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吉满

作品数:39 被引量:182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细胞
  • 14篇病理
  • 12篇临床病理
  • 12篇淋巴
  • 11篇淋巴瘤
  • 11篇免疫
  • 9篇肉瘤
  • 9篇免疫表型
  • 9篇表型
  • 7篇细胞淋巴瘤
  • 5篇髓系
  • 5篇髓系肉瘤
  • 5篇肿瘤
  • 4篇粒细胞
  • 4篇临床病理特征
  • 4篇弥漫
  • 4篇免疫表型分型
  • 4篇病理特征
  • 3篇蛋白
  • 3篇组织化学

机构

  • 26篇四川省肿瘤医...
  • 18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四川大学
  • 2篇崇州市第二人...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福建省漳州市...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乐山市人民医...
  • 1篇宜宾市第二人...
  • 1篇南部县人民医...
  • 1篇雅安卫生学校...

作者

  • 38篇李吉满
  • 16篇刘卫平
  • 10篇王影
  • 9篇李甘地
  • 8篇李雷
  • 8篇江炜
  • 6篇万俊峰
  • 5篇覃胜
  • 5篇汤梅
  • 4篇唐源
  • 4篇侯俊
  • 3篇樊英
  • 3篇廖殿英
  • 3篇杨薇
  • 3篇张国楠
  • 2篇孙维纲
  • 2篇王威亚
  • 2篇刘红
  • 2篇唐昱英
  • 2篇李伦

