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宛生

作品数:32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膀胱
  • 6篇原发性
  • 6篇前列腺
  • 6篇细胞
  • 5篇神经再生
  • 5篇术后
  • 5篇前列腺癌
  • 5篇腺癌
  • 4篇端侧
  • 4篇端侧吻合
  • 4篇神经源
  • 4篇神经源性膀胱
  • 4篇手术
  • 4篇内脏
  • 4篇内脏神经
  • 4篇肿瘤
  • 3篇增殖
  • 3篇神经端侧吻合
  • 3篇尿道
  • 3篇尿动力

机构

  • 25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九江学院
  • 1篇无锡市第四人...

作者

  • 32篇高宛生
  • 9篇杨彦峰
  • 7篇李云龙
  • 7篇李东升
  • 6篇文建国
  • 6篇李兵
  • 6篇何翔飞
  • 4篇张道秀
  • 4篇魏金星
  • 3篇董传江
  • 2篇汪良
  • 2篇张龙
  • 2篇王智勇
  • 2篇赵会平
  • 2篇张好好
  • 1篇乔保平
  • 1篇张齐钧
  • 1篇徐培元
  • 1篇贾仁峰
  • 1篇丁锡奇

传媒

  • 17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癌症进展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参数磁共振与经直肠超声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经多参数MRI检查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MRI/TRUS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每位患者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灶数目1~2处。患者年龄(68.0±6.4)岁。穿刺前患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8.7±6.8)ng/ml,其中tPSA<10 ng/ml者4例,10~20 ng/ml的14例,>20 ng/ml的8例。所有患者首先行MRI/TRUS融合引导下的前列腺靶向穿刺,将患者的MRI DICOM图像文件导入靶向穿刺UroNav系统(Invivo/Philips),将TRUS图像与MRI影像实时融合,锁定可疑灶所在平面,进行靶向穿刺,每个可疑灶穿刺两针,然后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针前列腺系统穿刺。比较靶向穿刺和传统系统穿刺两者之间的诊断结果和Gleason评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26例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灶患者,行前列腺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共诊断前列腺癌20例。其中,2例系统穿刺结果阳性靶向穿刺结果阴性,11例系统穿刺结果和靶向穿刺结果均为阳性,7例系统穿刺结果阴性而靶向穿刺结果阳性。前列腺系统穿刺共诊断13例,靶向穿刺共诊断18例。系统穿刺Gleason评分[(7.21±0.80)分],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者分别占15.4%(2/13)、53.8%(7/13)、30.8%(4/13);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7.86±1.10)分],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者分别占11.1%(2/18)、50.0%(9/18)、38.9%(7/18)。在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均明确的11例患者中,7例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高于系统穿刺。结论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较TRUS系统穿刺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穿刺的阳性率,增加高危前列腺癌的检出并降低低危前列腺癌的检出,减少高危前列腺癌的漏诊和过度诊断的发生率。
杨彦峰黄文波李东升高宛生
关键词:前列腺癌
FK1706对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大鼠神经再生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神经形态学观察FK1706对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大鼠内脏神经再生作用。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FK1706组、端侧吻合组和对照组(n=10)。FK1706组:将大鼠左侧腰6前根(L6VR)与腰4前根(L4VR)进行端侧吻合,术后皮下注射FK1706(0.3 mg/kg),连续8周,每周5 d;端侧吻合组:单纯将内脏神经(L6VR)与体神经(L4VR)进行端侧吻合,术后未给予FK1706;对照组:离断左侧腰6后根(L6DR)、骶1前根(S1VR)和骶1后根(S1DR),保持L6VR的完整。术后4个月,取FK1706组和端侧吻合组吻合口远端L6VR延续而成的节前盆副交感神经(PPN),制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计数有髓轴突数量,观察髓鞘形态及厚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4个月,FK1706组与端侧吻合组吻合口远端L6VR生长良好,两组大鼠吻合口远端再生PPN有髓轴突数量分别为515.6±43.3和328.4±4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K1706组和端侧吻合组大鼠再生PPN的髓鞘厚度分别为(0.672 4±0.110 1) μm和(0.466 8±0.076 3) 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FK1706能够提高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内脏神经再生效果,促进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
高宛生李云龙何翔飞文建国
关键词:神经再生内脏神经端侧吻合
大鼠脊神经离断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大鼠脊神经离断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并对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方法25只8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B组(n=15)和假手术(Sham)组(n=10)。NB组大鼠行椎管内双侧腰6(L6)和骶1(S1)脊神经离断,Sham组只行椎板切除,不离断脊神经。术后1个月,两组大鼠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结果NB组大鼠术后出现排尿障碍,表现为下腹部饱满,可触及因尿潴留而增大的膀胱,按摩下腹部有较多尿液排出,Sham组大鼠无上述排尿障碍表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与Sham组比较,NB组大鼠逼尿肌无明显收缩,最大膀胱测压容量[(3.97±0.90) ml比(1.03±0.21) ml]和膀胱顺应性[(0.203±0.068) ml/cmH2O比(0.037±0.010) ml/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增加(t=10.070,P=0.000;t=7.616,P=0.000),逼尿肌漏尿点压[(20.64±5.03) cmH2O比(27.88±3.94) cmH2O]明显降低(t=3.746,P=0.001);同步影像检查结果显示与Sham组大鼠比较,NB组大鼠膀胱容积增大,呈"橄榄球"状。结论采用脊神经离断法能建立大鼠逼尿肌无收缩NB模型。
