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岩

作品数:86 被引量:1,09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0篇文化科学
  • 6篇艺术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大众
  • 14篇媒介
  • 13篇文化
  • 12篇互联
  • 11篇互联网
  • 9篇大众传播
  • 8篇大众文化
  • 8篇社会
  • 6篇电视
  • 6篇电视文化
  • 5篇人际传播
  • 5篇消费主义
  • 5篇媒体
  • 5篇传媒
  • 4篇大众传媒
  • 4篇群聚
  • 3篇新媒介
  • 3篇艺术
  • 3篇意识形态
  • 3篇政治

机构

  • 67篇中国传媒大学
  • 11篇国际关系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央电视台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新闻社

作者

  • 78篇隋岩
  • 8篇张丽萍
  • 5篇曹飞
  • 4篇苗伟山
  • 4篇李燕
  • 3篇李丹
  • 3篇范明
  • 2篇常启云
  • 2篇姜楠
  • 1篇徐晨
  • 1篇陈一愚
  • 1篇胡芳
  • 1篇赵牧笛
  • 1篇董文畅
  • 1篇李丹
  • 1篇史忆
  • 1篇刘梦琪
  • 1篇李悦
  • 1篇陈斐
  • 1篇王婧雯

传媒

  • 13篇现代传播(中...
  • 7篇当代传播
  • 6篇编辑之友
  • 6篇新闻大学
  • 5篇当代电视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新闻记者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电视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社会科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国际关系学院...
  • 2篇今传媒
  • 1篇理论前沿
  • 1篇新华文摘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界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能指丰富性的表征及新媒介的推动被引量:6
2013年
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当代生活充满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符号能指。从传统媒介到虚拟媒介,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世界,每个符号系统内部都借助多重能指的架构组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媒介化时代的符号传播研究,应把注意力从经典符号学家所倾心的所指的多义性转移到能指的丰富性上来。
隋岩姜楠
关键词:新媒介
我国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演变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媒介功能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也随之演变。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工具或者教育阵地,而是多种功能交叉融合、相互作用与影响。其中,广播电视的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某些传统的功能在弱化,信息传播功能一直占主导地位,娱乐功能与日渐强,服务功能日益凸显。
隋岩吴娟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介功能
从“蚂蚁效应”看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双重效果被引量:11
2015年
"蚂蚁效应"形象地呈现了集群的力量,既可以帮助蚂蚁建成它们理想的"家园",也可能以隐匿的方式产生不可预知的巨大破坏力,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群体传播时代,网民之间的自发互动与聚集行为与蚁群行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亦是利弊共存。只有厘清了群体传播的表层特征内在动因,才能辩证看待当下最具传播力与爆发力的这一传播形态,从而尽力规避其传播风险,更有效地传递正能量。
隋岩张丽萍
关键词:集群行为匿名自组织
网络语言对人类共同体的建构被引量:12
2017年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隋岩陈斐
关键词:虚拟社群网络语言权利诉求身份认同
电视大众文化释义被引量:1
2003年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隋岩
关键词:大众文化电视文化商业文化大众传媒
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被引量:14
2015年
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个体或群体利用媒介关注度汲取资源在短期内实现阶层跨越的事件屡见不鲜,媒介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资源配置与社会阶层彼此干涉、密切相关,同时,社会阶层亦是观察社会结构的重要窗口。资源配置机制与社会结构演变间的关联,当下社会行动体借助媒介关注度实现社会阶层流变,体现了媒介在资源配置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传媒业已成长为一种与家族继承、政府分配和市场调节同样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各种资源得以配置的重要环节。
隋岩陈一愚
关键词:社会结构注意力经济
群体传播时代的活力与风险被引量:4
2015年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但不必担忧,因为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掌握说话的媒介、都有说话的能力和机会;人口第二多的是印度,也不必担忧,因为同样也不是每个印度人都掌握说话的媒介、都有说话的能力和机会。
隋岩
关键词:中国人印度人说话人口担忧
从符号学解析电视的“真实性”被引量:7
2010年
电视的"真实性",皆因为电视符号的能指不仅与所指有着相似性,而且与所指事物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使观者认为看到了能指就看到了所指事物,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场感、亲历感。然而,电视符号创造的"看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而是"技术真实"。其中,促使观者把画面当作引得符号来理解是电视制造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这种"眼见为实"的亲历感同时限制了其图像符号所指的丰富性、多义性,反之可以说图像符号的直观性、在场感限制了想象力。
隋岩
钓鱼岛事件中理性与非理性情绪的群体传播与博弈被引量:6
2013年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隋岩李燕
关键词:钓鱼岛事件
主体关系的聚集:群聚传播时代的舆情溯源及价值依循
2024年
群聚传播时代的互联网舆情是一种关系势能,其发端于群聚传播的“聚集”本质,这一本质由人类群聚本能的回归与重现以及媒介技术集置属性的凸显共同决定,具体包括舆情主体的聚集、舆情客体即舆情事件的聚集,以及舆情本体也即社会情感的聚集。这一聚集是动态化和情境化的、过程性和关系性的,且具体呈现为各行动主体在媒介关系实践过程中的协作与冲撞。作为一种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表征,互联网舆情呈现出了涌现性、反复性、交融性和相似性等特点。群聚传播的主体关系偏向决定了要从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三个维度出发来探讨互联网舆情治理中的价值依循,具体包括在个体关系层面注重个体情绪的表达和传递,引导个体心理向善;文化关系层面寻求群体间的协调与平衡,促动集体氛围营构;社会关系层面关照公共领域的整治和重建,倡导理性对话展开。
李丹隋岩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