。结果显示:各处理样地生长季内叶凋落量所占比重较大,可达到79%~81%,而枝和花果皮屑所占比重为19%~21%;凋落节律呈单峰型,凋落量峰值主要集中在9—10月份,降水减少会使其他树种凋落物的凋落期提前;不同组分凋落物对氮水控制响应不同,氮添加显著降低红松叶凋落物产量,降雨减少显著提高了总叶凋落物产量,减水施氮显著提高了其他树种叶凋落产量,而氮水控制对蒙古栎、枝和花果皮凋落物产量影响不显著;氮添加会抑制针叶树种的凋落物量,促进阔叶树种的凋落量,降水减少会促进各组分凋落物量。
谷越王芳陈鹏狮张军辉韩士杰张雪陈志杰岳琳艳
关键词:凋落物施氮胸高断面积
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被引量:23
2016年
为了解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研究其土壤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白桦林从早期到晚期的演替,SOC、MBC、ROC、POC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和碳氮比(C/N)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保持稳定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MBC、ROC和PO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个演替序列内ROC/SOC和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91%~47.95%和14.21%~69.46%。相关分析表明:MBC、ROC和POC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OC、MBC、ROC和POC含量与全氮、全磷及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了解白桦林在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变化和固碳潜力提供数据支持。
张雪韩士杰王树起谷越岳琳艳冯月耿世聪陈志杰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氮沉降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团聚体内碳、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土壤团聚体碳、氮组分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在长白山选取次生杨桦林(YHL)与原始阔叶红松林(HSL)两种林型进行为期6年的氮添加试验,采集土壤样品并分析氮沉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可溶性有机碳、氮(DOC和DO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和MBN)、颗粒有机碳、氮(POC和PON)的影响.结果表明:除POC和PON外,两林分土壤团聚体碳、氮组分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氮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HSL土壤团聚体中POC和PON含量,降幅分别达20.7%和22.6%,显著增加了DOC含量,增幅达11.6%;氮添加处理对YHL土壤团聚体的碳、氮组分均无显著影响,其中,对DOC和MBC的影响接近于显著(0.05
周学雅陈志杰陈志杰耿世聪张军辉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团聚体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长白山三种主要林地土壤甲烷通量被引量:13
2013年
森林土壤甲烷(CH4)通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收支评估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土壤湿度、温度和氮添加对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白桦林、山杨林和阔叶红松林)土壤甲烷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均为甲烷汇,15d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27μg·kg-1·h-1(山杨林)、1.54μg·kg-1·h-1(阔叶红松林)和1.46μg·kg-1·h-1(白桦林)。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林型、温度、土壤湿度及氮素处理对甲烷通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林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显著;3种林型土壤甲烷吸收的最佳含水量为45%~60%;在10~20℃条件下,甲烷吸收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氮对甲烷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
耿世聪陈志杰张军辉娄鑫王秀秀戴冠华韩士杰于丹丹
关键词:甲烷通量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24
2015年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地上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地区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演替序列的5个不同阶段:杨桦幼龄林、杨桦中龄林、杨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分析了其随地上植被演替过程的变化,同时比较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总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碳氮比逐渐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s(18:2ω6c)先增加后减少,中期阶段的杨桦成熟林土壤真菌PLFA含量最高,同时细菌/真菌最小;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岳琳艳郑俊强韩士杰杨建华耿世聪陈志杰张雪谷越
关键词:演替化学性质磷脂脂肪酸
土地利用变化对漳江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采集红树林湿地、旱地(红树林湿地转变而来)和水田(长期种植水稻)3种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高于旱地土壤29.50%和水田土壤19.56%,而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旱地土壤。在湿地转变为旱地后,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分别增加了40.39%、248.43%和144.00%,但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和粗颗粒有机碳(CPOC)则分别下降了20.91%、46.44%和36.58%。水田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旱地土壤,但仅有MBC、FPOC和MOC含量高于湿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分配比例与其有机碳含量的规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3种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中HFOC、LFOC、CPOC、MOC与SOC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指示SOC的动态变化。这些结果说明,红树林湿地经人为垦殖后土壤SOC显著流失,但合理的耕作管理会使农田土壤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陈志杰韩士杰张军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红树林湿地活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