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莫筱瑾

作品数:1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吸虫
  • 11篇吸虫
  • 10篇日本血吸虫
  • 6篇蛋白
  • 5篇血清
  • 5篇抗原
  • 5篇虫病
  • 4篇血吸虫病
  • 4篇日本血吸虫病
  • 4篇吸虫病
  • 4篇抗原蛋白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质粒
  • 2篇人血
  • 2篇人血清
  • 2篇绦虫
  • 2篇鞘脂

机构

  • 18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西藏自治区疾...
  • 1篇甘孜州疾病预...
  • 1篇益思美诠生物...

作者

  • 18篇莫筱瑾
  • 14篇胡薇
  • 13篇徐斌
  • 9篇冯正
  • 8篇陈绅波
  • 8篇鞠川
  • 6篇张颋
  • 6篇卢艳
  • 3篇陈英
  • 2篇冯宇
  • 2篇王小宁
  • 2篇陈军虎
  • 1篇王吉鹏
  • 1篇孙胜强
  • 1篇严萍
  • 1篇李石柱
  • 1篇贾利芳
  • 1篇高海军
  • 1篇周晓农
  • 1篇官威

传媒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田鼠巴贝虫Bm7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田鼠巴贝虫Bm7重组抗原蛋白,具有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蛋白、或由该蛋白发生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形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田鼠巴贝虫Bm7重组抗原蛋白...
胡薇孙嘉慧徐斌周霞鞠川陈军虎沈海默黄继磊张铤莫筱瑾陈绅波周晓农
文献传递
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评价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研究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进展及其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泡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血清(25、50、100μL)和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分别对肝星状HSC-T6和LX-2细胞进行体外刺激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Col1)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量。收集泡球蚴感染1、2、4、6、8个月小鼠血清和肝脏,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ol1和α-SMA含量,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动态观察肝脏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可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不同血清剂量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126.50、FLX-2=201.50,P均<0.05);其中100μL血清对HSC-T6和LX-2细胞促增殖率最高,HSC-T6和LX-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73.36±206.34)%和(940.38±61.65)%。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均上升;且以100μL血清刺激后Col1和α-SMA含量最高,分别为(20.99±2.01)ng/m L和(305.52±16.67)pg/mL。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均可体外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142.65±9.17)%和(189.99±7.75)%、(118.55±8.96)%和(122.54±0.21)%、(156.34±17.45)%和(160.59±31.41)%,不同刺激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11.24、FLX-2=47.72,P均<0.05);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含量均增高;且以泡球蚴作用最为明显,Col1和α-SMA含量分别为(4.43±2.23)ng/mL和(285.20±90.67)pg/mL。泡球蚴感染后1~8个月,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持续增加;小鼠血清中Col1水平在感染后6个月达最高,为(280.26±23.04)ng/mL;α-SMA水平在感染后8个月达最高,为(33.68±4.45)ng/mL。结论泡球蚴持续感染可促进肝�
高海军庞华胜孙旭冬张颋张颋景涛莫筱瑾莫筱瑾
关键词:泡球蚴肝星状细胞胶原纤维原头节
日本血吸虫SjEFCAB重组抗原蛋白、制备方法及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日本血吸虫含EF-hand结构域钙结合蛋白(SjEFCAB)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设计SEQ ID NO.3或其互补链为5′引物,SEQ ID NO.4或其互补链为3′引物,进行日本血吸虫SjEFC...
胡薇卢艳徐斌莫筱瑾鞠川陈绅波冯正
文献传递
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2020年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jEGFR),并阐明其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5’-RACE和3’-RACE扩增、测序获取SjEGFR基因全长片段。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16、18、20、22、24、26 d)表达情况。使用整条虫体原位杂交法对感染24 d的日本血吸虫雌、雄虫SjEGFR基因转录本进行定位。通过体内持续RNA干扰(RNAi)技术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待虫体发育至30 d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以及虫体长度,通过明矾卡红染色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首次鉴定了SjEGFR基因,其结构具有一个保守的酪氨酸激酶位点。整条虫体原位杂交定位显示该基因转录本在虫体各处均有表达,在雌、雄虫肠道部位呈现出明显着色的高表达。体内RNAi显示,SjEGFR基因表达被特异性敲低后,雌、雄虫生长受阻。RNAi组雌虫子宫内无虫卵,肠道内无色素沉积、卵黄腺发育迟滞、卵巢发育受阻;雄虫呈现睾丸个数减少、体积变小,出现了更多未成熟的精母细胞。结论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表达可影响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阻滞虫卵产生。
