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建

作品数:106 被引量:803H指数:14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9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6篇儿童
  • 19篇气管
  • 18篇支气管
  • 17篇肠道
  • 15篇肺炎
  • 13篇益生菌
  • 13篇细胞
  • 13篇菌群
  • 13篇肠道菌群
  • 11篇支气管炎
  • 11篇气管炎
  • 10篇综合征
  • 10篇病毒
  • 10篇肠道菌
  • 7篇婴儿
  • 7篇手足
  • 7篇手足口
  • 7篇手足口病
  • 7篇儿科
  • 6篇儿童重症

机构

  • 104篇深圳市儿童医...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遵义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广州市妇女儿...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6篇王文建
  • 62篇郑跃杰
  • 20篇陈杰华
  • 18篇李莉
  • 15篇王和平
  • 13篇禹定乐
  • 11篇胡倩
  • 9篇马红玲
  • 8篇李晶
  • 8篇邓继岿
  • 7篇李志川
  • 7篇徐建强
  • 6篇鲍燕敏
  • 6篇刘萍
  • 6篇马卓娅
  • 6篇黄璐
  • 5篇王卫
  • 5篇申昆玲
  • 4篇文飞球
  • 4篇何颜霞

传媒

  • 13篇中国实用儿科...
  • 9篇中华实用儿科...
  • 7篇中国小儿急救...
  • 5篇中国微生态学...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承德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循证儿科...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儿科药学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6篇2024
  • 11篇2023
  • 10篇2022
  • 7篇2021
  • 10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1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驰缓性瘫痪的临床特征
王文建李晓楠陈杰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中的修复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s-Exo)对高氧诱导的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新生4 d的Sprague Dawley(SD)大鼠吸入85%高氧建立高氧肺损伤模型。分为空气对照组、高氧组、高氧+PBS组和高氧+Exo组4组。使用BMSCs-Exo腹腔注射1周后处死SD大鼠,取肺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分别进行HE染色,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 alveolar counts, RAC),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ELISA和Real time-PCR(qPCR)检测血清和肺组织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结果 动物模型中,HE染色后对各组肺泡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高氧+Exo组的肺泡数量显著高于高氧组及高氧+PBS组(P<0.001)。Masson染色后对蓝色胶原纤维所占面积百分比进行定量分析显示,高氧+Exo组胶原纤维所占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高氧组和高氧+PBS组(P<0.001)。免疫组化染色示高氧+Exo组的Ki-67和Bcl-2阳性细胞数量较高氧组和高氧+PBS组显著增高(P<0.05),而Bax阳性细胞数量较以上两组显著降低(P<0.001)。TUNEL染色检测凋亡的肺泡上皮细胞,高氧+Exo组显著低于高氧组和高氧+PBS组(P<0.001)。ELISA和qPCR检测显示,高氧+Exo组相较于高氧组和高氧+PBS组的IL-1β、TNF-α、MMP-9显著降低(P<0.001),而VEGF-A表达显著增高(P<0.001)。结论 BMSCs-Exos在肺发育不良模型干预中能抗高氧诱导的细胞凋亡,促进肺上皮细胞发育和组织修复。
杨威陈运彬王文建黄超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细胞凋亡
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1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P-HP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MP-HP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MP-HPS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岁3个月(7个月至9岁7个月),<3岁5例,男6例、女5例。均有发热,咳嗽8例,腹泻3例,精神差1例;均有肝大,脾大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地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升高(≥500μg·L-1)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地升高;骨髓象提示均有噬血细胞现象;肝功能异常8例,高甘油三酯9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6例,NK细胞活性降低8例;11例均经MP-IgM和/或MP-DNA检查证实MP感染,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各2例,未检测到其他病毒感染。胸部X线和CT显示,11例均有肺炎表现,合并胸腔积液7例,合并纵膈气肿和颈胸部皮下气肿1例。7例行支气管镜检查,塑形性支气管炎2例。治疗和预后:均予大环内酯类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各10例、环孢素4例,环孢素+依托泊苷1例;7例入住PICU,其中气管插管5例;好转出院9例,死亡2例。结论 MP-HPS应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及时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谷加丽卢志威王文建郑跃杰李晶邵艳冰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
肠肺轴——谁影响谁被引量:2
2023年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栖息地,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诱导先天性免疫,对生长、发育、衰老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或生活模式以及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全身脏器相互影响。肺与大肠具有胚胎学同源性、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具有分泌功能等现代生物学基础,肠道菌群既调节胃肠道的功能,也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形成"肠肺轴";依据肠肺轴理论,肠道微生态调控已在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苟渊王文建
关键词:肠道菌群益生菌
国内益生菌制剂临床应用状况分析被引量:39
2009年
目的探讨国内益生菌制剂临床应用情况。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选择临床应用类论文进行有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自1994年至2007年共有临床应用类论文558篇,常用制剂前6位为妈咪爱112篇(20%)、金双歧105篇(19%)、丽珠肠乐91篇(16%)、培菲康80篇(14%)、整肠生37篇(7%)、贝飞达28篇(5%);治疗疾病前8位依次为急性腹泻213篇(38%),功能性肠病92篇(16%),新生儿黄疸70篇(13%),慢性及迁延性腹泻41篇(7.3%),母乳性黄疸39篇(7.0%),肝脏疾病33篇(5.9%),炎症性肠病22篇(3.9%),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6篇(2.9%);单纯一般临床观察51篇(9.1%),采用对照临床试验497篇(89%),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含多中心或双盲)9篇(6.2%);其中50例以下284篇(50.9%),50~100例212篇(37.9%);所有文献均报道益生菌治疗有效,有9篇提及安全性(1.7%)。结论国内益生菌制剂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有一定疗效;虽然多数研究设有对照组,但随机对照研究很少,仍然需要推广验证。
