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矛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6H指数:8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下肢髂股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腔内治疗经验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总结下肢髂股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经验和临床疗效,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髂股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行经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143例患者共165条肢体行介入治疗,158条肢体获成功,成功率96.5%。结论:髂股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治疗技术。
- 成军赵渝张矛黄文刘杨东
-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血管疾病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腔内介入治疗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行腔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DSA与CT检查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34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7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发急性血栓形成4例。患者均首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若腹部症状、体征,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肠坏死,则立即行剖腹探查;若术中证实为肠坏死,则行肠切除+肠吻合术。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3月。分析患者腔内介入治疗结果、腔内介入治疗的后续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30d病死率、随访期间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55例患者从出现腹部疼痛到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1h(4.0~15.0h),动脉完全再通率为32.7%(18/55),其中8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部分再通率为63.6%(35/55),其中26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8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2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治疗无效,后行支架置入痊愈。9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患者在腔内介入治疗后11~24h内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平均长度为103cm(74~201cm)。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大出血,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经压迫止血等处理后好转。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2-14个月)。术后1个月内,5例患者死亡,患者30d病死率为9.1%(5/55);其余患者无腹痛复发。术后5个月,3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之后证实非肠系膜动脉缺血所致。2例行支架置入术患者随访9个月未出现复发。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 李凤贺赵渝代远斌黄文任为成军张矛王学虎
- 关键词:腔内介入治疗疗效
- 低氧条件下沉默HIF-1α与TNF-α、IL-6的相关性研究及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被引量:6
- 2018年
- 该文探讨了低氧条件下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相关性及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采用三气培养箱培养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根据时间和氧浓度分组,确定最适培养时间及缺氧浓度。同时,构建靶向HIF-1α的腺病毒并感染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组和沉默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IF-1α、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HIF-1α、TNF-α和IL-6的表达随缺氧时间延长而增加,随氧浓度降低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沉默组的细胞迁移能力(P<0.01)及周期(P<0.01)均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沉默组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减少(P<0.01)。由此可见,缺氧条件下,HIF-1α、TNF-α和IL-6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和氧浓度递减依赖性。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与炎性因子TNF-α、IL-6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沉默HIF-1α后,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凋亡。
- 罗鸿桂福强刘洪张矛赵渝
- 关键词:静脉性溃疡生物学行为
- 血管外科手术后早期使用蕲蛇酶的安全性观察
- 2010年
- 目的 观察血管外科术后早期运用蕲蛇酶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外科手术后血栓性疾病患者118例,每日静脉滴注0.75 IU蕲蛇酶,3h以上,连用7~14d.观察手术创面出血情况和用药前后Plt、PT、APTT、FIB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发生明显的手术创面出血6例,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蕲蛇酶治疗后PT及APTT明显延长 INR值明显增加 FIB及Plt明显减少.结论 在血管外科手术后早期使用蕲蛇酶是非常安全的,只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无出血倾向均可使用.
- 张矛赵渝
- 关键词:蕲蛇酶血管外科溶栓疗法出血
- 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外周动脉注射药物所致(附6例报告)
- 随着各种穿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穿刺所致损害日益增多。穿刺所致肢体特别是末梢的急性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方法有限,可造成肢体末端组织缺血乃至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残废。本文介绍了本院收治6例因穿刺或注射导致的肢体末...
- 赵渝成军张矛
- 关键词:穿刺技术急性缺血
- 文献传递
- 覆膜支架在周围动脉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血管损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共收集20例患者资料,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7例。其中,尖锐物穿通伤8例,顿挫伤导致动脉闭塞5例,创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医源性动脉损伤4例。动脉管壁损伤较轻者直接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治疗;针对管壁破损严重、断裂或血管内膜严重挫伤闭塞者则多采用顺、逆行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开通血管后成功实施腔内重建。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肢体丧失和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上肢动脉损伤者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肢血循环良好,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小于10%,下肢血管损伤患者患侧ABI由术前平均0.37±0.16提高至术后0.96±0.08。仅2例患者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发现支架两端存在轻度狭窄。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 成军赵渝张矛黄文刘杨东任为
- 关键词:血管腔内治疗覆膜支架
- D-二聚体检测用于诊断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意义被引量:16
- 2010年
-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除诊断;特殊情况下,D-二聚体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用于急性VTE的诊断。此外,D-二聚体的监测还可反映急性VTE药物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及评价VTE复发的危险程度及预后。老年、肿瘤、孕妇等特定人群的D-二聚体普遍偏高,VTE诊断的D-聚体截断值应作适当的调整,以调高D-聚体的诊断效率。
- 张矛赵渝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
- 高压氧对透析用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量影响的观察
- 2013年
- 目的建立家兔颈动静脉内瘘(AVF)动物模型,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AVF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显微外科方法建立家兔颈总动静脉之间AVF模型32例,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例,实验组给予HBO治疗,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于术后第2、8、15、22及29d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各组AVF血流情况。结果术后第15、22及29d,实验组的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O治疗可持续稳定AVF的血液流量,术后早期HBO治疗对AVF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 李追张矛赵渝任为成军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高压氧
- 实时荧光PCR法定量小腿慢性静脉性溃疡表面的细菌分布被引量:9
- 2011年
- 背景:小腿慢性静脉性溃疡表面的细菌在溃疡的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细菌的种类、密度与溃疡愈合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小腿慢性静脉性溃疡中的常见菌群种属和细菌量与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05/2010-09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诊断为小腿慢性静脉性溃疡患者39例,共42条患肢。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加压疗法治疗,经过6个月的随访以确定溃疡的愈合率,42条患肢中,28条患肢在6个月内完全愈合,为愈合组,14条患肢未完全愈合,为未愈合组。获取治疗前所有溃疡的组织样本,提取样本中的细菌基因组DNA,合成细菌的通用引物及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中常见细菌种属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常规PCR及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愈合组与未愈合组溃疡表面的细菌差异。结果与结论:愈合组和未愈合组标本中都可检测到细菌,最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未愈合组标本中的细菌总量较愈合组明显增多(P<0.05),两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结果中未见任何一种溃疡的常见细菌种属与溃疡的愈合具有直接关系,而溃疡中的细菌总量与溃疡的愈合有较大的关联。结果表明溃疡表面细菌总量的增加引起的皮肤慢性感染可能是导致小腿慢性静脉性溃疡长期不愈合的重要原因。
- 袁方赵渝张矛
- 关键词:实时定量荧光PCR细菌种属溃疡愈合
- 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联合主干高位透皮缝扎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初步疗效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FS)联合主干高位透皮缝扎(PHL)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47例(50条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FS联合PHL治疗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治疗费用;分别在患者术后1、3、6、12个月时随访,彩超检测大隐静脉闭合情况,计算主干闭合率,统计隐股交界处主干残端长度,记录患者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CIVIQ),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7.9±3.38)min,出血量(2.52±0.79)ml,治疗费用人民币(4488.00±511.76)元。术后1年大隐静脉主干一期闭合率84%(42/50),二期闭合率94%(47/50)。主干残端长度为(2.83±0.46)cm。术后1年VCSS评分及CIVIQ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6±1.23)分比(0.9±0.65)分,P<0.01);(83.13±7.49)分比(95.57±4.00)分,P<0.05];治疗有效率100%。随访期间,血栓性浅静脉炎21条,色素沉着35条,缝合点疼痛3例,肌间静脉血栓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FS联合PHL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 冉寅呈刘洪张矛李追曾秋赵渝
- 关键词: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