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邵春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基因
  • 5篇直肠
  • 5篇直肠癌
  • 5篇肠癌
  • 4篇散发性结直肠...
  • 4篇肿瘤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3篇杂合缺失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微卫星
  • 3篇微卫星位点
  • 3篇位点
  • 2篇等位
  • 2篇等位基因
  • 2篇抑制基因
  • 2篇肿瘤抑制
  • 2篇肿瘤抑制基因
  • 1篇等位基因杂合...

机构

  • 6篇上海市第一人...
  • 5篇中国科学院上...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阿伯丁大学

作者

  • 9篇柏邵春
  • 9篇贺林
  • 8篇刘万清
  • 5篇彭志海
  • 5篇周崇治
  • 5篇裘国强
  • 4篇张放
  • 4篇凌云
  • 2篇唐华美
  • 1篇顾牛范
  • 1篇冯国鄞
  • 1篇张建刚
  • 1篇李胜
  • 1篇赵三虎
  • 1篇冯国鄞

传媒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遗传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Chines...

年份

  • 4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chromosome 20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杂合缺失分析法对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缺失情况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肿瘤及正常组织的DNA,经PCR反应后,以ABI Pr 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2.1和Genotyper3.1 软件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整条染色体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2.8%,20号染色体短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6.7%,长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1%.20号染色体整个短臂及长臂20q11.1至20q1 3.1均表现出很高的杂合缺失率.结论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20号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提示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存在.
彭志海周崇治张放凌云唐华美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等位基因散发性结直肠癌杂合缺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 (SCRC) 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 (LOH)发生情况 ,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并对 3号染色体上可能的SCRC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方法 用覆盖 3号染色体的 13个微卫星标记对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LOH扫描分析。结果  3号染色体至少有两个位点发生LOH者占 39% (2 9/74) ,3p所选 4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 37% (2 7/74) ,3q所选 9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 5 3 % (39/74)。整条染色体上以D3S130 0 (3p14.2 )位点LOH率最高 ,达 5 4% (2 3/4 3)。 3qLOH在远端结直肠癌较近端高发。 3p及D3S130 0LOH阳性肿瘤多表现为浸润型生长和局部侵犯 ,并多发于大于 5 0岁的老年患者。结论  3号染色体存在散在分布及区域性高频等位基因LOH ,并与SCRC临床病理资料相关 ,提示其上SCRC相关基因的存在。高频LOH位点D3S130 0的发现 ,提示 3p14.2附近区域的FHIT基因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彭志海凌云柏邵春唐华美周崇治裘国强刘万清Keping Xie贺林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
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进展被引量:1
1999年
肿瘤的发生是具有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自80年代以来许多技术相继开发应用到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检测DNA变异的手段按检测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用于基因组DNA的检测,如肿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定位克降、比较基因组杂交、代表性差异分析;用于cDNA或mRNA水平的技术包括消减杂交、差异显示PCR、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对、DNA芯片及探针微列冲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肿瘤的分子造传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柏邵春赵三虎贺林
关键词:癌基因抑癌基因研究方法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VNTR位点与双相情感性障碍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1
1998年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2内含子VNTR区域在中国人群中的群体遗传学背景,以及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利用PCR等方法在170个随机健康中国人中对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2内含子的VNTP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并就该位点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该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12,杂合度为12%,且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其基因型分布、等位片段频率在中国汉族人群与高加索人种间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10-8);在与情感性障碍的关联分析中发现该多态性位点的等位片段10与双相情感障碍女性群体存在着显著的关联(P=0.043)。结论该结果表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VNTR的位点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与高加索人群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同时,在男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群体中的差别可能暗示了该疾病的发病机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刘万清顾牛范冯国鄞冯国鄞李胜张建刚沈韬李胜
关键词: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基因VNTR
