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
- 作品数:101 被引量:767H指数:16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主持人言:有关传统医学的文化逻辑与现实意义
- 2023年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今年开设“健康人类学”专题,其中包括医学人类学、体育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内容。第一批选用四篇稿件,其中三篇有关西南少数民族仪式治疗,一篇关于20世纪50年代黔南卫生制度建设。四篇论文的耦合之处,是传统医学的本体论和实践方式与文化逻辑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所谓传统医学的本体论,即涉及病因和诊疗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重叠。回顾历史,所有传统医学的缘起,都离不开神药两解的辩证论。
- 景军何明
-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体育人类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论西南少数民族
- 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促进民族团结之才——新时代云南大学民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 2020年
-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优化,直面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专业体系。
- 何明覃延佳
- 关键词:民族学
- 民族研究认识论转向与民族学知识体系重构
- 2020年
- 一、从初民社会范式转向复杂社会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外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力度加大,除了早期的进化论、结构一功能论、历史特殊论外,从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阐释人类学到后现代人类学等论著批量性地翻译成中文出版。然而,从文本阅读到转化为研究范式和认识方法却需要时间的积累,从概念、理论的引用与阐述到其背后的逻辑脉络和认识方法的洞察与运用,则时常需要通过学者的代际更替来完成。
- 何明
- 关键词:阐释人类学象征人类学
- 开放、和谐与族群跨国互动--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边民跨国流动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34
- 2012年
- 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以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民跨国互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互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
- 何明
- 关键词:边民跨国流动
- 铸炼社会之基、民众福祉学科理念下的知识生产--经济民族学在云南大学的创建、传承与拓展
- 2021年
-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社会之基、民众福祉”这一学术信念,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学术基础。对这一历史的回顾,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拓展它的路径。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超越与融合,而且理论方法是多元开放的,它不会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更不会拒绝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的运用。当今,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与拓展,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团队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志向与研究视野。
- 杜星梅何明
-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
- 从团体多元主义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的民族和民族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何明
- 关键词:民族关系多元主义民族识别民族政策
- 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被引量:7
- 2011年
-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 何明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艺术经验
-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被引量:9
- 2005年
-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 何明吴晓
- 关键词:当代美学学术转型实践美学研究范式
- 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国传统民族思想是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来源,是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脉。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学之知识生产,主要经历了现代民族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形成、民族学知识生产全球化、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对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探索价值。
- 何明谭任均
-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知识体系演进脉络
- 专题:古典西学在中国(之一)被引量:13
- 2009年
-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学界围绕"五四"会有各种研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形塑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为检讨近现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的种种得失,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本刊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大学召开"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古典西学在中国"。论坛着眼于"中华文明"的时代复兴,反省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西方大传统的认识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单位的近三十名学者,与云南大学数百名师生一道,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讲学大厅展开热烈的研讨。限于篇幅,本刊将分两期连续选刊"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的成果,其中部分标题为编者另拟,个别发言者未及审定发言内容。根据本届论坛原始录音整理出的文字,将同步发布于本刊网站(www.opentimes.cn)。
- 甘阳刘小枫张志林刘绍怀韩潮邱立波何明张辉乔文红冯海晓符广兴
- 关键词:西学古典少数民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