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长顺

作品数:38 被引量:159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动脉
  • 15篇主动脉
  • 14篇腔内
  • 12篇血管
  • 9篇腔内治疗
  • 8篇静脉
  • 7篇综合征
  • 6篇修复术
  • 6篇外科
  • 6篇夹层
  • 5篇主动脉夹层
  • 4篇术后
  • 4篇腔内修复
  • 4篇主动脉瘤
  • 4篇疗效
  • 4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4篇腹主动脉
  • 3篇导管
  • 3篇动脉弓

机构

  • 38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8篇何长顺
  • 33篇张小明
  • 32篇张学民
  • 27篇蒋京军
  • 21篇李伟
  • 19篇李清乐
  • 16篇焦洋
  • 16篇张韬
  • 13篇孙占国
  • 3篇沈晨阳
  • 2篇李伟浩
  • 2篇赵俊来
  • 2篇高俊雪
  • 2篇韩芳
  • 2篇杨力
  • 2篇朱家安
  • 1篇熊六林
  • 1篇潘浩
  • 1篇黄凯
  • 1篇徐涛

传媒

  • 12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2015国际...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6
2016年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张学民张韬张小明刘慧鑫蒋京军李伟焦洋贺致宾何长顺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初探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P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8月我科同一主治医师完成的40例PEVAR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组(G1~G4组),每组10例,对4组手术时间、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出血量、缝合器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G1组手术时间(19.9±4.3)min,显著长于G2组(16.4±3.9)min、G3组(10.4±2.1)min和G4组(10.3±1.5)min(q=3.484,P<0.05;q=9.458,P<0.05;q=9.557,P<0.05),G2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G3组和G4组(q=5.973,P<0.05;q=6.073,P<0.05),G3组和G4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q=0.100,P>0.05)。G1、G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80%,与G3、G4组(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χ~2=4.444,P=0.217)。4组在并发症、出血量和使用缝合器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VAR存在学习曲线,20例后完成PEVAR学习曲线。
蒋京军张小明李伟张学民贺致宾李清乐焦洋张韬何长顺
关键词:股动脉血管缝合器
逆行撕裂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逆行撕裂的Stanford A型夹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3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35例逆撕Stanford A型夹层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2例,年龄(46±9)岁。急性期29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4例。夹层破口32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2例位于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采用覆膜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I型内漏3例(8.5%)。围术期死亡患者2例(5.7%),1例(2.9%)发生一过性轻瘫,1例(2.9%)双烟囱患者术后第5天发生假腔供血肾动脉栓塞。随访31例(88.6%),随访时间1—107个月,平均(41±19)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主动脉重塑良好,升主动脉无新发破口,烟囱支架及弓部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是逆撕Stanford A型夹层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张学民孙占国张小明蒋京军何长顺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
累及升主动脉的多发溃疡的腔内治疗二例
2015年
例1 患者男,52岁。严重胸痛2h于2013年4月3日入院。增强CT诊断为“主动脉多发穿透性溃疡。”既往患冠心病、高血压多年。入院后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1个月后复查CT,提示溃疡增多,并加深。
张学民高鹏莫安胜孙占国何长顺张小明
关键词:穿透性溃疡升主动脉腔内治疗多发症状缓解入院后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三例被引量:3
2015年
例1 患者男,54岁。2014年4月29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急性胸背部撕裂样疼痛,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急诊行主动脉夹层内修复术,患者术后一般状况好,查体无阻性体征,复查CT大血管造影提示:主动脉夹层支架术后改变,腹腔动脉狭窄。
王大帅张学民张小明蒋京军郭红斌何长顺孙占国
关键词:动脉压迫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术后改变血管造影胸背部修复术
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完全腔内治疗:95例中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完全腔内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95例应用完全腔内技术处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烟囱支架技术81例,“开窗”技术8例(原位4例,体外4例),分支支架技术6例。结果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主体95枚,重建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124支,其中无名动脉7支,左颈总动脉36支,左锁骨下动脉81支。2例原位开窗失败中转烟囱技术重建分支。术中Ⅰ型内漏11例(11.6%),其中5例弹簧圈栓塞后消失,6例轻微内漏随访观察。技术成功率91.6%(87/95)。围术期死亡3例(3.2%),一过性截瘫1例(1.1%),脑梗死2例(2.1%),急性心肌梗死2例(2.1%),急性肺损伤1例(1.1%)。存活92例中随访83例,随访率90.2%。1例术后4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81例随访时间28~106(58.9±17.9)月,其中73例>36个月。8例因Ⅰ型内漏行二次手术栓塞,未见支架移位、狭窄、闭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多种完全腔内技术重建各主动脉弓部的分支血管,为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微创治疗机会,中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李清乐张韬张小明李伟张学民焦洋何长顺贺致宾李伟浩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
TEVER术中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的重建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的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1年12月—2014年3月间45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别通过杂交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共重建分支动脉64支,其中包括无名动脉6支,右颈总动脉1支,左颈总动脉21支,左锁骨下动脉36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7例患者发生内漏,30 d内死亡4例。39例患者获随访2~89个月,期间1例于手术后45 d可疑死于脑梗塞,2例死于与胸主动脉疾病无关的原因;1例患者内漏仍存在,所有桥血管、烟囱支架等保持通畅。结论:通过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重建弓部分支动脉后行TEVER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其短期效果令人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继续观察。
孙占国蒋京军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李清乐何长顺
关键词:血管腔内治疗血管成形术
一种术中用血管内导管清洗装置
一种术中用血管内导管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箱体,清洗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箱盖,清洗箱体具有清洗仓,所述清洗仓的底部设置有超声波清洗器,在清洗仓内设置有中轴管;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通阀切换水管和气管,水管对血管内导管内壁进行...
郭辅政赵飞凡杜哲何长顺王天兵
自制髂动脉分支装置治疗EVAR术后髂动脉瘤一例
当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瘤或孤立性髂动脉瘤时,若因远端锚定区不够而需将支架扩展至髂外动脉而覆盖髂内动脉入口,一般需行髂内动脉栓塞,以避免髂内动脉逆行灌注而导致Ⅱ型内漏。治疗髂动脉瘤时,至少保留或重建一侧的髂内动脉血流已成为临...
卿洪琨张学民蒋京军张小明何长顺孙占国
关键词: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标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标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瘤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瘤颈组和非复杂瘤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腹主动脉瘤的结果,评估复杂瘤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瘤颈组88例(66.2%),非复杂瘤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瘤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瘤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李文睿李清乐张小明张韬何长顺李伟张学民焦洋贺致宾
关键词:血管外科手术腔内修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