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海淀区2016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的基本状况,促进个人剂量监测的规范化,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采用Li 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方法,利用Access建立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依据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价。结果 2016年全区共监测8 630人次,监测满4期的放射工作人员为7 440人次,有效监测率为86.2%。人均年剂量为0.136(检测下限)、0.136~0.500、0.500~2.000及>2.000 m Sv/a的人数分别占总监测人数的80.5%、16.1%、3.3%和0.11%;2016年人均年剂量为0.18m Sv/a;医用辐射人员的人均剂量为0.19 m Sv/a,高于非医用辐射人员的人均剂量0.15 m Sv/a;医用辐射中,核医学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335 m Sv/a),不同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医用辐射人员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防护工作人员(0.988 m Sv/a),其次为核仪表(0.614 m Sv/a),不同行业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区个人剂量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在日学工作中应重点了解辖区不同行业人群分布变化,加强重点工种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通过热释光剂量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3 794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3 a连续监测。结果显示,3 a累计集体年有效剂量为679.69 m Sv,人均年剂量0.18 m Sv/a。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0.23 m Sv/a),其次为介入医学工作人员,放射治疗剂量最低,各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剂量未超出国家标准。提示,应加强对核医学、介入等工种的放射防护监测工作,及时了解辖区内不同放射行业人群分布变化,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目的分析2010-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内放射诊疗机构透视引导介入操作者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水平和规范监测情况,促进个人剂量监测的规范化,保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使用Li 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定期监测,建立该区Access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各年度介入操作者实际监测人数变动较大;2010-2014年,介入操作者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46、0.16、0.19、0.21和0.24 m Sv/a,且异常剂量率逐年降低;5年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剂量限值工作人员;各年度均出现未按规定时限监测的情况。结论 5年中,该区89.1%~98.5%的介入操作者的个人剂量低于异常剂量调查水平,相应的放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但仍应重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介入操作者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限进行个人剂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