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坤皓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损伤
  • 4篇颅脑
  • 4篇颅脑损伤
  • 3篇重型
  • 3篇重型颅脑
  • 3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动脉灌注
  • 2篇动脉灌注治疗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灌注
  • 2篇颈动脉灌注治...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治疗
  • 2篇出血
  • 1篇单侧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机构

  • 3篇暨南大学
  • 3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蔡坤皓
  • 5篇陈东
  • 4篇赵永阳
  • 3篇陈建良
  • 2篇戴黎萌
  • 2篇吴耀晨
  • 1篇杜波
  • 1篇温定国
  • 1篇徐如祥
  • 1篇单爱军
  • 1篇贾少微
  • 1篇向进
  • 1篇赵萍
  • 1篇万勇
  • 1篇刘丽君
  • 1篇李启运
  • 1篇徐菲
  • 1篇张清平
  • 1篇万勇
  • 1篇陈锦伦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基因型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00名健康人(NT)及8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ACE I/D基因多态性。结果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易感因素。
蔡坤皓戴黎萌陈东赵永阳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脑出血高血压基因
高压氧血颈动脉灌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研究高压氧血颈动脉灌注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约3.5d行高血氧颈动脉灌注治疗,监测灌注前、中、后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2)、二氧化碳分压(PbtCO2)、pHbt值变化以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情况。结果患者高血氧颈动脉灌注治疗后比治疗前的PbtO2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PbtO2升高,3个月后的GOS改善(P<0.05)。结论高血氧颈动脉灌注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中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蔡坤皓陈东赵萍温定国陈建良
关键词:高压氧脑损伤颈动脉重型颅脑损伤动脉灌注治疗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颈动脉灌注
唑吡坦对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促醒疗效的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非常规促醒药物唑吡坦对脑损伤昏迷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分析该作用是否存在干预时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观察7例服用唑吡坦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服药0.5h前后及1周后^99Tcm-双半光乙酯(ECD)脑灌注显像.做可视化分析;应用脑状态监测仪(CSM)进行检测,对比用药前后脑状态指数、肌电指数、爆发抑制指数的变化;观察患者临床指标变化,包括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睡眠质量等的变化。结果(1)患者服药后脑状态指数、肌电指数均高于服药前爆发抑制指数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服药后7例患者脑损害区血流较服药前明显增加。(3)7例患者中3例成功促醒,表现为服药后0.5h能与家人及医生进行简单的交流,用药后第2天便能做简单的数学运算,下肢可遵嘱做屈曲运动,其中1例原有的肢体震颤及扭转痉挛明显缓解;余4例肌张力及睡眠质量改善。结论唑吡坦能恢复部分脑损害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脑功能,脑功能的改善与服药时间长短无关,脑功能的改善是“一步到位”而非“逐步改善”。
蔡坤皓刘丽君戴黎萌陈东徐菲万勇杜波赵永阳
关键词:唑吡坦颅脑损伤昏迷
高氧血颈动脉灌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高氧血颈动脉灌注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约3.5d行高氧血颈动脉灌注治疗,监测灌注前、中、后的PbtO2、PbtCO2、pHbt值变化以及伤后三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结果高氧血颈动脉灌注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继发性脑缺血缺氧状态和意识状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结论高氧血颈动脉灌注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中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陈东戴黎萌蔡坤皓万勇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液灌注
低位额颞骨瓣治疗单侧额颞对冲性脑挫裂伤64例报告
2005年
目的探讨低位额颞骨瓣治疗单侧额颞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以蝶骨嵴为中心行低位额颞骨瓣开颅,骨窗下端平齐前颅凹底,咬除蝶骨嵴中外1/3,前端尽可能接近中线,后端颞骨咬至颧弓,上端高约4~5 cm即可,形成一个前中颅凹底充分显露的骨窗.直视下尽量清除已经挫烂失活的脑组织及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再根据脑挫裂伤的轻重,处理硬脑膜及骨瓣.结果按GOS评分方法进行预后判断,64例患者中良好37例(57.81%),中残7例(10.93%),重残3例(4.68%),植物生存1例(1.56%),死亡14例(21.87%),其中GCS 3~5分死亡10例(48%),6~8分死亡4例(12%).结论低位额颞骨瓣方法对于单侧额颞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赵永阳蔡坤皓陈锦伦
关键词:外科皮瓣脑损伤骨瓣开颅单侧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策被引量:33
2002年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梗死 (DCI)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回顾近 6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30例 ,分析发生DCI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内环境因素和DCI防治效果。 结果 DCI者 5 1例 ,占 15 .5 % (5 1 330 ) ,其中发生在伤后低血压休克、低钠血症患者分别为 30 .2 % (16 5 3)和 2 8.6 % (14 4 9) ,是DCI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 (P <0 .0 5 ) ;损伤累及脑深部和中线基底部时 ,DCI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为 2 1.6 % (40 185 ) (P <0 .0 5 ) ,预后较差 ;增容扩管 (白蛋白及尼莫地平 )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DCI发生率分别为 7.6 % (8 10 6 )和 8.6 % (3 35 ) ,发生率显著减少 ,预后较好 (P <0 .0 5 )。 结论 低血压休克、低钠血症、损伤累及脑深部和中线基底部是引起DCI的主要危险因素 ;积极清除积血压迫 ,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 ,维护正常内环境 ,白蛋白、尼莫地平及甲基强的松龙的应用 ,可较好地防治DCI。
单爱军吴耀晨陈建良陈东蔡坤皓赵永阳张清平贾少微向进李启运
关键词:DCI病例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