李云龙何翔飞高宛生文一博李延伟韩中将吴军卫冯锦锦闫少华文建国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神经尿动力学
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大鼠模型25只,荧光双标追踪技术研究神经再生方式。方法在成活的21只模型鼠左侧盆神经节(MPG)内注射0.5μl荧光金(FG),腰4前根(L4VR)的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注射1μl快蓝(FB)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吻合口远端的神经根(kVR)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单标和FG—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4左侧前角,F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3-L6左侧前角。脊髓腰4节段每张切片上FG单标神经元、FB单标神经元、FG—FB双标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0.8±3.3)、(5.7±1.3)、(10.3±0.7)。吻合口远端(L6VR)再生的神经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可见轴突呈深蓝色。结论逆行追踪结果证明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体神经可以通过侧枝发芽的方式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李兵高宛生董传江
关键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内脏神经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和体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我院泌尿外科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单孔X-CONE建立操作通道,使用常规及弯曲腹腔镜器械完成7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肾上腺腺瘤2例,肾囊肿2例,精索静脉曲张2例,乳糜尿1例。3例手术经脐腹腔路径,4例经后腹腔。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7~135min,出血量5~40ml,术后住院时间2~6d。无明显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小。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对操作技能、解剖认识要求较高,该技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的优点。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器械的改进将有助于该技术推广应用。
汪良高宛生张龙Kiran Jang Kunwar李兵
关键词:腹腔镜术单孔泌尿外科手术
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4~1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①28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9例未行化疗,19例行化疗,术后行一线化疗方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9例,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10例。至随访截止日期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3例,复发或进展11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进展可能性高(P=0.046),Cox回归显示乳酸脱氢酶值(HR=5.694,95%CI 1.313~24.701,P=0.020)、术后CHOP或R-CHOP化疗与否(HR=0.220,95%CI 0.057~0.849,P=0.028)是PT-DLBCL术后出现复发或进展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T-DLBCL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乳酸脱氢酶值升高提示患者复发或进展风险高,术后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可降低患者复发或进展风险。
黄文波杨彦峰魏梁李东升高宛生
关键词:睾丸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预后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234通过靶向微小RNA-940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1234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INC01234、微小RNA(miRNA,miR)-940的表达水平。分别将LINC01234小干扰RNA(si-LINC01234)、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si-NC)、微小RNA-940模拟物(miR-940 mimics)、阴性对照基因(miR-NC)、si-LINC01234+阴性对照(anti-miR-NC)、si-LINC01234+微小RNA 940特异性寡核苷酸抑制剂(anti-miR-940)转染至DU145细胞。分别记作si-NC、si-LINC01234、miR-NC、miR-940、si-LINC01234+anti-miR-NC、si-LINC01234+anti-miR-940组。噻唑蓝(MTT)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INC01234与miR-940的靶向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LINC0123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1.00±0.08比2.61±0.25,t=27.430,P<0.05),miR-940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1.00±0.09比0.56±0.05,t=19.1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si-LINC01234、miR-940 mimics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1.29±0.11比0.71±0.06;1.24±0.09比0.79±0.07,t=13.886,P<0.05),迁移细胞数[(84.36±8.12)个比(39.41±4.22)个;(86.25±8.14)个比(44.37±4.48)个]与侵袭细胞数[(67.25±6.74)个比(28.44±3.58)个;(69.48±6.25)个比(33.47±4.18)个]显著减少(t=14.735、15.309,P<0.05),细胞凋亡率[(6.58±0.61)%比(20.36±2.14)%;(7.11±0.71)%比(18.26±1.36)%]显著升高(t=18.57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940过表达可抑制野生型(WT)-LINC01234细胞的荧光活性,LINC01234可负向调控miR-940的表达(t=328.2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扰miR-940表达可逆转抑制LINC01234表达对前
