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17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骨髓间充质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椎间盘
  • 5篇细胞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颈椎
  • 3篇蛋白
  • 3篇细胞生成素
  • 3篇疗效
  • 3篇节段
  • 3篇颈椎病
  • 3篇间充质
  • 3篇骨髓
  • 3篇红细胞生成
  • 3篇红细胞生成素
  • 3篇促红细胞生成...

机构

  • 16篇湖北医药学院
  • 7篇武汉大学
  • 5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17篇李军
  • 15篇熊敏
  • 10篇曾云
  • 9篇余化龙
  • 7篇唐冰
  • 5篇郭卫春
  • 5篇陈洁
  • 5篇何宁
  • 5篇刘志刚
  • 4篇王志勇
  • 3篇王永安
  • 3篇韩珩
  • 2篇毛丹
  • 1篇夏豪
  • 1篇王欣
  • 1篇曾彬
  • 1篇聂纾
  • 1篇张琼
  • 1篇刘玉霞
  • 1篇李娇娇

传媒

  • 1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骨科
  • 1篇现代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患者行C3 ~ C7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65.7±2.3)岁.21例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5例为后纵韧带长节段骨化,2例为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其改善率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为(150 ±20) min,出血量为(200±40) ml,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 ~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2±0.8)分,术后JOA评分为(14.9±1.3)分,改善率为(77±6)%;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提示门轴均达骨性融合,稳定性良好,未见关门及神经损伤加重.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可减少术后轴性疼痛,防止再关门,临床疗效满意.
熊敏毛丹张琼陈洁唐冰李军
关键词:颈椎病微型钢板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红蛋白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大鼠脊髓损伤部位迁移中的作用
2016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红蛋白(Ngb)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将9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培养基组;B:EPO组;C:Ngb基因修饰的BMSCs组;D:EPO+Ngb基因修饰的BMSCs组。脊髓损伤后A组静脉内注射DMEM培养基1ml,B组肌肉注射rhEPO(5000U/kg),C组静脉注射Ng4)基因修饰的BMSCs悬液1ml,D组肌肉注射rhEPO(5000U/kg)及静脉注射Ngb基因修饰的BMSCs悬液1ml。分别于术后第1、7、14、21天行Basso.Beatti.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估,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sb基因的表达,通过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试剂盒检测损伤骨髓中细胞凋亡。结果术后第7天各组BBB评分分别为:5.14±0.63、8.36±0.37、8.45±0.52、9.92±0.73;术后第14天各组BBB评分分别为:7.58±0.94、10.39±0.89、11.12±0.78、14.21±1.06;术后第21天各组BBB评分分别为:8.59±0.77、14.12±0.99、14.33±1.61、18.02±1.78,D组运动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各个时间点D组与C组NgbmRNA表达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Ngb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各个时间点细胞凋亡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DME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脑红蛋白基因修饰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余化龙李军何宁刘志刚王志勇熊敏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脑红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分化为骨和软骨的能力,其治疗功能源于他们能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参与免疫调节、抗细胞凋亡、抗炎、促血管生成、细胞趋化、以及刺激组织再生等。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的作用,不仅能有效动员BMSCs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同时还可以促进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来加快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阐述EPO动员BMSC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提高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认识。
郭卫春李军熊敏余化龙曾云李娇娇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尚无一个明确有效的标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分离培养,可快速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郭卫春唐冰熊敏李军曾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科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系统评价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以及手工检索,纳入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 338例患者,其中椎间盘镜组672例,开放手术组666例.Meta分析显示: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比较,前者平均手术时间多于后者(P<0.01),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后者(P<0.01),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优于后者(P<0.01),两组总有效率、术后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后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腰腿痛改善方面椎间盘镜优于后者,但手术时间长于后者,总体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王永安李军熊敏曾云唐冰张霜洁
关键词:椎间盘镜开放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META分析
烟酸对兔骨性关节炎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检测兔骨性关节炎的膝关节滑液中以及软骨下骨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探讨烟酸对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12只)采用200 mg/(kg·d)烟酸的提取药物灌胃,对照组(12只)采取普通饮食喂养作为对照组.实验前后取关节骨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骨组织中OPN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2 390.29±291.31) ng/L]比较,烟酸组OPN含量[(2 140.19±211.19) ng/L]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酸能够有效降低OPN含量,具有促进骨关节炎的修复的作用.
