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文龙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4篇氮沉降
  • 2篇亚热带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生态系统
  • 2篇CH
  • 2篇大气氮沉降
  • 1篇氮矿化
  • 1篇氮输入
  • 1篇氮循环
  • 1篇冻融
  • 1篇冻融作用
  • 1篇亚热带森林
  • 1篇氧化菌
  • 1篇养分
  • 1篇有效氮
  • 1篇增氮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林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东华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0篇高文龙
  • 5篇程淑兰
  • 5篇方华军
  • 4篇于贵瑞
  • 4篇王永生
  • 4篇李胜功
  • 4篇杨浩
  • 3篇徐敏杰
  • 3篇张裴雷
  • 2篇寇亮
  • 1篇王辉民
  • 1篇傅瓦利
  • 1篇吕瑜良
  • 1篇温都如娜
  • 1篇郑娇娇
  • 1篇党旭升
  • 1篇周梅
  • 1篇陈燕
  • 1篇何念鹏
  • 1篇蒋蕾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添加对生长季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效氮和酸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低剂量、多形态的N添加控制实验,以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持续的原位增N处理,测定了2010年、2012年和2013年生长季初期(5月)和生长旺季(8月)0~10 cm土壤有效氮(NH+4-N和NO-3-N)含量以及土壤p H值.结果表明,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季土壤有效氮均以NH+4-N为主,NO-3-N含量较低,其中NH+4-N含量占无机氮含量的96%以上.随着增N时间的延长,同生长旺季相比,增N对生长季初期0~10 cm土壤NH+4-N影响较为明显,且主要受施N类型影响.与此相反,生长旺季0~10 cm土壤NO-3-N含量高于生长季初期.N输入对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季土壤NO-3-N影响较为明显,且低N处理更倾向于促进0~10 cm土壤NO-3-N的富集.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NH+4-N和NO-3-N对增N的响应都由前期的不显著向后期的显著转变.增N对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季0~10 cm土壤p H值影响显著,其中低N处理的土壤和生长旺季阶段土壤p H值相对较低.随着增N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对增N的响应也由前期的不显著向后期的显著转变.长期持续的增N处理已经使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0~10 cm土壤产生了明显的酸化.
陈高起傅瓦利罗亚晨高文龙李胜功杨浩
关键词:氮沉降氮循环无机氮土壤酸化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典型针叶林土壤酶活性分布格局被引量:6
2015年
选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不同气候区(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针叶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以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从北到南依次减小,寒温带显著高于亚热带;土壤p H值在3个气候区差异显著,温带最高,亚热带最低。分解木质素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几丁质酶活性表现为温带显著高于寒温带和亚热带;与碳循环密切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温带最高,并显著高于亚热带地区。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MBN与p H值影响土壤几丁质酶活性,而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主要受p H的控制。研究认为,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针叶林中,土壤几丁质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 H与MBN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王永生于贵瑞程淑兰方华军高文龙
关键词:气候区土壤酶活性纤维素木质素
土壤剖面气体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土壤剖面气体采集装置,包括管子、凹槽、提手,所述管子上端插接有凹槽,所述管子底部为环形刀口状,所述管子一侧中部为凹形土腔,所述管子另一侧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均匀排列的进气孔,所述管子上部卡接有提手。所述凹槽为...
王永生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高文龙党旭升
文献传递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_2排放的初期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研究大气氮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其相关控制因子至关重要。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建立了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温度、水分、无机氮和可溶性碳含量等相关变量,分析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氮素输入没有显著改变森林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有机层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并增加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增氮短期内不影响土壤NH+4-N含量,但促进了土壤NO-3-N的累积。增氮倾向于增加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土壤CO2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驱动,其次为土壤水分和DIC含量。虽然土壤温度整体上控制着土壤CO2通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但在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在分析增氮对土壤CO2通量的净效应时,除了土壤温度和水分外,还要考虑土壤有效碳、氮动态的影响。
温都如娜方华军于贵瑞程淑兰周梅高文龙张裴雷徐敏杰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土壤无机氮
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H_4吸收对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被引量:3
2013年
土壤甲烷(CH4)吸收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研究大气氮(N)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H4吸收通量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以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低剂量、多形态的增N控制实验,研究了2010年生长季(6—10月)土壤CH4吸收通量对增N的初期响应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寒温带针叶林土壤表现为大气CH4的汇,土壤CH4平均吸收通量为(51.5±4.7)μg m-2h-1,主要由0—10 cm层土壤水分驱动。除了低剂量的NO-3-N输入促进了土壤CH4氧化外,低剂量的N输入总体上没有显著改变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H4净吸收通量。另外,增N没有显著改变0—10cm层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pH值,但显著增加了0—10cm矿质土壤NH+4-N和NO-3-N含量。研究表明,受N限制的北方森林土壤CH4吸收对增N响应的敏感程度与土壤CH4活性氧化区域、土壤NH+4-N和NO-3-N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对比例有关。在分析北方森林土壤CH4通量及其驱动因子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时,除要考虑N沉降水平影响外,还应考虑N沉降类型(NH+4-N和NO-3-N)的相对影响。
