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剑波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小儿
  • 2篇氯胺酮
  • 2篇麻醉
  • 2篇丙泊酚
  • 1篇单侧
  • 1篇单侧腰麻
  • 1篇腰麻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镇痛
  • 1篇瑞芬太尼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胃
  • 1篇术后自控
  • 1篇术后自控镇痛
  • 1篇自控镇痛
  • 1篇腭裂
  • 1篇腭裂手术
  • 1篇髋关节

机构

  • 5篇惠州市惠阳区...

作者

  • 5篇蔡剑波
  • 3篇陈长江
  • 2篇钟晓红
  • 1篇刘桂月
  • 1篇黄向华
  • 1篇李思雨
  • 1篇吴丽芬
  • 1篇王剑
  • 1篇贾海峰

传媒

  • 1篇广州医药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侧腰麻在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髋关节手术的探讨
2011年
目的:探讨单侧腰麻(SA)用于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的髋关节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将100 例行手术髋关节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A组用蒸馏水配成0.375% 布比卡因溶液 2 ml;B 组用0.5% 盐酸布比卡因溶液 2ml.比较两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非术侧最高阻滞平面达T6( T4~ T8 ) 的例数B组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且A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结论:单侧腰麻减少局麻药用量,减轻对循环系统影响,对行髋关节手术的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蔡剑波陈长江赖碧峰
关键词:单侧腰麻高龄内科疾病髋关节手术
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唇腭裂残疾患儿80例,分A、B两组麻醉。A组以氯胺酮诱导,七氟醚吸入等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插管用肌松药,术中控制呼吸。B组采用以七氟醚诱导维持,另加局部麻醉,辅以少量芬太尼并肛纳对乙酰氨基酚栓等联合镇痛,插管不用肌松药,保留自主呼吸。结果:B组患儿完全清醒和气管拨管时间明显早于A组(P<0.05),且该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安全可靠,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患儿清醒快,气管导管拔除早,术后并发症少。
蔡剑波赖伟荣吴丽芬
关键词:插管复合麻醉小儿唇腭裂手术
自控镇痛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PCEA和PCIA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9例,随机分成术后硬膜外患者PCEA组和PCIA组。术后随访做疼痛评分,记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恶心或呕吐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别无显著性(P>0.05)。PCIA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及进食流质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PCEA组(P<0.05)。结论经硬膜外麻醉患者PCEA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少。
陈长江钟晓红刘桂月李院明蔡剑波赖伟荣贾海峰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硬膜外胃肠功能
瑞氯合剂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常规的方法氯胺酮+咪唑安定,B组氯胺酮和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术中严密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和BIS,并记录氯胺酮的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但B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A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既满足手术需要,又减少各自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
蔡剑波黄向华李思雨
关键词:瑞芬太尼氯胺酮丙泊酚
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其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84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每组21例),各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麻醉维持以丙泊酚、氯胺酮不同质量比配成混合液(PK液):PK1组2.5:1、PK2组2:1、PK3组1.5:1、PK4组1:1。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麻醉药,观察入室、切皮、切皮后30min及术毕的MBP、HR、SpO2变化、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氯胺酮剂量较低的PK1组,在切皮后30min时点MBP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与入室基础值比较均为P〈0.05,其余组无明显变化,4组SpO2正常。麻醉效果比较:氯胺酮剂量较低的PK1组,需追加氯胺酮例数明显增加,与其他组比较P〈0.01,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PK1组与PK2、PK3比较明显延长(P〈0.05),与PK4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小儿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以2~1.5:1为宜。
陈长江蔡剑波钟晓红王剑
关键词:丙泊酚氯胺酮小儿静脉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