散发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分化及转移相关基因杂合缺失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 2号染色体上可能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位点。方法 以 2号染色体上 30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 83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 ,用ABIPRISM 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 ,检测各位点杂合缺失率 ,比较与肿瘤分期、分化的关系。结果  2 4个位点获得有效数据 ,平均遗传距离为 11厘摩 (cM) ,杂合缺失率平均为 15 16 % ,较高的有 2个位点 :D2S2 0 6 (2q33 37)的 32 0 8%和D2S36 4 (2q32 1)的31 0 3% ,其余位点的杂合缺失率均小于 2 0 0 0 % ;D2S14 2 (2q2 4 1)、D2S12 6 (2q35 )、D2S2 2 11(2p2 4 2 )、D2S30 5 (2p2 3 3)的杂合缺失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后 2个位点间的缺失有相关性。结论 已知几个错配修复基因位点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并无高频杂合缺失发生 ,D2S30 5 (2p2 3 3)到D2S2 2 11(2p2 4 2 )之间区域为整体性缺失 ,此区域和D2S14 2 (2q2 4 1)、D2S12 6 (2q35 ) 2个位点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提示存在未知的肿瘤分化和转移相关基因的可能。
彭志海张放周崇治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直肠癌肿瘤分化杂合子丢失肿瘤转移结肠肿瘤微卫星位点
利用PCR仪进行DNA克隆反应的半自动操作
1998年
利用PCR仪进行DNA克隆反应的半自动操作柏邵春刘万清贺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31)Semi-automatedDNACloningReactionsUsingPCRThermalCyclerBAIShaochunLIUWa...
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DNA克隆
应用FLUPD-DD-PCR检测血清饥饿对胶质瘤细胞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荧光通用引物差异显示PCR(FLUPD DD PCR)是以荧光通用引物和相应 1 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DD PCR扩增 ,在荧光自动测序仪上进行电泳 .通过对电泳图谱的分析进行特异条带的确定 ,使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尤其对于表达量上有差异的cDNA片段 ,这一方法比传统的DD PCR更为方便 .cy5标记的通用引物的使用和银染显带直接进行条带回收 ,进一步提高了该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应用这一方法 ,对血清饥饿处理的胶质瘤细胞的特异表达的mRNA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得到了 4条与该处理有关的EST .经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较发现 ,其中 3条为未知的新EST ,1条与小鼠的EST完全同源 ,表明血清饥饿涉及到许多新基因的开启表达或某些基因的表达量上调 ,可诱发细胞发生多方面的生理反应 .
柏邵春刘万清石贤民贺林
关键词:血清饥饿胶质瘤细胞MRNA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 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 (LOH )情况 ,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 对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 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 ,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 ,平均距离为 10厘摩 (centi morgan ,cM )。用ABIPRISM 3 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 ,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 在 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 ,平均杂合缺失率为 3 6.78% ,18p中最高为D18S5 3 (3 8.0 9% ) ,18q中最高为D18S474(5 5 .74% )。 4位患者的 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 ,3 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 5 0 % (平均 6个 /人 ) ;缺失位点少于 5 0 %的有 5 3人 (平均 1个 /人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 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 ,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 (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 (DCC)、Rb结合蛋白 8(RbBP8) ,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 2、4、转化生长因子 β1反应元件 (TGF 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张放周崇治凌云柏邵春刘万清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18号染色体肿瘤抑制基因微卫星位点基因扫描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5号染色体杂合缺失分析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 5号染色体上与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 (LOH)情况 ,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 对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 ,以 15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 (平均遗传距离 12 .6 7cm)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 ,用ABIPRISM 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 ,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 在 15个微卫星位点中 ,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 5 .80 %。5p中最高为D5S4 16 ,占 4 8.15 % ;5q中最高为D5S4 71,占 38.71%。D5S4 71周围的 3个位点(D5S4 2 8、D5S2 0 2 7和D5S2 115 )也存在高频的杂合缺失 (>30 .0 0 % )。结论  5号染色体上存在着高频的杂合缺失 ,其中 5q13.3~ 31.1区域中 ,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APC、MCC、CTNNA1及IL家族等基因 ;而在 5p15 .1上的D5S4 16的杂合缺失率高达 4 8.15 % ,此区域至今尚未发现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位点 。
张放周崇治凌云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5号染色体染色体缺失肿瘤抑制基因微卫星位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