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 作品数:8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28
- 2015年
-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地上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地区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演替序列的5个不同阶段:杨桦幼龄林、杨桦中龄林、杨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分析了其随地上植被演替过程的变化,同时比较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总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碳氮比逐渐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s(18:2ω6c)先增加后减少,中期阶段的杨桦成熟林土壤真菌PLFA含量最高,同时细菌/真菌最小;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全碳、总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 岳琳艳郑俊强韩士杰杨建华耿世聪陈志杰张雪谷越
- 关键词:演替化学性质磷脂脂肪酸
-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被引量:9
- 2014年
-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林隙作为试验样地,运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6-10月)对表层土壤(0~20 cm )颗粒有机碳( POC )和矿物结合有机碳( MOC)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 POC 和 MOC 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 POC和 MOC含量随月份变化显著,大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又明显升高的趋势,但 MOC 变化滞后于 POC;土壤 POC( CV:50.5%~94.4%)和 MOC( CV:31.5%~50.5%)含量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为中等程度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月份对土壤 POC和 MOC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1),而林隙大小对前者影响极显著(P<0.01),对后者影响不显著(P>0.05);结构比[C/(C0+C)]表明,两者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 POC和 MOC含量空间分布的等值线图显示,它们在研究尺度内呈斑块状或连续分布;POC在林隙中心或近中心位置含量较低,斑块状分布较明显,而 MOC 分布比 POC 均匀,且低值中心大多分布在林隙边缘; M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月份的变化比 POC相对稳定。
- 石亚攀乔璐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
-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时空异质性
- 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被引量:27
- 2016年
- 为了解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研究其土壤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白桦林从早期到晚期的演替,SOC、MBC、ROC、POC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和碳氮比(C/N)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保持稳定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MBC、ROC和PO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个演替序列内ROC/SOC和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91%~47.95%和14.21%~69.46%。相关分析表明:MBC、ROC和POC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OC、MBC、ROC和POC含量与全氮、全磷及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了解白桦林在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变化和固碳潜力提供数据支持。
- 张雪韩士杰王树起谷越岳琳艳冯月耿世聪陈志杰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 长期施氮和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为了解持续氮沉降和降水减少条件下森林群落凋落物的量变化及其时间动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器法于2015年生长季(6—10月)对长期氮添加和降水控制实验平台3种不同处理样地(对照、施氮和减水施氮)内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红松叶、蒙古栎叶、其他树种叶、花果皮屑、枝5部分。本研究将凋落系数作为衡量林分生产凋落物能力的大小,比较各处理间凋落物的"净"差异。结果显示:各处理样地生长季内叶凋落量所占比重较大,可达到79%~81%,而枝和花果皮屑所占比重为19%~21%;凋落节律呈单峰型,凋落量峰值主要集中在9—10月份,降水减少会使其他树种凋落物的凋落期提前;不同组分凋落物对氮水控制响应不同,氮添加显著降低红松叶凋落物产量,降雨减少显著提高了总叶凋落物产量,减水施氮显著提高了其他树种叶凋落产量,而氮水控制对蒙古栎、枝和花果皮凋落物产量影响不显著;氮添加会抑制针叶树种的凋落物量,促进阔叶树种的凋落量,降水减少会促进各组分凋落物量。
- 谷越王芳陈鹏狮张军辉韩士杰张雪陈志杰岳琳艳
- 关键词:凋落物施氮胸高断面积
- 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对各植物层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量化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各植物层(乔木层、林下植物层(草本和灌丛)、枯落物层)生物量随郁闭度及林分密度的变化,确定能使各层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最佳林分结构,以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方法]基于野外调查样地数据,利用上外包线分析法确定辽东栎林各层生物量对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响应规律,并经综合权衡后确定最佳郁闭度范围。[结果]随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增加,乔木层生物量先快速增加,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050株∙hm^(−2)时分别达到292.3和296.9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0%和82%,之后增速变缓;林下植物层生物量先缓慢下降,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150株∙hm^(−2)时分别达到9.08和9.17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9%和86%,之后快速减小;枯落物层生物量先逐渐增加,在郁闭度0.75时达到33.34 t∙hm^(−2),为外包线最大值的97%。综合分析各层生物量随郁闭度的变化表明,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0.75~0.79左右,才能使林分各层生物量都保持在各自上外包线最大值的80%以上。[结论]在宁夏六盘山区,要使辽东栎林的乔木层、林下植物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最佳范围0.75~0.79左右,这可用于指导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辽东栎林多功能经营。
- 张雪刘兵兵王彦辉王彦辉于澎涛段文标
- 关键词:林分结构生物量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变化被引量:10
- 2019年
-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原生群落,其土壤团聚体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通过湿筛法研究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中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受演替过程影响较大,不同演替阶段下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随演替的进行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形式,且最高点出现在白桦成熟林阶段.土壤中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增加后略有下降的趋势,且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阔叶红松成熟林阶段.在同一演替阶段下,0~5和5~10 cm土层(除演替末期的阔叶红松过熟林外)中的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都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而10~20 cm土层中的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都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小.从演替初期的白桦幼龄林到演替末期的阔叶红松过熟林,每个样地内的同一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 郑兴波张雪韩士杰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演替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 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
-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时空异质性
- 立地环境和林分结构驱动的辽东栎林生长与模拟
- 2024年
- 【目的】定量研究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气候、地形、土壤、林分结构等多种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和预测气候等因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方法】依据宁夏六盘山区环境梯度,2021—2022年对79块辽东栎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利用上外包线法确定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对立地环境和林分结构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和函数类型,通过连乘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框架并基于实测数据拟合模型参数,用于模拟气候变化对辽东栎林生长的影响。【结果】同时影响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林龄、林分密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壤厚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随林龄增大呈缓慢−快速−缓慢的生长变化,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稳定后加速下降的变化,随土壤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增大呈先快速增加后渐趋平稳的变化,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先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根据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对各单因子的响应函数构建了二者的多因子耦合模型,预测精度较高(R2>0.70)。对年均气温升高1.5℃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整个六盘山区的辽东栎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速率都会降低,其降低幅度在气候冷湿的六盘山区南部分别为10%和7%,在气候暖湿的六盘山区中部分别为15%和12%,在气候暖干的六盘山区北部分别为18%和13%。【结论】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同时受气候、林分结构、立地环境等多因子的影响,建立反映多个主要因子(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林龄、林分密度、土壤厚度)影响的耦合生长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和密度调控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未来的气温升高将会降低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但降低�
- 刘兵兵于澎涛王彦辉张雪
- 关键词:辽东栎天然林胸径林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