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雪松

作品数:10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地震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地壳
  • 3篇地震波
  • 3篇震波
  • 3篇剖面
  • 3篇波速
  • 2篇邢台地震
  • 2篇震区
  • 2篇S波
  • 2篇波速比
  • 2篇泊松比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测深
  • 1篇地幔
  • 1篇延怀盆地
  • 1篇上地幔
  • 1篇深部
  • 1篇深部构造
  • 1篇深部构造特征
  • 1篇数据解释

机构

  • 10篇国家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0篇周雪松
  • 7篇张先康
  • 7篇宋建立
  • 7篇宋松岩
  • 3篇祝治平
  • 2篇王椿镛
  • 2篇张建狮
  • 1篇聂文英

传媒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1990年中...
  • 1篇1992年中...
  • 1篇1995年中...
  • 1篇1997年中...

年份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怀来-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
<正>利用北京-怀来-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提取了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计算了包括了S波速度Vs和泊松比σ在内的两项二维物性结构,...
宋松岩周雪松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文献传递
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解释及与邢台地震的相关性分析
<正>泰安-隆尧-忻州剖面是一条方位约N60W、全长480 km的三分向记录的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 剖面大部位于华北平原,所经地段在区域构造上属中朝板块内的华北裂谷(南部)。1966年邢台地震群即发生在该裂谷的三级...
宋松岩周雪松王椿镛张先康宋建立龚怡
文献传递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地壳上地幔波速比和泊松比结构研究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 S 波信息进行处理,结合 P 波结果,计算出包括 S 波速度 V、P 波速度与 S 波速度之比γ及泊松比σ在内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
周雪松宋松岩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文献传递
华北平原南部壳幔结构特征
<正>我们采用二维壳幔结构模型,对通过华北平原南部的灵壁-郑州深地震测深折射剖面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给出该区壳幔结构的基本特征: 1.上地壳由三层组成。第一层为地壳表层,速度为2.0-4.6km/s;第二层速度为5...
祝治平周雪松聂文英张建狮
文献传递
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解释及其与邢台地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5
1997年
根据泰安-隆尧-忻州DSS剖面所获S波信息,参照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该剖面的S波速度vs、P波速度与S波速度比γ和泊松比σ在内的二维结构,给出了该剖面的构造轮廓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推断.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构造之间vs,γ和σ的差异,结合邻区资料,划分了剖面上地幔顶部速度的值差为-4%左右的幔隆区(vs=4.30km/s左右)和幔坡区(vs=4.50km/s左右),再次确认了牛家桥-东旺高角度超壳断裂带的存在,探讨了包括壳幔过渡带在内的低、高速块体(带)的性质和华北裂谷的界定标志.综合研究了解释结果与地震的相关性,认为:地幔上隆、热物质沿高角度超壳断裂上升,初始震源在深30.0~33.0km的壳幔交界处,附加应力激发了牛家桥、东旺下面深9.0km附近特殊部位的6.8级和7.2级等地震,地震围绕高角度超壳断裂发生、并集中于γ和σ值较低的脆性介层之中.
宋松岩周雪松张先康宋建立龚怡王椿镛
关键词:地震波S波波速比数据解释地震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 S 波资料解释及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1997年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结果,对地壳深部结构、构造及岩性进行了解释和推测。其结论为:中上地壳大部分地区σ值不大于025,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中阳原-怀安间的上地壳下层岩体,含有来自上地幔的无机CO2气体并还原释放出碳;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层σ值大部分大于026,整体呈相对塑性;下地壳岩性在怀安以北地区为中酸性麻粒岩、怀安至阳原为英角闪片麻岩、阳原以南为石英岩;莫霍\过渡层主要由剖面两端的基性麻粒岩-闪岩和剖面中部地区的石英云母片岩-中性麻粒岩所组成。根据σ值的横向变化并结合震相特征,推断了阳原及张北附近的超壳断裂带和怀安的深断裂带。结合地震活动性,对地震较为集中发生的阳原上地壳下层进行了解释,认定是由于该岩体较脆硬且“漂浮”在下部的较塑性岩体之上,受超壳断裂带、区域应力场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岩体容易在σ值显著变化的部位产生错动、滑动,引发地震,且地震多集中于σ值较小的脆硬岩体一侧。
周雪松宋松岩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关键词:S波速度泊松比地震波地震深部构造
北京一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和推断被引量:9
1998年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μ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μ值为0.25,下地壳的μ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μ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μ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μ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μ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μ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μ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宋松岩周雪松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关键词:延怀盆地盆地地震波
北京—怀来—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和研究
(1)该剖面所揭示的地壳厚度由东端的34.0 km 向西逐渐增大到44.0 km,在延怀地区地壳厚度比以往推测的35.0~36.0 km 要大,为39.0~40.0 km。地壳中存在3处低速体,它们是上地壳下层,天镇附近...
宋松岩周雪松张先康邱淑燕龚怡宋建立
文献传递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被引量:16
1994年
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阳城炮点所获得的太行山至靖边段的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与其东西两侧壳幔结构与构造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仅在临汾以西出现的强震相P2进行了解释,并在PM波之前识别出一组来自下地壳的反射波P5;(2)根据临汾以西Pg与P2波的特征,我们确认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中地壳的上部8~12km深度内存在着一个长约50km的低速体;(3)在临汾盆地以东,利用P4波所求取的平均速度较P3波所求取的平均速度为低,据此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着速度逆转,其深度范围在15~22km之间。该低速层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被—非常弱的速度逆转层所取代;(4)下部地壳在临汾盆地两侧速度差别不大,(5)莫霍面的埋藏深度在临汾盆地以东的浮山、沁水为41.5km;浮山向西20km变浅为38km。临汾盆地对应着上地幔的隆起,该隆起向西呈缓慢下倾趋势;(6)临汾断陷盆地的下方存在着超壳断裂。地幔物质沿断裂带上涌,可能是形成异常壳幔结构的原因。
祝治平张建狮周雪松朱晚霞
关键词:地震测深地壳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最新研究
<正>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炮点所获得的临汾至靖边和临汾至焦作两支线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及其东西两侧的壳幔结构及构造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对进一步研究临汾壳幔...
祝治平张建师周雪松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