高文龙程淑兰方华军陈燕王永生张裴雷徐敏杰
冻融作用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碳氮矿化过程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以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8℃恒温和-5-8℃冻融循环(1个冻融循环为在-5℃培养24 h,后在8℃培养24 h)2个处理,进行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在冻融交替时期的碳氮矿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碳矿化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第1次和第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处理土壤的碳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恒温培养下土壤的碳矿化速率;第7次和第1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低于恒温土壤的碳矿化累积量。土壤氮矿化速率没有受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但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土壤净氮矿化累积量有显著的影响。第5、7、1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处理的土壤无机氮净矿化累积量低于恒温培养的土壤无机氮净矿化累积量。经过30 d的培养,恒温处理下的土壤碳、氮矿化累积量(碳累积量:92.82μg·g-1,氮累积量73.76 mg·kg-1)是冻融处理下(碳累积量:65.51μg·g-1,氮累积量33.45 mg·kg-1)的1.42倍和2.21倍。土壤碳矿化累积量与土壤净氮矿化累积量均为正相关关系,但在相同的碳释放量下冻融循环处理土壤累积的无机氮较少。以上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减少了大兴安岭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碳排放和无机氮的累积,有利于土壤碳的固持和减少养分的流失。
罗亚晨吕瑜良杨浩何念鹏李胜功高文龙
关键词: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
中国亚热带混交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对氮、磷和酸添加的响应(英文)被引量:3
2017年
理解土壤可利用性氮(N)如何与土壤酸化和可利用性磷(P)共同作用影响土壤-大气界面CO_2、CH_4和N_2O气体交换,对于揭示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中国亚热带地区混交林中设置了N、P和酸添加实验以理清在N添加下酸和P添加如何影响CO_2、CH_4和N_2O气体交换。结果表明,(1)N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对CO_2释放无影响;(2)N、P、N+P和N+P+酸分别降低了21.1%、15.7%、39.1%、26.6%和28.4%的CH_4;相比于N、P单独添加,NP共同添加降低了CH_4吸收,表明N添加和P添加在抑制CH_4吸收上具有加和效应;(3)N、N+P、N+酸和N+P+酸分别增加了158.6%、176.0%、117.2%和91.8%的N_2O释放;N_2O释放在N+P+酸处理中显著低于N+P处理,与N添加和N+酸添加无显著差异,表明在N添加下,仅P丰富的条件下,酸添加才能够缓解N_2O释放。我们的结果证实,在N和P共同限制的酸性土壤森林生态系统,低P将会抑制N沉降引起的土壤CH_4吸收。低P时,N沉降引起的土壤酸化与其引发的N_2O释放无关。
高文龙杨浩李胜功寇亮
关键词:氮沉降亚热带森林
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土壤CH4吸收对氮输入的响应研究
当前,森林土壤甲烷(CH4)吸收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森林土壤CH4吸收是CH4产生、传输和氧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受环境因素如水热因子变化影响外,还受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变化和外源性氮(N...
高文龙
关键词:森林土壤生态系统
文献传递
森林土壤甲烷吸收的主控因子及其对增氮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2年
森林土壤甲烷(CH4)吸收在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碳平衡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森林土壤CH4的产生和消耗过程及其主控因子,有效氮不同的森林土壤CH4吸收对氮素输入的响应差异及其驱动机制,并且明确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大气氮沉降输入倾向于抑制富氮森林土壤的CH4吸收,而对贫氮森林土壤CH4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内在的氮素调控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的原因是过去通过高剂量施氮试验所得出的理论难以准确地解释低水平氮沉降情景下森林土壤CH4吸收过程,有关森林土壤CH4吸收对大气氮沉降响应的微生物学机理也缺乏系统性研究。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森林土壤CH4物理扩散和净吸收过程对施氮类型、剂量的短期与长期响应,量化深层土壤CH4累积和消耗对表层土壤CH4吸收的贡献,揭示森林土壤CH4吸收对增氮响应的物理学与生物化学机制。另外,研究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活性、结构对施氮类型和剂量的响应,阐明土壤CH4吸收与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入揭示森林土壤CH4吸收对增氮响应的微生物学机制。
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徐敏杰张裴雷郑娇娇高文龙王永生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甲烷氧化菌森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湿地松叶片多元素化学计量与养分回收对氮添加的短期响应被引量:17
2017年
在我国南方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设置了3个水平的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0、40、120kg N·hm^(-2)a(-1)),于2014和2015年生长季高峰期(7月底)和末期(10月底)采集湿地松成熟绿叶和落叶,分析外源氮添加对湿地松叶片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铝(Al)、铁(Fe)、锰(Mn)9种元素浓度及其养分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增加了湿地松绿叶中N、Al、Mn浓度,降低了P和2014年的Ca浓度,而对C、K、Mg、Fe浓度无显著影响.N添加显著提高了绿叶N/P,且该比值及绿叶养分浓度(N、P、Mn)对N添加的响应依赖于N的剂量(高N条件下响应更强).N添加显著降低了2015年N的回收效率,提高了2014年K的回收效率.相比于养分回收效率,回收能力对增加的可利用氮响应更强.N添加显著降低了N的回收能力,提高了P、K的回收能力,降低了枯叶中的Fe浓度,而对枯叶中Ca、Mg、Al、Mn浓度无显著影响.这表明,N添加对叶片化学计量的影响因不同元素而异,植物会通过调整自身的养分内循环(养分回收)来应对环境变化.N添加提高了绿叶N/P和K/P,说明氮添加条件下植物生长可能由N、P共同限制转变为P限制.氮添加增加了绿叶中Al、Mn浓度,表明N添加下湿地松面临潜在的金属离子毒性风险升高.
陈微微寇亮蒋蕾高文龙杨浩王辉民李胜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