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艳
- 作品数:28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长效和短效NO发生剂体内干预疟原虫红内期重要侵袭分子转录水平的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为探讨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RhopH complex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雌性BALB/c小鼠腹腔感染1×106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体内给予NO长效(NOC18)和短效(NOC5)发生剂进行干预后,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Real-time 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RhopH complex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和正常感染组相比,NOC5处理后疟原虫侵入的关键分子MSP-1、AMA-1和RhopH complex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而NOC18处理则未见这一现象。本研究结果提示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的转录水平,进而可能下调疟原虫相应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 郑丽李银燕刘军潘艳艳李莹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疟原虫转录
- 左旋精氨酸通过活化树突状细胞增强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的Th1应答效应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 DBA/2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L-Arg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DBA/2小鼠生理盐水和L-Arg(1.5g/kg)连续灌胃预处理7d后,每鼠经腹腔感染1×10~6个P.y17XL寄生的红细胞(pRBC)。统计两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和小鼠存活率。感染后第0、3和5天每组分别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CD11c^+CD11b^+)、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CD11c^+B220^+)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45%)比较,L-Arg组小鼠的最高红细胞感染率降到20%,自愈时间从22d缩短到20d。感染后第3天,L-Arg组小鼠CD4^+CD69^+T细胞数量[(11.27±0.97)%]、IFN-γ分泌水平[(767.86±20.56)pg/ml]、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36.46±1.33)%]、NO产生水平[(78.66±2.89)μmol/L]、mDCs和pDCs数量[(10.02±0.37)%和(9.01±0.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0.68)%、(485.84±39.31)pg/ml、(29.61±0.47)%、(42.51±1.32)μmol/L]、(5.51±0.87)%和(5.60±0.85)%](P<0.05),而感染后第5天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L-Arg预处理可促进DCs的活化,从而促进DBA/2小鼠于感染早期Th1免疫应答进一步有效建立。
- 潘艳艳刘军李莹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TH1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
- 致死型夏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Th2免疫应答极化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对Th2极化的调控作用,利用Treg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在感染后8 d原虫血症达到峰值40.5%,随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18 d小鼠自愈。相比,Treg细胞消除组于感染后10 d,原虫血症水平迅速上升至32%,随后小鼠相继死亡。在感染后8~10 d,Treg细胞消除小鼠脾脏CD4+ CD25+ Foxp3+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血清疟原虫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水平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中CD4+ CD25+ Foxp3+细胞参与调控Th2型免疫应答的极化,进而干预疟原虫清除。
- 冯辉冯永辉李莹朱晓彤潘艳艳曹雅明
- 关键词:夏氏疟原虫BALB/C小鼠
- 维生素E对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抑制效应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amin E,VE)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1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前10天口服给予VE预处理。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3和5天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和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TLR9)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1)与正常感染组相比较,补充VE加重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死亡率于感染后第6天达到70%,而正常感染组在感染后第6天死亡率只有30%;(2)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在每一检测点,VE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F4/80+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第5天,VE处理组小鼠脾脏T细胞活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P.y17XL感染早期,VE预处理可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剧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感染进程。
- 延娟刘军李莹潘艳艳郑丽曹雅明
- 关键词:固有免疫免疫抑制
- 脂多糖对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早期的免疫调节作用
- 2011年
-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脂多糖(LP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L,Pyl7×L)感染早期的调节作用。方法 6~8w、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 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d2静脉给予LPS(25μg/只)。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小鼠脾脏树突亚群及其表面TLR4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约d15均自愈,LPS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在感染后d5-8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d3和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3,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细胞培养初始活化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P.y17×L感染早期,LPS可通过激活TLR4强化DC成熟进一步强化Th1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原虫血症,这将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 李莹刘军潘艳艳王各各延娟郑丽冯辉曹雅明
- 关键词:脂多糖免疫调节
- 伯氏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PbA)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d)和再感染后(1d、3d、5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百分率均于再感染后第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再感染后第1-5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结论初次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同种疟原虫再攻击可诱导DCs的成熟和功能的发挥。
- 刘英杰潘艳艳李莹冯永辉刘军曹雅明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再感染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
- BALB/c小鼠感染不同疟原虫CD4^+ Th应答和凋亡特点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 郑丽孙晓丹潘艳艳冯辉陈光周泓旭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凋亡
- PD-1/PD-L1通路在伯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中的作用研究
- 目的: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后直接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损害。在201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出版的疟疾报告(malaria report)中...
- 潘艳艳
- 关键词: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记忆PD-1
- 文献传递
- 一氧化氮对疟原虫侵袭相关分子转录水平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106个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红细胞,疟原血症达到60%~80%,腹腔注射NO短效发生剂NOC 5,孵育30 min,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实时定量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结果 NO处理后MSP1和AMA1 2种分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和(0.37±0.01),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作为疟原虫毒力标志的检测基因PYO 5054mRNA表达水平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 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转录水平,从而可能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 郑丽冯辉刘军潘艳艳李莹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疟疾转录
- 卡介苗对啮齿类脑型疟疾保护作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对啮齿类脑型疟疾(CM)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以伯氏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3 d后接种BCG冻干粉(实验组),同时以未接种BCG的感染鼠为对照组,动态观察2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5、8 d小鼠脾细胞中CD4+CD69+T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率;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原虫血症从第9 d开始逐渐增高,66.7%的小鼠一直存活到感染后第20 d;而对照组小鼠全部于感染后8~10 d死于CM;感染后第5和第8 d,实验组活化性T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5.45%和11.47%,IFN-γ水平分别为550.24和407.46 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4%和15.42%、709.48和600.37 pg/mL(均P<0.05);而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03%和15.18%,IL-10水平分别为930.48和265.87 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和11.77%、603.3和116.27 pg/mL(均P<0.05)。结论 BCG可通过下调炎性反应强度降低CM发生率并延长宿主存活期。
- 王各各刘军潘艳艳冯永辉曹雅明
- 关键词:TH1应答调节性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