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翠军 作品数:28 被引量:168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2020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 孙树梅 张亚莉 陈家劲 娄淼淼 周浩关键词:药物配制 不溶性微粒 医院环境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 孙树梅 张亚莉 陈家劲 娄淼淼 周浩关键词:药物配制 不溶性微粒 医院环境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被引量:35 2010年 目的分析泛耐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ii,PDRAB)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探讨PDRAB感染的临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份我院9例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PDRAB的临床感染病例,应用病例分析方法,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结果 (1)PDRAB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基础疾病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有机械通气或手术或导管留置史,患者黏膜完整性破坏;(2)此类感染除对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外,对目前所有常规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3)此类感染目前主要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其感染部位主要在肺部,发生前患者均有较长的住院时间,均应用过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应用比例高,以三代以上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较高,考虑耐药菌的产生可能与广谱抗菌药的选择压力有一定关联。(4)使用碳青霉烯类或舒巴坦制剂或二者序贯使用同时联合米诺环素或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泛耐的鲍曼不动杆近年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明显增加,尤其发生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可能与其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体外泛耐菌株使用碳青霉烯类或舒巴坦制剂或二者序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孙树梅 王茵茵 姚翠军 李海兰 于芳 张亚莉 周浩 汪能平关键词:泛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开发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软件,探索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自动化、程序化,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及环节质量控制,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分线管理及围手术期用药的疗程控制。方法:利用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和先进的开发工具Delphi 7.0成功地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的医院感染监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查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及围手术期应用监测系统》及《HIS系统接口程序》等9个子系统。结果:该套系统可在医院范围内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住院部科室等医院感染发生与监测相关科室组建成一个医院感染监控网,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通讯。结论:这套信息系统实现了医院感染监测管理信息化的前瞻性管理及环节过程监控,有效监控和干预了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监控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和流行,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极大地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备实用和推广价值。 朱宏 孙树梅 陈景银 张亚莉 谢新鹏 王茵茵 姚翠军 李海兰 陈清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 网络 接口程序 4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42例MDRAB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基础情况,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记录MDRAB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42例患者中,医源性感染38例,主要是肺部感染占89%,其次是伤口感染占11%;社区感染4例。ICU患者26例,占62%。42例患者住院期间,昏迷、曾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加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占38%、62%、43%、12%、7%。发生MDRAB感染之前使用3种或以上抗菌药19例(45%),使用2种抗菌药8例(19%),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类抗菌药、青霉素或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者分别占52%、33%、24%、7%,用药时间等于或超过5d者占71%。42株MDRAB仅对多黏菌素B(100%)敏感,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于4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90%以上。结论:MDRAB可引起医院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常见。住ICU、机械通气、昏迷、气管切开和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是引起MDRAB感染的主要原因。MDRAB对多数抗菌药物均耐药。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病区的管理和侵入性操作时的无菌管理等是减少MDRAB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王茵茵 孙树梅 张亚莉 于芳 李海兰 姚翠军 汪能平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医院感染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医用输液瓶口贴封存已开启静脉输液瓶口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医用输液瓶口贴封存已开启静脉输液瓶口的效果。方法对配好药的输液瓶瓶口600个,分别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覆盖法和75%酒精棉球覆盖法,封存后0.5 h和1 h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护士的操作耗时和成本进行对比。结果使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覆盖法与75%酒精棉球覆盖法保持瓶口0.5 h和1 h的无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花费成本0.08元/瓶,75%酒精棉球0.10元/瓶;使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护士操作耗时(3.20±0.81)s/瓶,75%酒精棉球(8.50±0.57)s/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输液瓶口开启后,使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与75%酒精棉球覆盖瓶口均能有效防止瓶口污染,但使用PKT-1型医用输液瓶口贴还能节约成本,省时、方便。 姚翠军 孙树梅 张亚莉 于芳关键词:静脉输液 医院感染 临床多重耐药菌监测与管理流程的建立 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建立临床多重耐药菌(MDRO)监测与管理的合理流程,预防MDRO医院内传播。方法确定MDRO监测范围,并制订MDRO监测与管理流程,包括留取合格标本、化验结果登记、全科交班、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监测与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及措施终止与终末消毒。加强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监测与管理,由专职人员与临床科室兼职感染监控人员双重监测,在救治患者的前提下共同分析原因、制订干预措施。结果在MDRO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的情况下,MDRO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次数逐年下降。结论临床MDRO监测与管理流程的实施,较好地预防了MDRO医院内传播。 李海兰 孙树梅 王茵茵 姚翠军 凌玲关键词:环境监测 多重耐药菌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与预防 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通过干预管理,及时控制疑似医院感染暴发(HAISO)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结果 HAISO发生在较炎热潮湿的季节;被感染者为ICU术后重症者、留置深静脉导管者及新生儿,分别占47.62%、33.33%、19.05%;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中4起为耐药菌;肺部感染最多占42.86%;HAISO逐年减少,2008-2010年分别为3、2、0起。结论 HAISO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并重。 李海兰 汪能平 张亚莉 王茵茵 姚翠军 凌玲 于芳 周浩 孙树梅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 孙树梅 张亚莉 陈家劲 娄淼淼 周浩关键词:药物配制 不溶性微粒 医院环境 光触媒涂布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杀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光触媒涂布法对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的杀菌效果。方法用现场杀菌试验,分别于光触媒涂布床垫、床褥前、涂布后2.5h、1周、2周、1、2、3、4、5、10个月监测其表面细菌数量。结果光触媒涂布后的床垫、床褥2.5h至10个月,均比涂前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光触媒涂布前床垫的细菌数为2100~2900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15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垫2周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4%以上;光触媒涂布前床褥的细菌数为418~576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20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褥2.5h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0%以上。结论光触媒涂布在不断有细菌污染条件下的床垫与床褥表面,有较持久遏制细菌定居与生长繁殖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床单位杀菌、保洁方法。 张亚莉 汪能平 孙树梅 王茵茵 姚翠军 李琼关键词:床垫 光触媒 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