王文建郑跃杰
关键词:益生菌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并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总结儿童腺病毒(HAdVs)相关重症肺炎并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8例HAdVs相关重症肺炎患儿,依据是否合并PB分为PB组(45例)及非PB组(213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HAdVs相关重症肺炎患儿中,合并PB患儿45例,占17.4%(45/258),PB组男女比例为1.65∶1(28/17),中位年龄为41.0(18.5,65.5)个月。年龄分层方面,PB组6岁以下儿童占80.0%(36/45),6岁以上为20.0%(9/45)。PB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95.6%,43/45)、咳嗽(100.0%,45/45)和结膜炎(33.3%,15/45),发热持续时间较非P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519,P<0.001)。与非PB组比较,PB组患儿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2.24(1.44,3.84)×109/L比1.75(1.21,3.03)×109/L],降钙素原明显升高[0.46(0.19,1.73)ng/mL比1.54(0.37,2.96)ng/mL],且在胸部影像学中,胸腔积液(42.3%比62.2%)及肺不张(22.1%比57.8%)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组中,97.8%(44/45)患儿好转后出院,2.2%(1/45)患儿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膜炎(P<0.001,OR=108.514,95%CI 17.476~673.791)、气促(P<0.001,OR=18.788,95%CI 5.172~68.246)和胸腔积液(P=0.007,OR=3.363,95%CI 1.389~8.139)与HAdVs相关重症肺炎患儿是否发生PB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HAdVs相关重症肺炎合并PB在学龄前期儿童多见,高热及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热持续时间更长,胸腔积液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增高。存在结膜炎、气促及胸腔积液患儿较易发生PB。
胡倩王承倩余阅徐建强赵辉郑跃杰王文建
关键词:腺病毒肺炎塑型性支气管炎儿童
142例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临床中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42例百日咳婴幼儿进行呼吸道病原学分析.采用气管插管结合负压吸引方法采集痰液标本,提取细菌DNA后,经双重PCR方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痰液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及嗜血巧克力平板进行其他病原的培养.部分呼吸道病毒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142例百日咳杆菌PCR检测阳性患儿中,有40例患儿诊断合并肺炎,其中≤3月龄组和3~6月龄组除感染百日咳杆菌外,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较为多见,6~19月龄组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较为常见.117例进行了痰培养.培养结果显示正常菌群33例;阳性84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9株,鲍曼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7株,流感嗜血杆菌4株,肺炎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3株,溶血葡萄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卡他莫拉菌各1株.24例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论 百日咳患儿较易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且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百日咳合并肺炎患儿中,小于6月龄组以合并肺炎克雷伯菌为主,6~19月龄组以合并肺炎支原体为主.
马卓娅郑跃杰王文建刘萍谢军慧
关键词:百日咳儿童
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被引量:26
2023年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存在哮喘共患病是导致哮喘控制不佳的因素之一。为提高我国儿科医师对哮喘共患病的认知度,规范哮喘临床诊疗中相关共患病的综合评估、诊断和治疗,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涵盖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声带功能障碍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焦虑和抑郁、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肥胖、食物过敏等非呼吸系统疾病,也涉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诊断和鉴别。以期为儿童哮喘共患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进而提高我国儿童哮喘总体控制水平。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儿科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申昆玲许志飞陈爱欢陈志敏巩纯秀谷庆隆卢根马琳沙莉王朝霞王文建郑毅周薇刘禹良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共患病儿童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解读被引量:3
2023年
侵袭性真菌病(IFD)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由于症状不典型,明确病原诊断困难,随着抗真菌耐药性不断升高,IFD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极大挑战。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第1份真菌重点病原清单,列出最需要关注的真菌病原体并进行总结,进一步促进了解IFD的流行病学、抗真菌药物耐药情况,为制定IFD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谢淦王文建申昆玲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侵袭性真菌病真菌耐药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2023)被引量:6
2024年
益生菌作为药物、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用于儿科疾病防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近年来关于益生菌的研究数据不断更新。为了使医师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益生菌,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专家在2017年发布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基础上,查询国内外新发表的文献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制定指南,以期指导我国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益生菌。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陈洁程茜华子瑜黄永坤黄志华李小芹李在玲舒赛男王宝西王文建武庆斌张琳郑跃杰
关键词:益生菌循证指南儿童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