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菊

作品数:11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剖宫产
  • 5篇镇痛
  • 5篇分娩
  • 4篇硬膜
  • 4篇硬膜外
  • 4篇麻醉
  • 3篇等比重
  • 3篇等比重罗哌卡...
  • 3篇腰麻
  • 3篇剖宫产术
  • 3篇罗哌卡因
  • 3篇分娩方式
  • 3篇分娩镇痛
  • 3篇产妇
  • 2篇新生儿
  • 2篇硬膜外镇痛
  • 2篇孕妇
  • 2篇生物节律
  • 2篇手术
  • 2篇剖宫产手术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11篇包菊
  • 11篇曲元
  • 2篇王东信
  • 1篇刘佳
  • 1篇赫英东
  • 1篇程海丹
  • 1篇刘军
  • 1篇丁炎明
  • 1篇李颖
  • 1篇穆东亮
  • 1篇冯嘉蕾

传媒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2012第二...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孕妇硬脊膜穿破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二例
2017年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疾病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关注。研究表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危及妊娠和产褥期女性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具备特异性,易被误诊,尤其是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 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的患者。我院遇到2例产褥期PDP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包菊曲元
关键词: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硬脊膜穿破血栓形成性疾病孕妇血栓疾病
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射0.5%(比重1.008)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组给予7~10mg,罗哌卡因组给予11~15mg。腰麻平面不足T_6者,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结果两组均于蛛网膜下腔注药后20分钟达到最高平面,均为T_4(T_6~T_2)。运动阻滞分级在注药60分钟时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罗哌卡因组运动阻滞均可在150分钟内恢复。结论 0.5%罗哌卡因可以达到与0.5%布比卡因同样的阻滞麻醉效果,产生相对较少的麻醉并发症及更轻程度的运动阻滞。0.5%罗哌卡因可以作为布比卡因的替代药物。
包菊曲元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罗哌卡因剖宫产
硬膜外镇痛给药的背景模式改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 探讨两种分娩镇痛方法 对妊娠结局及镇痛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1月1日—2014年3月31日,实施EA+PCEA镇痛方法 的足月、单胎头位且无头盆不称及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等产科病理情况的正常产妇121人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相同条件下2014年11月1日—2015年3月31日期间实施EA+背景模式PCEA镇痛方法 的正常产妇110人作为观察组.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对两组产妇分娩后10 min、30 min、1 h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妊娠结局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比较,1 h N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观察组导尿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最终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背景输入的PCEA镇痛形式止痛效果更好、更持久,对产妇的最终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结局没有影响.
刘军丁炎明冯嘉蕾程海丹李颖包艾荣包菊曲元
关键词:无痛分娩止痛效果安全护理
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0.5%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射0.5%(比重1.00...
包菊曲元
关键词:罗哌卡因
文献传递
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气pH值。收集母婴围产期的资料和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血气pH对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72例新生儿(择期541例、急诊331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4. 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肌损伤。无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 31,有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 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本研究中pH≤7. 20的总体比例为3. 1%(27/872),其中无并发症组pH值≤7. 20的比例为1. 6%(12/749),有并发症组pH值≤7. 20的比例为12. 2%(15/1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8. 224,95%CI:4. 910~13. 777,P <0. 001)、妊娠期高血压(OR=1. 886,95%CI:1. 004~3. 546,P=0. 049)、宫内生长受限(OR=4. 429,95%CI:1. 280~15. 330,P=0. 019)、急诊剖宫产(OR=2. 711,95%CI:1. 682~4. 369,P <0. 001)、脐动脉血气pH值≤7. 20(OR=7. 420,95%CI:2. 951~18. 655,P <0. 001)及5分钟Apgar评分小于10分(OR=11. 849,95%CI:3. 977~35. 128,P <0. 001)是新生儿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脐动脉血气pH值预测全部新生儿、择期新生儿及急诊新生儿住院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570(95%CI:0. 508~0. 633,P=0. 012)、0. 559(95%CI:0. 465~0. 652,P=0. 189)及0. 617(95%CI:0. 538~0. 697,P=0. 002)。结论:脐动脉血气pH值≤7. 2与剖宫产新生儿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相关性,但是ROC分析显示其预测价值较低。
