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令贵
- 作品数:17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哲学宗教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自然的重构 淼庐会所
- 2015年
- 丽江的淼庐会所因自然产生而组成自然,自始至终诠释着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它背靠玉龙雪山,前拥玉湖水库,依山而建,傍水而栖。自然环境成为建筑背景的同时,建筑亦成为自然借景的一隅,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无需装饰,但需定义视角以阐释人对自然的理解。文人作画,以笔墨层层渲染释义自然的层次和深远意境;匠人造园,以“借”、“框”、“露”等造园手法释义自然的步移景异与和谐之态。
- 李晓东刘令贵蒋维乐
- 关键词:自然环境会所造园手法玉龙雪山水库释义
- 基于情感分析的西安兴庆宫公园改造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满意度研究
- 2024年
-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评价城市绿色空间特征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以西安市著名的历史公园——兴庆宫公园为研究对象,搜集公园改造前后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网等互联网平台上的相关评论,采用情感分析技术对评论文本的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公园改造前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指数。同时以问卷调查作为情感分析的对照组,将两者的分析结果交叉互证,校勘纠偏,以期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结论。结果显示:公园游客对于改造后的建筑、雕塑、桥梁等传统园林要素的各项文化服务功能较为满意,对于与使用者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等较为不满,而改造后的公园植物在各个文化服务方面均表现不佳。研究表明:基于网络评论的情感分析是量化城市公园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有效工具;情感分析技术与传统实证方法的交叉运用能有效规避单一技术路径导致的计算偏差;情感分析技术对文化服务的量化结果能够揭示公园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公园的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 陈培强王路辉刘令贵
- 关键词:情感分析公园满意度
- 西迁精神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路径研究——以书法融入景观为例
- 2018年
- 校园环境通过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的相互联系,在文化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迁精神为文化内涵进行校园环境设计:一方面,利用楹联、匾额、碑刻等传统形式,通过西迁精神的文字在具体景观环境中加以点缀,直接传播文化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以相关图像元素融入雕塑、花园、廊道等景观设施中,以一种间接方式传递西迁精神。
- 蒋维乐刘令贵刘琰
- 关键词:西迁精神书法校园景观
-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适老化设计
- 面对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配置、建设不健全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量学者致力于研究各个层面的适老化设计,使得养老服务设施适老化的相关理论相对成熟并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本文研究的适老化设计...
- 刘令贵周锦蓉左家玥何静
- 关键词:养老服务设施
- 西安市老城区街区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
- 2023年
- 在城市老龄化背景下,关注老年人宜居环境和城市更新问题,以西安老城区建国门老菜场为研究范围进行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通过场地分析和人群调研,掌握老城区街区空间适老化需求,进而从空间处理、功能优化和适老设施几个方面进行适老化更新设计,以期对西安老城区适老化更新有积极作用,为老年宜居环境和城市更新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 廖红春刘令贵周典
- 关键词:城市更新
- 大遗址保护视域下移民安置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乾陵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设计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 刘令贵陈培强蒋维乐
- 关键词:大遗址移民适应性
- 地域性景观的艺术创作途径研究——以长江三峡坛子岭风景区为例
- 2018年
- 地域性景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地域特征的景观呈现,其在景观特色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设计师通过艺术创作途径中引用、变形、隐喻等创作手法的研究,为地域性景观中场地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具体表达提供了新的表现途径。文章以地域性景观的艺术创作途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江三峡坛子岭风景区景观创作思维和设计方法进行解析,以期拓宽地域性景观特征的表现思路和具体途径。
- 刘令贵欧阳振宇于卓君
-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艺术创作
- 人居环境对景观意境的需求
- 2013年
- 一、意境与居住环境需求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人对文化艺术的认同观念和情感归属。“意”即是主观的观念、情感,“境”是人们所能触及的全部外在环境空间的总和,以及存乎其间的全部内在的精神体验,是生活的氛围和状态。对于居住环境而言,“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环境空间是外在的‘境’,是人们徜徉其间的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全部空间序列与环节。
- 刘令贵
- 关键词:人居环境景观环境空间环境需求审美情趣传统美学
- 须弥山空间观与五台山地理意象刍议被引量:1
- 2022年
- 须弥空间观是佛教典籍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图式构想,其蕴含的时空观、宇宙观极具想象力,反映了佛教对宇宙空间结构的基本认识。须弥山作为佛教观念中的“圣山”,其周围环绕着八山八海和四大部洲,须弥山之处即为一小世界的中心。五台山作为佛教现实地理存在的“圣山”,五峰耸立犹如垒土之台,其四方天下、山水环绕的地理特征与须弥山具有相似性。从佛教地学观念和现实地理视角出发,以须弥山空间观和五台山地理为对象,展开对“四方天下”、“山水环绕”共性空间特征的相关梳理,找寻佛教观念和现实地理中两座圣山的意象出处,揭示五台山作为现实佛教名山的佛教地学依据。
- 刘令贵
- 关键词:地理意象
- 丝路文化适应下佛塔须弥座图像演变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艺术图像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媒介,其形式语言的文化演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从中可窥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迹。以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为支撑,研究丝路文化适应下须弥座图像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艺术媒介的演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须弥座是外来文化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历代佛塔须弥座图像谱系的整理,对比研究各代佛塔须弥座发展的异同及其演变规律,反映丝路文化传播中本土文化适应外来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文化两个交互影响的过程。
- 刘令贵
-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适应佛塔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