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四代

作品数:205 被引量:162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5篇政治法律
  • 41篇哲学宗教
  • 34篇经济管理
  • 26篇文化科学
  • 16篇历史地理
  • 12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4篇主义
  • 113篇社会主义
  • 47篇文化
  • 27篇中国特色社会...
  • 27篇特色社会主义
  • 24篇乌托邦
  • 24篇民生
  • 19篇民主
  • 16篇社会主义现代...
  • 16篇马克思主义
  • 16篇民主主义
  • 15篇小康
  • 14篇以人为本
  • 14篇人为本
  • 14篇社会
  • 14篇发展观
  • 13篇新民主主义
  • 13篇传统文化
  • 12篇科学发展观
  • 11篇中国社会

机构

  • 104篇武夷学院
  • 99篇天津师范大学
  • 19篇福建农林大学
  • 11篇河北大学
  • 3篇三明学院
  • 2篇南平师范高等...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泰山学院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张家口医学院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天津市市政工...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天津市财贸管...
  • 1篇天津市工会管...
  • 1篇福建商学院

作者

  • 203篇董四代
  • 24篇王海林
  • 7篇陈用芳
  • 7篇杨静娴
  • 7篇冯宏良
  • 5篇贾乾初
  • 4篇郭萌
  • 3篇林金凤
  • 3篇许亦善
  • 3篇陈绍西
  • 3篇贾爱明
  • 2篇李庆松
  • 2篇李经纲
  • 2篇杨江帆
  • 2篇施建兴
  • 2篇林元昌
  • 2篇王琦
  • 2篇郭伟锋
  • 1篇张达
  • 1篇陈慧娟

传媒

  • 15篇理论与现代化
  • 10篇天津市工会管...
  • 8篇攀登(哲学社...
  • 5篇长白学刊
  • 5篇学习论坛
  • 5篇求知
  • 5篇重庆工商大学...
  • 5篇武夷学院学报
  • 4篇青海师专学报
  • 4篇社会主义研究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4篇前沿
  • 4篇吉林师范大学...
  • 4篇大庆师范学院...
  • 4篇平顶山学院学...
  • 4篇山西大同大学...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3篇廊坊师范学院...
  • 3篇聊城大学学报...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27篇2011
  • 28篇2010
  • 22篇2009
  • 9篇2008
  • 16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13篇2003
  • 8篇2002
  • 3篇2001
  • 6篇2000
  • 7篇1999
  • 5篇1998
2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追求与现实选择
2005年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分别就“西化”与“本位文化”、“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和怎样实现现代化展开了多次争论。虽然其中观点各异主张不同,但却从总体上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使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展开,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含义。
董四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四运动后本位文化传统社会立国
民生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被引量:2
2011年
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理论风格,借鉴西方,创新传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民生主义不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判断西方资本主义,重新阐释传统理想,以"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选择,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贯的思想遗产。
董四代
关键词:民生主义社会主义
孙中山民生史观诸问题探讨——兼与徐国利教授商榷
2016年
徐国利把孙中山的历史观界定为"道德取向的民本史观"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以社会发展的分析,才能把握伟大人物的历史观,民本作为一个政治范畴不能作为定义历史观。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大同主义作为同一思想的不同表达,他的历史观只能界定为民生史观。民生主义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前者体现着对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判断的关系,后者则有理想主义和道德价值的超越批判性,仅仅把它理解为道德理想主义是不准确的。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观,才能形成对它的科学认识。
王海林董四代
关键词:孙中山历史观民本民生两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追求现代性到超越理性
2011年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了起来,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动力。但现代性是以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合谋而发展的,它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市场律令至上和工具理性独断,导致了社会断裂分化、道德理想失落、生态问题严重和人们精神家园荒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寻求共同富裕和提高发展质量抑制现代性悖论。科学发展观寻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终极意义,强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超越,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董四代
关键词:现代性悖论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乌托邦与社会主义关系释读——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2016年
乌托邦表达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从历史观上对它进行了否定,但没有否定它的理想主义批判超越精神。乌托邦不仅反映了早期无产者的呼声,而且可以与民主主义融为一体,成为落后国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前提。大同思想是中国特色的乌托邦,它所包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中国人不断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至今仍是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维度。
董四代王海林
关键词:乌托邦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孙中山在现代化追求中,以民生问题为核心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并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正确认识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特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四代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探论
2011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首先认同社会主义,而后在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在统一中实现的。在这其中,传统理想现代转化是其前提,现代性判断与理想追求是其内在线索,实事求是是其动力,现代化追求和社会主义选择是其主题。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正确总结过去、判断现在、追求未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中的重大意义。
董四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想主义实事求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被引量:5
2003年
传统大同、小康曾是炎黄子孙世代希冀向往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合理因素 ,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予以科学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圆中国人民的“大同、小康”之梦 ,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开创了惊世的伟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 ,实现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揭示了小康社会在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董四代杜鸿林贾乾初
关键词: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
20世纪初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2010年
20世纪初新学的兴起和大量外来语输入,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梁启超、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评价,虽在理论上也各有偏颇,但又在语言文字上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贯通。各派社会主张的相互辉映,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思想前提。
董四代王海林
关键词:新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道德乌托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边界和意义
2009年
乌托邦的生命力在于对现代性分裂的抗议中表现出的道德诉求。把乌托邦构想实践化必然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却带有超越性批判的色彩。工具理性和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对矛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既要划清道德乌托邦的边界,又要重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董四代
关键词:乌托邦社会主义以人为本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