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长青

作品数:71 被引量:803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2篇气候
  • 14篇变暖
  • 12篇气候变暖
  • 10篇生育
  • 10篇小麦
  • 9篇冬小麦
  • 9篇生育期
  • 9篇作物
  • 8篇水稻
  • 8篇土壤
  • 8篇农业
  • 7篇玉米
  • 7篇气候变化
  • 7篇粮食安全
  • 7篇红壤
  • 6篇气候资源
  • 5篇一体机
  • 5篇镇压
  • 5篇生态
  • 5篇旱地

机构

  • 7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无锡商业职业...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宜春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 1篇苏州市农业科...

作者

  • 71篇陈长青
  • 17篇卞新民
  • 14篇张卫建
  • 9篇何园球
  • 7篇邓艾兴
  • 6篇柳建国
  • 6篇耿婷
  • 5篇李毅念
  • 5篇何瑞银
  • 5篇侯雯嘉
  • 5篇柯建国
  • 5篇张俊
  • 5篇类成霞
  • 4篇陈群
  • 4篇付伟
  • 3篇冯金侠
  • 3篇孙波
  • 3篇朱利群
  • 3篇周治国
  • 3篇陈金

传媒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内蒙古科技与...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年限稻鸭共作对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王晓莹冯金侠韦生宝陈长青
关键词:稻鸭共作藻类高通量测序群落组成
东北农业气候资源与春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作物生产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世界粮食危机日益突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前沿之一。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春玉米的主要产地,在我国2020年粮食新增1000亿斤的宏伟目标中起...
陈长青钱春荣邓艾兴张卫建
文献传递
耕作制度专家系统初探被引量:6
1997年
将人工智能、知识库和数据库有机结合,建立耕作制度专家系统(FSES),实现了耕作制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FSES引入数据库关联技术,结合传统的产生式规则法和框架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以关系型知识库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知识库体系。采用似然推理法,用FSES对江西临川市耕作制度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陈长青柯建国柳建国柳建国黄晓红王华
关键词:耕作制度专家系统
科学认识东北气候变暖 充分发挥水稻适应潜力被引量:5
2012年
东北不仅是我国水稻尤其是优质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区域。近40年来,东北水稻单产的递增幅度与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历年颁布并推广的主要水稻品种生育期每10年也延长了2.8 d左右。近20年来,东北水稻实际播种期提早了3.7 d,收获期推迟了1.7 d,全生育期延长了5.4 d左右,种植重心也向北位移了近80 km。田间实际增温试验也发现,夜间温度继续升高1℃,东北水稻单产仍可以提高10%左右。上述分析与试验表明,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上,应从多抗品种选育、抗逆栽培创新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稻田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充分挖掘水稻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潜力。
张卫建陈金陈长青
关键词:全球变暖粮食安全水稻生产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
本文对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文章选择红壤区典型样本县市,通过资料调研、专家咨询、农户调查、实地考察和试验等手段,对我国红壤区1949~2002年以来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建立了大...
陈长青
关键词:红壤地区农业生态农林复合系统
文献传递
有机物料类型对烟草根际微生物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①
作为土壤微生物重要的碳、氮源,有机物料在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养分循环、提高作物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常规化肥处理为对照,设定等有效氮条件下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绿肥翻压和饼肥(腐熟)等三3种有机物料类型对...
彭曙光周羽靳志丽刘勇军周志高陈长青王兴祥李孝刚
关键词:烟草种植有机物料根际微生物烟叶产量烟叶品质
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6
2015年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
陆伟婷于欢曹胜男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变暖夏玉米黄淮海地区作物生育期
田间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增温1.5℃和不增温处理,分析田间开放式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相比,2017年和2018年增温处理的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分别减少了6—7 d和4—5 d,主要表现在抽穗前天数缩短;增温处理下龙稻5号和龙稻1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8%和14.4%,其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增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增温有增加水稻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淀粉消减值的趋势,但对回生值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高纬度稻区较低的背景温度,增温1.5℃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蒸煮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来增温幅度升高将会加大该稻区稻米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
邓艾兴刘猷红孟英陈长青董文军李歌星张俊张卫建
关键词:粳稻气候变暖
基于关系和规则的农业知识表达方式被引量:1
2002年
运用实体关联概念 ,结合传统的规则法知识表达方式 ,以可视化新型关系数据库为基础 ,提出了基于关系和规则的农业知识表达方式 。
陈长青柯建国柳建国
关键词:农业知识关系数据库
长期施肥下石灰性潮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型预测被引量:21
2010年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的应用,利用封丘石灰性潮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CK、NPK、1/2NPK+1/2OM、OM4个处理,分析了15年来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特征,并用DNDC模型预测了试验地近100年(2000~2099)的SOC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多年产量平均值和对照处理差异显著;施用化肥(NPK和1/2NPK+1/2OM)处理和有机肥(OM)处理间也有显著差异;产量最高为NPK处理,达10811 kg/ha,CK处理最低,但1/2NPK+1/2OM处理产量与NPK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5年来土壤耕层(0—20cm)有机碳平均值,以OM处理最高,达到7.90 g/kg,显著高于1/2NPK+1/2OM、NPK处理;而CK处理仅为4.15 g/kg。从15年来有机碳的变化看出,CK处理略有下降,NPK处理较为平稳,而1/2NPK+1/2OM和OM处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OM处理上升幅度较1/2NPK+1/2OM处理大。对试验地SOC变化趋势长期(100a)的模拟结果显示,与初始土壤SOC含量相比,100a后不施肥处理(CK)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52%,化肥(NPK)处理土壤SOC含量较为稳定,而1/2NPK+1/2OM处理和OM处理土壤有机碳增加明显,大约25a后基本上稳定,100a后分别较2000年增加了24%和25%。从实测数据的分析和DNDC模型模拟分析可以看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获得较高作物产量,并能有效地增加土壤SOC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陈长青胡清宇孙波张佳宝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长期定位试验DNDC模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