相慢玉李健罗芳孙成松朱炳宽王吉鹏莫筱瑾张颋徐斌冯正胡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生殖
细粒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预测及鉴定细粒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Echinococcus granulosus lactate dehydrogenase,Eg LDH)的B细胞表位,为研制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的棘球蚴病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ESPript 3.0在线网站和IEDB软件对Eg LDH的二级结构、β转角、表面可及性、柔韧性、抗原性、亲水性、线性表位等参数进行预测,筛选出具有潜在优势的B细胞表位区域;选取合适的B细胞表位进行体外多肽段合成;通过ELISA方法对合成的B细胞表位进行诊断效能评价,分别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评价敏感性、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用囊液抗原作为对照。结果Eg LDH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7.16%,β-折叠占9.67%,无规则卷曲占53.17%,存在4个跨膜区。筛选获得7个潜在的B细胞表位区域。体外合成了4个氨基酸长序列的B细胞表位PP-1(215~228)、PP-2(189~200)、PP-4(79~89)和PP-7(21~33),ELISA结果显示,4个B细胞表位PP-1、PP-2、PP-4和PP-7对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分别为52.9%(18/34)、61.8%(21/34)、82.3%(28/34)和50%(17/34),PP-4与PP-1、PP-2和PP-7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0、5.143、9.091,均P<0.05),囊液抗原的敏感性为91.1%(31/34),与PP-1、PP-2和PP-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0、5.780、10.530,均P<0.05),与PP-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P>0.05);对健康者血清的特异性分别为100%(21/21)、100%(21/21)、95%(20/21)和95%(20/21),囊液抗原的特异性为95%(20/21),与PP-1、PP-2、PP-4和PP-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囊尾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分别为:0、1/10、2/10和2/10,囊液抗原的交叉反应性为5/10。结论 EgLDH的B细胞表位PP-4对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潜在的诊断抗原。
闫帅严萍莫筱瑾徐斌张颋胡薇詹若挺叶萍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乳酸脱氢酶B细胞表位诊断抗原
采用分子筛层析法分离纯化细粒棘球蚴囊液粗抗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离纯化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去除其中的非特异性反应蛋白,探索优化囊液抗原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超滤法浓缩羊肝细粒棘球蚴囊液制备成粗抗原,并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对囊液抗原进行分析,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条带。随后采用Superdex凝胶柱通过分子筛层析法对囊液抗原进行纯化。用44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7份健康人和10份囊尾蚴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实验,评估纯化后囊液抗原的检测能力。 结果 免疫印迹实验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 000,纯化后去除了该非特异性反应蛋白。纯化后的囊液抗原ELISA检测灵敏度为93.2%(41/44),特异性为94.1%(16/17),约登指数为0.87,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30%(3/10)。未纯化前的灵敏度为90.9%(40/44),特异性为88.2%(15/17),约登指数0.79,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60%(6/10)。纯化前后ELISA检测的灵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研究采用分子筛层析法对羊源细粒棘球蚴的囊液抗原进行纯化,去除了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Mr 55 000),为后续进行囊液抗原标准化、提高检测能力提供了依据。
张颋武洁雯王冬高海军叶萍陈英莫筱瑾徐斌冯宇
关键词:棘球蚴病纯化
