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晖
- 作品数:39 被引量:163H指数:7
- 供职机构: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90例窦性心动过缓食道调搏分析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经心电图证实 ,心率在 4 0~ 5 5次 分的窦性心动过缓 (窦缓 )病人中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 90例心率在 4 0~ 5 5次 分的窦缓病人行食道调搏和药物阻滞试验 ,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及迷走神经张力 ,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窦缓病人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占 6 5 6 % ;窦房结功能低下者占 34 4 %。 4 5岁以下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明显多于窦房结功能低下 ,分别为 83 3%和 16 7%。而 4 5岁 (包括 4 5岁 )以上组情况正相反 ,分别为 2 6 2 %和 73 8%。结论 在心率为 4 0~ 5 5次 分的窦缓病人中窦房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起的作用随年龄组的不同而不同。年龄较大者 (≥ 4 5岁 )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起主要作用 ,相反 (<4 5岁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起主要作用。窦房结功能低下在两组中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张军康任晖鲁海屈兰燕
- 关键词:食道调搏窦性心动过缓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2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213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2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6.8%vs98.7%)、手术成功率(98.2%vs9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6.12±0.67)dvs(9.02±0.81)d]、局部血肿(2/12)、尿潴留(0/18)、失眠(2/20)、烦躁(3/14)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5.6%vs3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 谢静祝鹏任晖刘胜强马晶晶刘菲周俊宋大坤屈兰燕郑时康王甲文
- 关键词:冠心病ALLEN试验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路径的比较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路径,以说明经桡动脉路径的优越性。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23例冠心病患者,按采用的路径分为经桡动脉路径组(桡动脉组,213例)和经股动脉路径组(股动脉组,210例),分析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桡动脉组平均住院日、局部血肿、尿潴留、失眠、烦躁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 祝鹏谢静任晖刘胜强屈兰燕郑时康王甲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并发症经桡动脉介入
-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路径的比较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三种中心静脉导置管路径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置管路径不同分为3组,颈内静脉路径组103例,锁骨下静脉路径组105例,股静脉路径组106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3组内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局部渗血、血肿、血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路径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 祝鹏谢静任晖李静刘胜强郑时康王甲文
-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导管堵塞
-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在116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意义。方法:选取初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且在做射频消融术(RFCA)之前均先行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的患者116例,对比观察TEAP时多导ECG检查资料与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本组116例初诊为PSVT患者、其中110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相符合,TEAP与心内电生理符合率为94.8%,6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不符合,其诊断错误主要由于P波记录不清、RP标测不准确、属于复杂病例及不能观察室房逆行传导等局限性造成。结论: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之前行TEAP电生理检查可初步了解PSVT性质、分类、简化射频消融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放射线照射损害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刘胜强王世君祝鹏郑时康任晖张军康
-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治疗左回旋支后恢复窦性心律二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病例1 患者男性,48岁,因间断胸闷、气促1年,加重2d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吸烟史30年,20 ~ 40支/d.查体:血压110/70 mmHg(1 mmHg =0.133 kPa);口唇无发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叩诊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8次/min,节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时心电图示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前后径38 mm,未见左心房血栓影,左心室射血分数55%.X线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未见异常;甘油三酯2.26 mmol/L.
- 王甲文祝鹏任晖巩洁袁博李静王东琦
- 关键词: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左回旋支介入治疗持续性左心房血栓
-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及QRS波时限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对比观察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双腔心室起搏器患者82例,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4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42例。均随访观察3年以上,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心电图测完全起搏QRS波时限,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对LVEDV、LVESV及LVEF影响较小[(116.2±11.2)ml vs(125.4±15.6)ml,(57.1±7.1)ml vs(61.2±9.3)ml,(54.6±5.5)%vs(47.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QRS波时限较短[(138.9±10.3)ms vs(153.8±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 刘胜强陈进业沈桂冬任晖张军康
- 不同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康市中心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接受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治疗,作为A组;26例接受CDT联合永久性IVCF置入治疗,作为B组;另外23例接受传统静脉抗凝溶栓非手术方法治疗,作为C组。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后,肢体周径差以及肿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改善,股部和小腿消肿率,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静脉通畅评分以及静脉通畅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改善,在静脉通常率方面,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上述指标在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IVCF置入治疗LEDVT的临床疗效较传统静脉抗凝溶栓非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
- 郑时康舒娟任晖谢静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可回收临床疗效
- 主动脉Ⅲ型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随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主动脉Ⅲ型夹层(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46例主动脉Ⅲ型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取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于术前、术后进行CTA诊断,分析CTA对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诊断价值以及用于术后随访的可行性。结果术前:46例患者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且真、假腔区分准确,对破口、数量及内膜片的显像清晰,可见受累血管血流情况以及周围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Stanford分级:A型7例,B型39例,破口数量52个,40例单破口,6例双破口,受累动脉包括头臂干、腹部分支、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共48支受累;术后:随访半年,无死亡患者,48支受累分支,13支受累分支修复,29支缓解,6例患者左肾萎缩。结论 64层螺旋CT可实现AD的快速诊断,且准确率较高,联合后期处理技术可清晰观察AD患者破口、血管分布等情况,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且用于手术后远期随访无创、便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袁博王东琦刘胜强巩洁任晖王蕊高天林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64排螺旋CT
- PCI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诊治被引量:6
- 2013年
-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 祝鹏任晖刘胜强李静郑时康王甲文张军康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臂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