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冬柏

作品数:32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5篇成像
  • 14篇磁共振
  • 10篇磁共振成像
  • 6篇缺血
  • 5篇多动障碍
  • 5篇注意缺陷多动...
  • 5篇脑缺血
  • 5篇梗死
  • 5篇功能磁共振
  • 4篇事件相关电位
  • 4篇卒中
  • 4篇相关电位
  • 4篇静息态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功能
  • 3篇急性

机构

  • 15篇江阴市人民医...
  • 7篇东南大学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苏州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作者

  • 32篇刘冬柏
  • 15篇刘定华
  • 11篇张剑宇
  • 10篇孟宪平
  • 9篇董选
  • 8篇王苏弘
  • 8篇任艳玲
  • 8篇彭岚
  • 5篇韩伯军
  • 4篇陈杰
  • 3篇邢伟
  • 3篇张金华
  • 3篇朱祖福
  • 3篇蔡世民
  • 3篇盛未
  • 2篇王庆广
  • 2篇马岭
  • 2篇王旭
  • 2篇蔡世明
  • 2篇刘斌

传媒

  • 2篇中华精神科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分析二者抵抗概率。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各60例),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各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同一诱导剂作用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存在抵抗、半抵抗现象。结论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也存在抵抗现象。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长期临床效果、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能否解决抵抗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
关键词:奥扎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连通性的改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DMN)连通性的改变。方法对16例发作间期TIA患者和1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功能MR检查,以扣带回/楔前叶及腹侧扣带前回/内侧前额叶作为感兴趣区(ROI),提取ROI内部平均时间信号,分析与ROI连通脑区的功能连通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A组DMN功能连通性减弱的脑区有左侧扣带前回及海马,右侧额前回、岛叶、楔前叶及顶下小叶;功能连通性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右侧小脑、丘脑及尾状核。结论 TIA患者脑DMN异常,部分脑区的功能连通性减弱;而丘脑、小脑功能连通性增强可能是脑的代偿或保护性反应。
刘定华刘冬柏张剑宇韩伯军蔡世民孟宪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图论的VCI患者半球脑网络属性的研究
2023年
目的:基于图论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半球脑网络拓扑属性的异常。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地对61名VCI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利用基于MATLAB的GRETNA构建45×45的半球脑网络,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半球网络全局及局部网络属性的差异(Bonferroni验证,P<0.05)。结果:与HC组相比,VCI患者右侧大脑半球表现出全局网络拓扑结构的破坏,右侧大脑半球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特征路径长度L强度增加,全局网络效率(Networkefficency,Eglob)减低。VCI半球脑网络局部属性亦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左侧大脑半球眶内额上回介度中心度、眶内额上回节点效率、枕下回节点效率、顶上回节点局部效率、右侧大脑半球海马旁回、缘上回、豆状苍白球的节点效率降低;左侧大脑半球的海马介度中心度、距状裂周围皮层、舌回及楔前叶的节点度及中央后回的节点局部效率增强,这可能是对脑功能网络效率降低的一种代偿,也反映了脑部神经纤维的可塑性。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VCI患者表现出半球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组织失调,这对理解VCI的病理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为VCI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测、动态观察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标记。
王善诚韩伯军刘冬柏孟宪平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正常儿童汉字语义自动及控制加工事件相关电位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正常儿童汉字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波形的特征,探讨正常儿童汉字识别及理解的神经机制。方法8岁组儿童35名,11岁组儿童40名,采用汉字控制及自动加工任务两种刺激任务分别对儿童进行检测,BESA软件提取ER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行为学结果显示:2组反应时比较自动加工[8岁与11岁分别为:(710.61±136.16)ms,(516.52±75.38)ms]均快于控制加工[分别为:(898,87±129.63)ms,(810,12±93.41)ms],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8岁与11岁儿童的汉字自动与控制加工ERP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⑧8岁与11岁儿童自动加工二类字组的N2波幅[分别为:(-11.54±5、77)μV,(-9,654-4,23)μV]明显低于控制加工任务[分别为(-19,554-10.29)μV,(-17,874-7.60)μV],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N2是与语义加工强相关的ERP成分,并且随着投入注意资源量的增多波幅增大,其波幅的变化可以用来衡量人们语义处理时投入的注意资源的多少。
李全业董选马岭王苏弘刘冬柏任艳玲
关键词:ERPN2
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口服,101例患者(男65例,女56例),观察组:120例患者(男68例,女52例)。三七皂甙片200mg,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2组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后分别检测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5.83%)与对照组相比(1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皂甙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可能与三七皂甙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刘定华
关键词:脑梗死三七皂甙阿司匹林
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在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舍曲林50~100mg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d。两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AMD-17评分均显著降低,第6周显著低于第4周、第4周显著低于第2周、第2周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不仅具备良好的抗抑郁疗效,而且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季凯陶金松李健刘冬柏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舍曲林尼莫地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功能磁共振和神经电生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功能磁共振(fMRI)和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冬柏董选
关键词:ADHDFMRIERPS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额叶体积与额叶纤维结构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照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与正常被试额叶体积及额叶纤维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28例aMCI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头部T1加权三维核磁共振扫描(T1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成像扫描。计算并比较2组额叶体积及额叶纤维的FA值、ADC值、纤维数目及平均长度的差异。结果aMCI组左侧额叶体积[(337.35±20.45)cm^3]小于对照组[(358.54±27.2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0.002)。aMCI组左侧额叶短纤维数目[(16985±892)条]多于对照组[(16387±752)条]、长纤维数目[(3214±185)条]少于对照组[(3425±277)条],长纤维ADC值高于对照组(t=2.621,P=0.012;t=-3.71.4,P=0.001;t=17.595,P=0.000);aMCI组右侧额叶长纤维数目[(2895±343)条]少于对照组[(3451±230)条],而长纤维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1,P=0.000;t=4.443,P:0.000)。aMCI组左侧额叶长纤维数目与MMSE总分呈正相关(r=0.457,P=0.015),而左侧额叶长纤维的ADC值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15。P=0.028)。结论aMCI患者存在额叶结构及纤维连接异常,且左侧额叶纤维的连接异常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相关。
洪珊珊韩伯军王庆广刘冬柏张剑宇彭岚姜歧涛郑勇强刘定华
关键词: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磁共振成像
正常儿童与成人反应抑制功能的fMRI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采用fMRI结合持续性操作测试(CPT)探讨正常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对正常儿童与成人各12名在执行CPT任务的同时进行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fMRI扫描,数据处理后得到的两组脑功能活动图对比。结果:儿童组在中央额前叶和扣带回激活的强度和区域明显小于成人组,在小脑、右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比成人组激活明显;儿童组在左侧岛叶、成人组在梭状回有激活。结论:儿童的执行功能随着中央额前叶和额前叶背外侧皮层的发育而逐渐完善,且其在执行反应抑制时依赖更多的脑区协调,提示儿童执行反应抑制与成人采取的策略可能不一致。
庞高峰王苏弘马岭刘冬柏陈杰任艳玲董选
关键词:持续性操作测试
MR弥散张量成像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检测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障碍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早期PD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五位嗅觉测试液"测定嗅觉察觉阈值(DT)和嗅觉辨别阈值(IT),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图(MD)。结果实验组的DT、I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嗅觉中枢的初级嗅皮质、直回和钩束的FA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嗅觉中枢的M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是检测早期PD患者嗅觉障碍的敏感方法。
孔玉朱祖福高志强柏燕燕刘冬柏孟宪平姜岐涛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帕金森病嗅觉障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