传媒

  • 9篇中华病理学杂...
  • 5篇肿瘤预防与治...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四川医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部亚低温人工脑脊液灌洗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人工脑脊液灌洗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脊髓缺血/再灌注组(SIR组)和局部亚低温人工脑脊液灌洗组(FI组)。SIR组和FI组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FI组在腹主动脉阻断时即以30mL/h的速度持续从L4-5蛛网膜下腔泵入25℃的人工脑脊液,同时从L7—8蛛网膜下腔开放引流脑脊液。60min后开放腹主动脉的同时停止人工脑脊液灌洗。持续记录腹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开放后30min的直接动脉压和脑脊液压力变化,观察术后72h的神经行为学和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NC组在整个实验期间平均动脉压和脑脊液压力基本平稳。SIR组和FI组在实验期间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主动脉阻断时平均动脉压迅速下降,并于主动脉阻断后30min和开放后30min内持续低于NC组和基础水平(P〈0.05)。SIR组在主动脉阻断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并于主动脉阻断后10min持续升高直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SIR组的脑脊液压力均高于NC组和基础水平(P〈0.05)。FI组在主动脉阻断时脑脊液压力迅速下降至3.8mmHg(1mmHg=0.1333kPa),并在术中持续稳定在3~5mmHg,低于NC组和基础水平(P〈0.05),并于开放后20min逐渐向正常水平恢复。FI组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优于SIR组但仍次于NC组。结论局部亚低温人工脑脊液灌洗可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期问的脑脊液压力,并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唐昱英林严俊李吉满黄蔚万俊峰罗南富
关键词:亚低温
Ⅰ期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16例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术后的有效补充治疗方法。方法对四川省肿瘤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16例Ⅰ期UPS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Ⅰa期4例,Ⅰb期8例,Ⅰc期4例,术后至少随访2年。术前确诊的11例,均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观察组3例(Ⅰa、Ⅰb、Ⅰc期各1例),其中1例Ⅰc期术后14个月阴道残端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66.7%。术后单纯化疗组4例(Ⅰa、Ⅰb期各2例),均无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100%。化疗+放疗组9例(Ⅰa期1例,Ⅰb期5例,Ⅰc期3例),其中1例未行阴道近距离放疗的Ⅰc期患者术后6个月阴道残端复发,2年内无瘤生存率为88.9%。2例阴道残端复发的Ⅰc期患者经补救治疗后随访至今均健在。结论对于进行了全面分期手术的病理分期为Ⅰa期的UPSC具有良好的预后,术后可予观察,不用补充治疗。对于Ⅰb期及Ⅰc期UPSC患者,化疗及阴道近距离放疗可能会降低远处转移及阴道残端复发的风险。但因研究病例数太少,术前未确诊的5例UPSC患者未行全面分期手术,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将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刘红张国楠樊英周风智余健李吉满
甲基转移酶和P53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本文对膀胱路上皮乳头状癌组织中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蛋白和 P53蛋白的检测,探讨其与临床及病理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40例膀胱尿路上皮乳头状癌 MGMT 蛋白...
王影杨素琼李吉满杨薇覃胜孙维纲
文献传递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髓系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对髓系肉瘤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材料与方法 82例髓系肉瘤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在1990年1 月-2005年2...
刘卫平李吉满
文献传递
子宫颈粒细胞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8年
一、临床资料 患者34岁,已婚,孕1产1。因月经量增多1年,发现宫颈肿瘤5d,于2007年4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达10余天。当时患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入院前2个月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下腹及腰骶部坠胀感。入院前5d,患者至外院检查发现宫颈肿瘤,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通畅、壁光滑,穹隆正常;宫颈肿瘤直径8cm,质硬,有接触性出血;子宫体正常大小,活动尚可;双侧宫旁组织弹性好,无明显增厚,双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包块。
高金荣张国楠石宇宋水勤李吉满徐世强樊英陈毅男
关键词:文献复习月经量增多妇科检查接触性出血经期延长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6年
李吉满刘卫平
关键词:髓系肉瘤临床病理
急性髓性白血病多次髓外孤立性复发并长期存活1例
2022年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 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 与各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累及身体的多个部位。少数患者在AML完全缓解后出现粒细胞肉瘤, 提示白血病复发和不良预后。本例患者在AML-M1完全缓解6年后, 共发生孤立性的粒细胞肉瘤7次。直到死亡, 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计数都保持正常。
李吉满刘洋刘卫平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髓系肉瘤长期存活
单核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单核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从1990-2006年诊断的102例髓系肉瘤患者中筛选出5例单核母细胞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和随访,以SP法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5例中男性3人,女性2人,2例为儿童,3例为成人。病程1周~12个月不等。4例有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有多发性皮肤病变。免疫表型:5例瘤细胞均表达CD68(KP1)、CD68(PGM1)、溶菌酶和CD45;均不表达髓过氧化物酶、CD15、CD163、脱氧核苷酸转移酶、CD117以及T和B细胞分化抗原。Ki-67指数为40%~80%。5例患者均有随访,4例死亡,1例存活,平均生存时间6.25个月。结论单核母细胞肉瘤很少见,且预后差;在形态学上难以与粒细胞肉瘤和其他小细胞肿瘤相区别,须借助于免疫表型检测确诊。
左卓刘卫平于建渤李吉满廖殿英
关键词:肉瘤免疫表型分型
TdT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2023年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阳性是诊断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重要免疫标记物,它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表达极为罕见,本病例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其他免疫组化综合标记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DLBCL伴TdT阳性表达。本病例较为罕见,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和治疗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
代洁谭燕勤马越周成敏黄宗瑶李吉满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10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bcl-10蛋白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样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62例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l-10及Ki-67的表达。结果62例MALT淋巴瘤中,60例(96·8%)表达bcl-10,其中胞核和胞质同时表达33例(53·2%),仅有胞质表达27例(43·6%)。10例桥本甲状腺炎bcl-10均表达于胞质。bcl-10核阳性组发病平均年龄(51·4岁)比bcl-10核阴性组(56·6岁)小5·2岁,bcl-10核阳性组以男性占优势,bcl-10核阴性组以女性发病较多。不同解剖部位核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和胃肠道检出率较高,而甲状腺较少;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核阳性表达率差异P>0·05;bcl-10核表达与不表达两组在肿瘤细胞形态上差异P>0·05;在胃肠道40例病例中,不同浸润组别的核阳性率表达差异P<0·05,浸出浆膜外的病例核阳性率高于局限在浆膜以内的病例;bcl-10核阳性组与核阴性组Ki-67增殖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2例(83·9%),bcl-10核阳性组(29例,96·3%)与核阴性组(23例,66·4%)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l-10在MALT淋巴瘤中主要有胞质和胞核两种表达模式;胞核的表达在不同解剖部位之间检出率不同,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bcl-10在MALT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李雷李甘地江炜杨文秀刘卫平李吉满李俸媛
关键词: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免疫表型分型预后蛋白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