日本血吸虫含EF-手型结构域钙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免疫诊断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含EF-手型(EF-hand)结构域钙结合蛋白(SjEFCAB)的编码基因,纯化表达产物,鉴定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初步评价其用于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价值。方法以日本血吸虫虫卵cDNA文库中免疫筛选所获阳性克隆删除环化后的pBluescript-SjEFCAB质粒为模板,扩增SjEFCAB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SjEFCAB,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反应原性。以SjEFCAB为包被抗原,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78份)、华支睾吸虫病(5份)、猪囊尾蚴病(10份)、卫氏并殖吸虫病(6份)和旋毛虫病(9份)患者血清,以及健康人血清(50份),评价该重组蛋白的免疫学诊断效果。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4T-1-SjEFCAB,并在E.coli BL21中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可溶性重组蛋白SjEFCAB。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SjEFCAB能被感染兔血清和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所识别,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8 200处出现条带。间接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2.1%(64/78),特异性为95.0%(76/80)。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猪囊尾蚴病患者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分别为1/5、1/10和1/9,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0/6)。结论日本血吸虫SjEFCAB重组抗原具有较高的免疫学诊断价值。
卢艳徐斌鞠川莫筱瑾陈绅波冯正王小宁胡薇徐斌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免疫诊断
日本血吸虫SjSap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日本血吸虫含鞘脂激活蛋白B结构域蛋白(SjSap)重组抗原蛋白,具有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蛋白、或由该蛋白发生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形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此外,本发明还公...
卢艳胡薇徐斌鞠川莫筱瑾陈绅波冯正
文献传递
日本血吸虫侵袭前后的湖北钉螺转录组研究I RNA-Seq数据的de novo拼接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基于RNA-seq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日本血吸虫侵袭前后的湖北钉螺转录组的表达,为进一步完善湖北钉螺基因结构信息及挖掘血吸虫感染钉螺相关分子标记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分别提取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后第7天、第30天湖北钉螺组织和正常钉螺组织的总RNA,经RNA质量检测合格后建立e DNA文库,利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进行测序得到原始序列数据;测序数据经过滤和de novo拼接后,进一步开展转录本注释和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63 686条广泛通用的基因数据(Unique gene,Unigene),基因功能注释及功能群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性功能蛋白质编码Unigene占比最多(15.36%),其次是信号转导(11.75%)、转录后修饰(8.89%)等,此外还有较高比例的未知功能蛋白质编码Unigene(12.20%)。结论日本血吸虫侵袭后的湖北钉螺转录组表达信息显示有数个基因呈显著性上调或下调表达,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湖北钉螺与血吸虫感染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秦志强莫筱瑾官威李石柱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湖北钉螺DE转录组
日本血吸虫虫卵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寻找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或疗效考核的抗原分子。方法在安徽省安庆市某现场,采集经粪检(Kato-Katz法,2送6检)日本血吸虫卵阳性的10份患者血样,患者年龄13~64岁,EPG为4~172;并收集该10例患者经吡喹酮(60 mg/kg×2 d)治疗6个月后的血样,将吡喹酮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各10份分别混合,分别筛选虫卵cDNA文库,将所获阳性克隆分类,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经BLAST程序分析同源性,并利用在线的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阳性克隆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初次筛选共获得75个阳性克隆,其中46个阳性克隆吡喹酮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一致(为Ⅰ类),21个阳性克隆吡喹酮治疗前的血清强于治疗后的(为Ⅱ类);8个阳性克隆吡喹酮治疗后的血清强于治疗前的(为Ⅲ类)。结合反应强度、分类和插入片段的大小选择了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多数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均属于虫卵毛蚴抗原家族,1个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与含EF-hand结构域的钙结合蛋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分值=143),1个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与应激反应组分1前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值=487),其余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仅与假定蛋白有一定的同源性,蛋白功能无明确注释。结论用吡喹酮治疗前后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筛选虫卵cDNA文库,获得的29个阳性克隆在吡喹酮治疗前后有差异。
卢艳徐斌鞠川莫筱瑾陈绅波冯正王小宁胡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虫卵CDNA文库免疫筛选疗效考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