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意
- 作品数:76 被引量:198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论现代企业文化的传播模式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现代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其传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领域内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依据现代企业文化的传播构成要素,详细论述了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对内传播模式和对外传播模式,希望能够对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 韩飞雪李维意
- 关键词:文化
- 大学生“两大课堂”学习情况调查被引量:4
- 2006年
-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通过“两大课堂”对大学生不同影响的调查分析,对“两大课堂”在高校育人中的准确定位,很有现实意义。
- 张秋山李维意刘培培辛欣
-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被引量:1
- 2009年
- 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经历了由精神性的个人、类本质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演变过程。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分析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历史类型即"有生命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并且将"有个性的个人"理解为个人发展的价值理想。
- 李维意孙志飞
-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状况追踪调查被引量:2
- 2007年
-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存状况是在校大学生最为重要的价值参照,它检验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成效,展现着社会的用人制度。为了客观描述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存现状,我们对全国3854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对他们工作的满意度、从业的稳定性和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张秋山李维意杜平谢红梅
- 关键词:毕业生
- 史学“致用型”人才互动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坚持史学"致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必须正确处理"求是"与"致用"的关系,把"致用"理念贯穿史学教育全过程,内求深化教学改革,外求深度介入社会。"致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政治目标、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并重,内在地包含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统一。培养"致用型"人才,在办学思路上要坚持"走进历史"和"走出历史"、"民族情怀"与"世界视野"的统一;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内互动"与"外互动"的协调,以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内互动"推动史学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外互动",构建以"学以致用"为主线、以"内外互动"为动力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 李维意王贺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两个和解”的系统阐发被引量:1
- 2011年
- "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 李维意张春荣
- 关键词:交往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传播被引量:1
- 2010年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要义在于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由于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四媒体”,具有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 李维意范国哲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被引量:13
- 2010年
- "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模式。"滴灌"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可以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系统和教育方法。高校实施"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集约资源,实现"滴灌"教育的全员化;拓展空间,实现"滴灌"教育的立体化;完善机制,实现"滴灌"教育的规范化;持久渗透,实现"滴灌"教育的内涵化。
- 李维意张春荣
- 关键词:高校滴灌全员化
- 论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被引量:5
- 2009年
-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整体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方法是统筹兼顾。
- 李维意杜萍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整体性
-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被引量:26
- 2011年
-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服务意识落后、创新性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动力激励机制、学校组织管理机制、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可以通过志愿者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强化志愿者的情感体验、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等方法来实现。
- 李维意郭广伟
-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