王志勇王永安熊敏余化龙李军何宁刘志刚曾云
关键词:烟酸骨关节炎骨桥蛋白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DF-1/CXCR4)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9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EPO组、BMSCs组、BMSCs+ EPO组和BMSCs+ EPO+AMD3100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估计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SDF-1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损伤的脊髓中BMSCs的分布,通过Transwell实验探索EPO对BMSCs迁移功能的影响,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各组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和CXCR4的水平.结果 术后第7天各组BBB评分分别为:(20.7±3.4)、(6.4±1.7)、(9.5±2.7)、(9.9±1.9)、(11.4±3.6)、(7.0±1.2)分;术后第28天各组BBB评分分别为:(21.0±3.8)、(10.5±2.8)、(15.3±3.6)、(16.2±3.9)、(18.5±4.0)、(10.8±2.2)分,BMSCs+ EPO组运动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EPO能够显著降低受损脊髓中TNF-α水平并上调SDF-1水平(P<0.05),EPO较对照组能显著促进BMSCs的迁移(P<0.05).结论 EPO可以通过上调SDF-1/CXCR4轴的表达动员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促进BMSCs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郭卫春李军熊敏余化龙曾云唐冰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脊髓损伤
脑红蛋白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脑红蛋白(Ngb)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所起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BMSCs组、Ngb/BMSCs组、空白组,分别在SCI后向脊髓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含BMSCs的培养液、感染Ngb的BMSCs的培养液,空白组在SCI后不注射液体.分别于1、3、7、14、21 d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法进行评分.结果 损伤后1、3d,BBB评分分别为:空白组(2.76±0.50)、(3.70±0.76)分;NS组(2.72±0.53)、(4.06±0.77)分;BMSCs组(2.76±0.71)、(4.13±0.76)分;Ngb/BMSCs组(2.79±4.20)、(4.20±0.82)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损伤时间延长,各组的功能评分分别为:空白组(5.22±0.64)、(6.16±0.78)、(7.54±0.90)分;NS组(5.72±0.94)、(7.61±0.76)、(10.87±0.91)分;BMSCs组(5.87±0.84)、(8.33±0.94)、(11.45±1.02)分;Ngb/BMSCs组(6.52±0.95)、(9.78±0.84)、(13.33±1.05)分;Ngb/BMSCs组的分值高于其他各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b基因修饰的BMSCs可为损伤脊髓及时提供稳定高水平的Ngb,明显地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王志勇王永安熊敏余化龙李军何宁刘志刚曾云
关键词:脑红蛋白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孕酮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孕酮联合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A、B、C、D5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右下肢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A组给予生理盐水,B、C、D组分别给予孕酮(8 mg/kg)、BMSCs移植、BMSCs移植联合应用孕酮(8 mg/kg)修复治疗.术后第12、24、48天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的右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48 d测定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模型建立后0h和48 d取损伤坐骨神经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损伤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48 d坐骨神经损伤组SFI值均逐渐恢复,D组的SFI值(1.21 ±0.12)明显优于A(12.37±0.28)、B(10.56 ±0.42)、C(6.58 ±0.34)组(P<0.05).手术当天坐骨神经损伤组的右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迟缓性瘫痪,D组术后第12、24、48天的运动功能评分(12.65 ±0.95、16.39±1.02、18.19 ±2.00)均明显高于A(8.62±0.77、10.27士0.53、12.58±0.96)、B(9.98±0.81、13.48 ±0.65、15.13±1.28)、C(10.87±0.54、14.06±0.75、16.48±1.9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当天A、B、C、D组的BDNF、MBP和GAP-43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第48天坐骨神经损伤组的上述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D组的上述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B、C组(P<0.05).结论 BMSCs联合孕酮治疗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再生,促进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相应的神经组织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有关.
郭卫春唐冰熊敏刘志刚曾云李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孕酮坐骨神经损伤
整合素连接激酶增加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存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分别用ILK、ILK-小干扰RNA (siRNA)及对照绿色荧光蛋白(GFP)腺病毒转染BMSCs,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8h;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VEGF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ILK-BMSCs组ILK的表达显著高于GFP-BMSCs和ILK-siRNA-BMSCs组(P<0.05).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MSCs 8 h,与BMSCs和GFP-BMSCs组比较,ILK过表达显著增加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且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ILK基因沉默则显著减少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P<0.05),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K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Akt和mTOR,增加缺血环境下BMSCs生存率及VEGF表达.
曾彬童随阳王欣李军夏豪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