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肩峰
  • 2篇肩胛
  • 2篇骨性
  • 1篇压痛
  • 1篇压痛点
  • 1篇体表定位
  • 1篇临床诊疗
  • 1篇解剖学
  • 1篇解剖学特征
  • 1篇肩背痛
  • 1篇肩胛冈
  • 1篇肩胛骨
  • 1篇肩胛上神经
  • 1篇封闭疗法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傅渊源
  • 2篇袁仕国
  • 2篇潘长卿
  • 2篇李义凯
  • 2篇王华军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傅渊源王华军李义凯潘长卿袁仕国
关键词:肩胛骨肩胛冈
肩部软组织压痛点的体表定位及其解剖学研究
目的:   1.研究常见肩部劳损性疾病软组织压痛点的分布规律、解剖学基础、体表骨性标志与压痛点以及穴位与压痛点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诊疗,特别是体表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2.研究肩胛冈、肩峰角、肩胛...
傅渊源
关键词:体表定位临床诊疗解剖学特征肩背痛
文献传递
肩胛切迹的骨性观测及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峰角多为钝角,突起明显,位置恒定。结论:肩峰角可作为肩胛切迹的定位标志,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
傅渊源王华军李义凯潘长卿袁仕国沈欣
关键词:肩胛上神经封闭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