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8篇卒中
  • 7篇脑卒中
  • 6篇急性
  • 5篇认知功能障碍
  • 5篇脑梗
  • 5篇梗死
  • 4篇血管性认知功...
  • 4篇脑梗死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动脉
  • 3篇血浆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后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血浆内皮
  • 2篇血浆内皮素

机构

  • 12篇柳州医学高等...
  • 9篇广西科技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1篇廖宝共
  • 13篇覃莲
  • 11篇覃君德
  • 11篇黄进瑜
  • 6篇卢非
  • 6篇毛珍芳
  • 4篇华锋凯
  • 4篇韦彬
  • 3篇韦菁
  • 3篇唐利艳
  • 2篇周珏倩
  • 2篇张献
  • 1篇韦彬
  • 1篇唐以德
  • 1篇覃莲
  • 1篇梁海英
  • 1篇秦秀玲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内科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05年2月~2006年11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其中认知正常6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组(CIND)58例,研究两组人口学特征、中风危险因子、血清学、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头颅CT和(或)MRI影像学等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年龄、心脏病、高血糖、左侧大脑半球病变、颞叶病变、病灶大小、静息病灶数、脑萎缩、脑白质疏松、BI评分、丘脑病变及陈旧病灶数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P<0.05,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丘脑部位病变、陈旧病灶数目、急性期高血糖、年龄与认知功能损害明显相关,OR值(95%CI)分别为8.32(8.32~24.50)、6.39(2.46~16.62)、2.54(1.03~6.25)、1.53(1.05~2.23)、1.12(1.05~1.20)。结论病灶大小、丘脑部位病变、陈旧病灶数目、高血糖、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覃莲黄进瑜廖宝共毛珍芳韦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影像
急性部分前循环梗死老年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预测模型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患者发病后12~18个月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因素,并建立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分析,收集148例PACI患者的发病急性期的人口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并随访12~18个月,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26例患者完成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82,95%CI:1.002~1.167)、高糖化血红蛋白(OR=1.653,95%CI:1.052~2.598)、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91,95%CI:1.098~1.518)、高超敏C反应蛋白(OR=1.026,95%CI:1.005~1.047)、低受教育程度(OR=2.485,95%CI:1.231~5.018)是PACI后12~18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与上述指标比较,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28(95%CI:0.755~0.902)。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糖化血红蛋白、高NIHSS评分、高超敏C反应蛋白、低受教育程度为PACI后12~18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诊断预测模型的应用有助于筛查VCI高危患者,及时给予临床关注和诊疗干预。
蒙莲覃莲莫振华廖宝共覃君德韦彬卢非陈洪乔雷江黄进瑜
关键词:梗死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以下简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55例,依据智能评估结果分:认知正常对照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CIND)组及血管性痴呆(VD)组;分别行生化、胸片、心电图、头颅CT/MRI检查及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卒中后有认知功能损害者呈高龄、低文化水平,血管性危险因子、卒中次数、内科并发症比认知正常组增多(P<0.05,P<0.01),影像显示左侧病灶,病灶大小、脑萎缩、脑白质病变、陈旧/静息病灶数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急性期及3个月后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管性危险因子在卒中后认知障碍者更普遍,陈旧病灶/静息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是卒中后3个月发生痴呆的强烈预测因子。
覃莲黄进瑜廖宝共毛珍芳韦菁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
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1—2020-12接受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检测患者溶栓治疗时血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采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12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5.00%。预后不良急性脑梗死患者胱抑素C(Cys C)[1.12(1.02,1.21)]、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10.25(9.65,11.24)]、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7.53(16.39,18.52)]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1.02(1.02,1.03)]、[7.75(7.48,8.59)]、[13.38(12.64,13.89)](P<0.05),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P=0.003,OR=268.987,95%CI:6.607~10951.970)、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P=0.001,OR=5.342,95%CI:1.954~14.605)异常升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当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cut-off值分别取8.405%、15.225%时,二者单一及联合检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不良风险价值的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93、0.870、0.924,95%CI:0.822~0.963、0.779~0.961、0.856~0.992,P<0.001,特异性:0.667、0.750、0.533,敏感度:0.950、0.950、0.950,约登指数:0.617、0.700、0.483),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有较高的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升高有关,考虑未来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患者血压变异性,评估预后不良风险。
覃克达廖宝共卢非秦秀玲班胜斌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检测及阿魏酸钠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及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魏酸钠治疗组及复方丹参治疗组,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浆内皮素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基本接近正常,阿魏酸钠组疗程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临床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
黄进瑜覃莲廖宝共
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神经梅毒一例
2009年
患者 男,59岁。主因“反复头晕半年,加重14d并伴发作性晕厥”于2008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半年来常感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双下肢乏力。但因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去医院就诊。入院前14d,患者在转身时突然出现晕厥,面色苍白,出冷汗,伴视物模糊。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抽搐。约2min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多发生于头颈转动或体位改变时,伴左上肢活动后无力。1~2d发作1次,每次持续时间1~15min,休息后好转。个人史:
廖宝共覃莲周珏倩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神经梅毒血管炎
低血糖脑病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临床工作中低血糖多见,严重者出现低血糖脑病。低血糖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所致的急性脑病,主要因脑细胞急性能源缺乏引起类似急性脑血管病症状。特别是老年患者反应性差,临床表现复杂,有时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但少年患者少见。2008年1月收治低血糖脑病患者1例,情况报告如下。
廖宝共覃君德周珏倩
关键词:低血糖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卒中后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研究
覃莲黄进瑜廖宝共毛珍芳覃君德华锋凯
血管性痴呆为脑功能不可逆性损害,预后差。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国内外新近提出的概念,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的过渡类型,是进行干预治疗的最好阶段,但往往不易被临床医师识别,错过早期干预机会。《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干预治疗
部分前循环梗死MRI表现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大脑部分前循环梗死(PACl)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经MRI证实的PACl患者61例,依据OCSP分型按部位划分为额叶梗死组、颞叶梗死组、放射冠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组,另选MRI表现正常者40例作...
张献覃莲黄进瑜廖宝共
文献传递
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并由此建立一个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地收集158名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生物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6-1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用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33名患者完成随访,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患病率为38.35%(51/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IHSS评分(β=0.264,OR=1.302,95%CI=1.097-1.546)、高同型半胱氨酸(β=0.080,OR=1.083,95%CI=1.001-1.172)、高超敏C反应蛋白(β=0.030,OR=1.031,95%CI=1.008-1.054)、急性非腔隙性病灶(β=1.032,OR=2.806,95%CI=1.098-7.172)、高脑白质病变FAZEKAS评分(β=0.515,OR=1.674,95%CI=1.098-2.553)是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0.777-0.908)。结论高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非腔隙性病灶、脑白质病变高FAZEKAS评分为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建立的诊断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的发生,有助于筛查脑梗死后发生VCI高危的患者。
莫振华覃莲黄进瑜蒙莲廖宝共覃君德韦彬卢非陈洪乔雷江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