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雯丽

作品数:4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气象局重点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云团
  • 2篇强降水
  • 2篇降水
  • 1篇低层
  • 1篇低涡
  • 1篇地面辐合线
  • 1篇地形
  • 1篇地形作用
  • 1篇对流云
  • 1篇对流云团
  • 1篇云团特征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低压
  • 1篇偏北大风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强降水分析
  • 1篇强降雨
  • 1篇切变
  • 1篇切变线

机构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4篇杨晓霞
  • 4篇华雯丽
  • 3篇姜鹏
  • 2篇高留喜
  • 1篇夏凡
  • 1篇吴炜
  • 1篇刁秀广
  • 1篇肖明静
  • 1篇盛春岩
  • 1篇蒋义芳
  • 1篇王文青
  • 1篇沈建国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杨晓霞王金东姜鹏吴君夏凡华雯丽
山东沿海偏北大风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应用观测资料和MICAPS3气象资料显示系统,分析研究了近十年山东沿海7级以上偏北大风的特征。对两年内36次区域性大风个例,以地面影响系统为主,把偏北大风分为四种类型:冷锋型、温带气旋型、回流冷空气型和北上热带气旋型,建立了偏北大风的天气学模型。分月份、分类型统计分析了偏北大风期间地面气压梯度、锋后冷高压强度、锋前低压强度、高低压之间的气压差、850 hPa锋区强度、850hPa偏北风风速、850hPa24h变温,给出了阈值和平均值;分析研究了各类型9级以上偏北大风气象要素的临界值。对各种类型偏北大风的物理量空间结构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锋偏北大风在中低层为较强的下沉运动,低层辐散,有高空动量下传,偏北大风主要是快速南下的冷空气、下沉运动造成的辐散风和高空动量下传的共同作用;气旋型偏北大风在高空为正涡度、低层辐合、整层为上升运动,北大风主要取决于快速旋转的气旋性环流和向气旋中心的辐合运动;回流型偏北大风的中高空为上升,近地面层为下沉,偏北大风主要是低层快速南下的冷空气的水平运动。
杨晓霞盛春岩沈建国肖明静华雯丽
关键词:气候特征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6
2013年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O/NCAR(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同,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杨晓霞吴炜姜鹏徐娟胡顺起刁秀广高留喜王文青华雯丽
关键词:高空槽地形作用云团特征
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汽辐合,大气对流不稳定,并有较高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以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侧向辐合和倾斜涡度发展,使垂直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发展;低层东南气流与高空槽配合产生次级环流,其上升支使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并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使对流加强和降水强度加大。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地面加热和冷却不均匀导致低压倒槽中小尺度温度梯度加大,极端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小尺度温度梯度区。强降水由长条形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北端发展的圆形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在回波强度图上表现为气旋性向北汇合的带状强回波。
杨晓霞蒋义芳胡顺起姜鹏高留喜华雯丽
关键词:强降水地面辐合线中尺度低压对流云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