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党旭升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氮沉降
  • 4篇大气氮沉降
  • 2篇氧化亚氮排放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主控因子
  • 2篇硝化
  • 2篇反硝化
  • 2篇高寒草甸
  • 2篇高寒草甸土壤
  • 2篇草甸
  • 2篇草甸土
  • 1篇氮素
  • 1篇导航
  • 1篇有机质
  • 1篇源性
  • 1篇增氮
  • 1篇针阔混交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厦门精图信息...

作者

  • 8篇党旭升
  • 7篇程淑兰
  • 7篇方华军
  • 6篇于贵瑞
  • 5篇王永生
  • 5篇李林森
  • 5篇徐敏杰
  • 4篇王磊
  • 2篇李晓玉
  • 1篇王淼
  • 1篇张军辉
  • 1篇韩士杰
  • 1篇高文龙
  • 1篇刘义海
  • 1篇张裴雷
  • 1篇李英年
  • 1篇耿静
  • 1篇何舜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土壤学报
  • 1篇科技风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被引量:10
2015年
中高纬度森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剧烈,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不同碳氮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尚不明确。以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4a(2005—2009年)测定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等相关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整体上表现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和CH4的吸收汇。土壤CH4、CO2和N2O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1.3 kg CH4hm-2a-1、15102.2 kg CO2hm-2a-1和6.13 kg N2O hm-2a-1。土壤CO2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水分次之;土壤CH4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土壤N2O通量季节变化与土壤CO2通量相似,与土壤水分、温度显著正相关。土壤CO2通量和CH4通量不存在任何类型的耦合关系,与N2O通量也不存在耦合关系;土壤CH4和N2O通量之间表现为消长型耦合关系。这项研究显示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主要受环境因子驱动,不同气体通量产生与消耗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下一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环境变化对其耦合关系的影响以及内在的生物驱动机制。
党旭升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韩士杰张军辉王淼王永生徐敏杰李林森王磊
关键词:主控因子
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甲烷吸收的早期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研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H4吸收的影响,对于揭示氮素调节土壤CH4吸收的机制和评价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大气CH4收支平衡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多形态、低剂量的增氮控制试验,测定土壤CH4净交换通量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高寒草甸土壤CH4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高寒草甸土壤是大气CH4汇,CH4平均吸收量为(35.40±1.92)μg.m-.2h-1。土壤CH4吸收主要受水分驱动,其次为土壤NH+4-N和NO-3-N含量。NH+4-N抑制CH4吸收,NO-3-N促进CH4吸收;不同剂量氮素输入对土壤CH4吸收影响也不尽相同,低氮处理促进土壤CH4吸收,而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土壤CH4吸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是重要的大气CH4汇,在未来大气氮沉降加倍的情景下CH4汇功能增强,但当氮沉降量增加两倍以上时CH4汇功能将会减弱。
张裴雷方华军程淑兰徐敏杰李林森党旭升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土壤氮素高寒草甸
外源性NH4^+和NO3^-输入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增氮控制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种形态(NO_3^-、NH_4^+)和3个施氮水平(0、40、120 kg hm^(-2) a^(-1))。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频(8次月^(-1))测定土壤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溶解性氮含量等相关环境变量,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外源性氮素输入的响应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施氮不影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温度和水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NH_4^+-N和总溶解性氮(TDN)的含量,对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促进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增幅为378%~847%,施加NH4Cl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Na NO_3。土壤N_2O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N_2O通量的变化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量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水热因子驱动着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的增加主要由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所致,并且还原态NH_4^+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氧化态NO_3^-。
王磊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党旭升李晓玉司高月耿静何舜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主控因子硝化反硝化
氮素富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壤有机碳(SOC)以及各粒径组分的碳含量和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Macro 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高氮处理正好相反。施氮一致降低土壤细颗粒态有机碳(Micro POC)含量。此外,添加硝态氮肥对SOC各组分含量和δ13C值的影响显著高于铵态氮肥。总体而言,低氮导致地表30 cm层SOC储量增加了4.5%,而中氮和高氮导致SOC储量分别下降了5.4%和8.8%。低氮处理时新增的碳以Macro POC为主,而高氮处理时损失的碳主要是Micro POC。连续5 a施氮促进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的分解,进而导致SOC稳定组分的比例增加。可以认为,大气氮沉降或低剂量施氮(10 kg hm-2a-1)短期内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截留,硝态氮较铵态氮输入对土壤碳储量增加更为有益。
李林森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徐敏杰王永生党旭升李英年
关键词:氮沉降高寒草甸
土壤剖面气体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土壤剖面气体采集装置,包括管子、凹槽、提手,所述管子上端插接有凹槽,所述管子底部为环形刀口状,所述管子一侧中部为凹形土腔,所述管子另一侧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均匀排列的进气孔,所述管子上部卡接有提手。所述凹槽为...
王永生程淑兰方华军于贵瑞高文龙党旭升
文献传递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甲烷吸收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被引量:24
2014年
水分非饱和的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CH4)汇和氧化亚氮(N2O)源,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导致森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之间存在协同、消长和随机等复杂的耦合关系,关于氮素对两者产生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内在的微生物学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综述了森林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耦合过程的理论基础,土壤CH4和N2O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对增氮响应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指出各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低氮倾向于促进贫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不改变土壤N2O的排放,而高氮显著抑制富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以及促进N2O排放。外源性氮素通过竞争抑制和毒性抑制来调控森林土壤CH4的吸收,而通过促进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增加N2O的排放。然而,由于全球氮沉降控制试验网络分布的不均匀性、土壤碳氮通量产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氮素对森林土壤碳氮通量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未能将微生物功能群落动态与土壤碳氮通量真正地联系起来。未来研究应该从流域、生态系统和分子尺度上深入探讨土壤碳氮通量耦合作用的环境驱动机制,氮素对土壤CH4氧化和N2O产生过程的调控作用,以及增氮对土壤甲烷氧化菌和N2O产生菌活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方华军程淑兰于贵瑞王永生徐敏杰党旭升李林森王磊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氧化亚氮排放分子生物学
基于GIS的江西理工大学新生入学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3年
基于ESRI的ArcEngine组件库,并以江西理工大学校本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构建了C/S模式下的江西理工大学新生入学导航系统。该系统结合GIS的地图基本浏览、空间数据的管理与查询、空间分析、三维浏览等功能,为目前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刘义海党旭升钟水源
关键词:GISARCENGINE
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5年
森林土壤N2O来源于土壤氮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以及化学反硝化是其产生的四个关键过程。当前,氮素富集条件下森林土壤N2O排放存在硝化和反硝化主导作用之争,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模式以及微生物驱动机制尚不清楚。综述了森林土壤N2O来源的稳定性同位素拆分,森林土壤总氮转化和N2O排放对增氮的响应规律,增氮对N2O产生菌群落活性和组成的影响,并指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森林土壤N2O排放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呈现非线性,包括初期无明显响应、中期缓慢增加和后期急剧增加三个阶段,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氮饱和"程度。施氮会引起森林土壤有效氮由贫氮向富氮的转变,相应地改变了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丰度与组成,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由于森林土壤N2O排放监测、土壤总氮转化和N2O产生菌群落动态研究多为独立进行的,难以阐明微生物功能群与N2O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未来研究应该有机结合15N-18O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准确量化森林土壤N2O的来源,揭示森林土壤N2O排放对增氮的非线性响应机理。
方华军程淑兰于贵瑞王永生徐敏杰党旭升李林森王磊李晓玉司高月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氧化亚氮排放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同位素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