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歆
- 作品数:129 被引量:260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一家系表型、基因型与皮损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家系临床表型、基因型及超微结构.方法 观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患者临床表现.用PCR扩增TGM1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邻近剪切位点,双向直接测序;取先证者背部皮损做透射电镜观察,记录电镜表现特征.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介于板层状鱼鳞病及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之间,其弟弟为火棉胶婴儿.先证者、其弟及父亲3号外显子第551位碱基胞嘧啶(C)→胸腺嘧啶(T),其编码的第143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R143C);先证者、其弟及母亲4号外显子第759位胞嘧啶(C)→胸腺嘧啶(T),使第21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S212F).电镜观察发现,先证者皮损不仅有Ⅱ型结构表现,也同时存在Ⅲ型结构特征.结论 该家系患者携带复合杂合突变,R143C属于热点区,S212F为新发现的位点.携带TGM1基因突变的先证者皮损电镜表现为Ⅱ型,但同时发现有Ⅲ型结构存在.
- 张锡宝李雪梅何玉清周欣罗权田歆林玲
- 关键词:染色体障碍表型基因型
- 基质金属蛋白酶-8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损中的表达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寻常型银屑病(PV)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PV患者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分为轻度组6例、中度组6例及重度组8例。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PV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12例)血清中MMP-8浓度;用荧光定量PCR扩增并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间皮损处以及外观正常的周边皮肤MMP-8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MP-8在皮损部位的分布状况。结果:血清MMP-8浓度比较:轻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P=0.022)、重度组(t=2.69,P=0.020)。PV患者皮损部位MMP-8表达明显高于皮损相邻部位外观正常的皮肤(t=2.91,P=0.009);重度组PV皮损部位MMP-8表达明显高于轻度组(t=3.45,P=0.005)及中度组(t=2.74,P=0.018)。在PV皮损部位,MMP-8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细胞及棘细胞,而在皮损周边部位,MMP-8在基底细胞中表达较明显。真皮中MMP-8主要表达于小血管处。结论:MMP-8在炎症反应较强的皮损中表达上升,推测其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及促进血管新生等参与PV的免疫病理进程。
- 林路洋田歆张三泉陈晓吟梁艳华毕超谭剑萍张锡宝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8寻常型银屑病炎症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CT诊断
- 1998年
-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脑CT特征,提高该病检出率。材料与方法:收集10例经生化测定和诊断性用药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且形态完全相同的低密度影。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诊断有价值。
- 黎建邱礼元刘华粟时国陈玉清田歆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CT
- 阴囊汗孔角化症误诊1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面、颈、四肢等外露部位,临床表现以边缘角化过度、中央稍萎缩的环形斑块多见。但发生于阴囊的汗孔角化症少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阴囊、并误诊5年的汗孔角化症。
- 高方铭戴向农田歆叶兴东
- 关键词:误诊
- 广州地区74株淋球菌耐药性结果分析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74株淋球菌检出PPNG 31株(41.9%)、
- 曹文苓黎小东毕超田歆梁艳华宋卫忠林路洋张锡宝
- 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被引量:1
- 2009年
- 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系统的先天性综合征。1906年由Zinsser首次报道,现将我们所遇到1例报道如下。
- 周欣田歆马少吟李薇刘玉梅张锡宝
- 关键词:先天性角化不良
-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1例临床报告
- 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患者,男,42岁。因颜面、颈部及四肢远端反复出现红斑、丘疱疹、糜烂、皮肤易破损、伴瘙痒2年就诊。经尿卟啉测定、光敏试验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 李振洁田歆高爱莉周欣朱慧兰
- 关键词:卟啉症皮肤迟发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脑CT诊断
- 2008年
-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特征,提高该病检出率。方法:收集15例经生化测定和诊断学性用药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且形态完全相同的低密度影。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诊断有价值。
- 黎建张德华冯超武粟时国文敏田歆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CT
- 探讨姜黄素和茶多酚对不同时间UVB致无毛鼠急性光损伤的防御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和茶多酚对不同时间UVB致无毛鼠急性光损伤的防御作用。方法取清洁级无毛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药物组(0s、30s、60s、120s、240s);每组各2只。于照射前30min在无毛鼠背部涂抹姜黄素或茶多酚,照射距离为15cm,采用3倍最小红斑量(MED)的UVB约200~540mJ/cm2分别照射各组,取皮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无毛鼠皮肤出现不同程度鳞屑,胶原间可见散在淋巴细胞,且120s及240s时出现胶原红染、排列紊乱、均质化等改变。药物组无毛鼠真皮中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受损现象得到改善。结论外用姜黄素和茶多酚可通过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及减轻胶原受损程度而防御UVB致无毛鼠皮肤急性光损伤。
- 高爱莉江娜刘清张倩雯范君文王鹏邓蕙妍田歆梁碧华李润祥马少吟李振洁龚业青朱慧兰
- 关键词:UVB光损伤
- Anti-DNP IgE联合DNFB诱导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利用抗-二硝基苯酚(anti-DNP)Ig E单克隆抗体和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DNFB进行激发;单纯Ig E组仅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均在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耳朵肿胀度情况,并检测血清中Ig E、IL-4、IFN-γ、组胺水平和皮肤病理。结果:造模组全部小鼠产生风团;与其它两组相比,造模组小鼠搔抓次数、耳朵肿胀度及组胺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但三组间Ig E、IL-4、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联合外用DNFB可快速、可靠地建立免疫性接触性小鼠荨麻疹模型。
- 李润祥冯承恩梁碧华田歆朱慧兰
- 关键词:小鼠二硝基氟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