王天恩李建李东升杨彦峰高宛生王智勇魏金星
关键词:前列腺癌脱噬作用
微小RNA-29a通过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调节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轴突生长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观察微小RNA(miRNA)-29a与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的调节对神经细胞增殖和轴突生长的作用。方法通过上海中科院细胞库购买的SH-SY5Y细胞经过体外培养(4×10^(4)/ml)分别转染miRNA-29a的激动剂和抑制剂(40 nmol/L),构建miRNA-29a不同表达水平的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细胞转染效果(转染24 h)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表达水平(转染48 h)。转染72 h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中PTEN、Akt和mTOR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通过神经形态学和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轴突长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法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结果转染miRNA-29a激动剂组的miRNA-29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RNA-29a抑制组(9.03±0.12比0.31±0.03,t=241.70,P<0.05),而激动组PTE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抑制组(0.31±0.02比3.26±0.23、0.30±0.06比3.36±0.15,t=45.09、58.79,P<0.05)。miRNA-29a激动组中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抑制组(3.26±0.13比0.42±0.03、2.57±0.13比0.31±0.04,t=71.45、51.55,P<0.05)。在miRNA-29a激动组中,SH-SY5Y细胞增殖活性和轴突长度明显高于miRNA-29a抑制组[0.86±0.07比0.44±0.03、(157.56±11.13)μm比(43.48±4.92)μm,t=13.89、31.11,P<0.05]。结论miRNA-29a可以通过干预PTEN表达,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Akt和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促进SH-SY5Y细胞增殖和轴突生长。
高宛生杨晗兰昌达谢宗蕃李东升杨彦峰
关键词:微小RNA细胞增殖轴突生长
FK1706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形态恢复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FK1706对神经吻合后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膀胱形态恢复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K1706+神经端侧吻合组(FK1706+ECG, 15只)、神经端侧吻合组(ECG, 15只)和手术对照组(SCG, 10只)。FK1706+ECG大鼠先离断左侧腰6(L6)和骶1(S1)脊神经前后根, 然后将左侧L6前根端侧吻合到左侧L4前根上, 术后连续8周给予皮下注射FK1706溶液(0.32 mg/kg);ECG大鼠手术方法同FK1706+ECG大鼠, 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二甲基亚砜(DMSO);SCG大鼠离断左侧L6后根和S1前后根, 作为手术对照组, 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DMSO。术后4个月, 麻醉3组大鼠, 打开下腹部, 暴露膀胱, 取出膀胱并称重, 剪开膀胱并测量膀胱壁厚度, 比较3组大鼠膀胱湿重及膀胱壁厚度。之后将膀胱标本置于10%的福马林中, 并放在4 ℃冰箱保存, 将膀胱标本制作成石蜡切片, 然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进行图像分析, 计算并比较3组大鼠膀胱纤维化面积。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FK1706+ECG组大鼠膀胱湿重[(0.291±0.023) g]和膀胱壁厚度[(1.613±0.051) mm]明显高于SCG组[(0.122±0.017) g和(1.169±0.035) mm, t=19.463、23.537, P<0.01], 但低于ECG组[(0.415±0.032) g和(2.005±0.075) mm, t=11.345、15.583, P<0.01]。HE染色显示:SCG组大鼠膀胱组织形态正常, 上皮扁平, 肌束排列整齐, 肌束间结缔组织紧密;FK1706+ECG组和ECG组大鼠膀胱肌层排列不规则, 并且有水肿, 但FK1706+ECG组大鼠的肌层排列不规则和水肿程度较ECG组轻。VG染色显示:FK1706+ECG大鼠和ECG大鼠膀胱纤维化面积[(16.99±2.45)%比(19.99±2.55)%]明显大于SCG大鼠膀胱纤维化面积[(11.10±1.38)%, t=6.796、9.928, P<0.01], 但是FK1706+ECG大鼠膀胱纤维化程度较ECG大鼠轻(t=3.059, P<0.01)。结论 FK1706能够促进神经吻合后NB大鼠�
李云龙何翔飞高宛生
关键词:纤维化
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左侧睾丸有一无痛肿块,质硬。彩超扫描证实左侧睾丸内存在一2.7 cm×2.3 cm×3.1 cm低回声实性团块,包膜完整,界限清楚,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腹膜后、腹股沟彩超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记物β-HCG、CEA和AFP未见异常。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检提示为睾丸神经内分泌癌。病变组织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癌细胞类圆形,胞质伊红染,核圆形,颗粒状,癌细胞呈巢状或岛状排列。癌细胞弥漫性表达突触素、嗜铬颗粒A和细胞角蛋白。结论: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需与转移性类癌和混合性类癌相鉴别。早期诊断并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应密切随访预防复发和转移。
高宛生李兵贾仁峰张龙汪良张齐钧
关键词:睾丸肿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