包菊刘佳曲元穆东亮
关键词:脐动脉血气分析氢离子浓度
生物节律对产妇分娩疼痛、硬膜外镇痛及分娩方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观察生物节律对产妇分娩疼痛、硬膜外分娩镇痛及最终分娩方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 571例拟行阴道分娩的头位、单胎、足月,且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纳入本研究.根据镇痛开始时间将产妇分为4个时间段组,分别为上午组(7:01 ~13:00) 955例、下午组(13:01~19:00)1 159例、晚上组(19:01~1:00) 763例和凌晨组(1:01~7:00) 694例.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4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比较4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Bonferroni法、一般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上午组、下午组、晚上组及凌晨组镇痛前NRS疼痛评分分别为(8.6±1.1)、(8.8±1.0)、(8.9±1.0)和(8.7±1.0)分,一般线性模型校正后,NRS疼痛评分分别为(8.6±0.0)、(8.8±0.0)、(8.9±0.0)和(8.7±0.0)分.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下午组与上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镇痛10和30 min后上午组、下午组、晚上组及凌晨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3±1.0)和(1.8±0.9)分、(4.8±1.0)和(2.1±0.9)分、(4.9±1.1)和(2.2±1.0)分、(4.4±1.1)和(1.8±1.0)分,下午组、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或0.05);镇痛达标(NRS疼痛评分≤3分)比例分别为19.7%(188/955)和97.4%(930/955)、11.6%(13 4/1159)和96.0%(1 113/1 159)、11.3%(84/743)和95.2%(707/743)、18.7%(130/694)和96.5%(670/694),下午组、晚上组与上午组、凌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包菊曲元朱赛楠王东信
关键词:分娩疼痛
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包菊曲元
关键词:罗哌卡因
生物节律对分娩镇痛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生物节律对分娩镇痛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2051例拟阴道分娩的头位、单胎、足月、自发宫缩进入产程并且接受了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纳入本研究。根据分娩时间分为上午组(7:01-13:00)、下午组(13:01-19:00)、晚上组(19:01-1:00)和凌晨组(1:01-7:00),观察各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①4组间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妊娠周数、妊娠期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间的分娩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1),晚上组剖宫产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下午组和晚上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较高,而上午组和凌晨组较低。结论生物节律对孕妇的分娩方式可能有影响,晚上时段剖宫产率更高。
包菊曲元王东信
关键词:生物节律分娩方式初产妇新生儿
不同类型胎盘植入产妇麻醉管理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胎盘植入产妇的麻醉管理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诊断为“胎盘植入”的病例,剔除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及削宫取胎的病例,最终82例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根据胎盘植入程度分为黏连组(A组,41例)、植入组(I组,20例)、穿透组(P组,21例),分析产妇的麻醉管理及母婴预后。结果A组34例(82.9%)行椎管内麻醉,6例(14.6%)行全身麻醉,1例(2.4%)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I组11例(55.0%)行椎管内麻醉,6例(30.0%)行全身麻醉,3例(15.0%)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P组2例(9.5%)行椎管内麻醉,12例(57.1%)行全身麻醉,7例(33.3%)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不同类型胎盘植入的麻醉方式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程度越重,出血量越多,产妇子宫切除率越高,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越低,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植入程度轻者,首选椎管内麻醉,穿透型植入且术前预先放置腹主动脉球囊导管的产妇,首选全身麻醉。胎盘植入程度与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及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
包菊曲元
关键词:胎盘植入剖宫产术麻醉
不同硬膜外镇痛模式对肥胖产妇镇痛效果和分娩方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比较两种硬膜外镇痛模式对肥胖产妇镇痛效果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肥胖产妇586例,年龄21~43岁,BMI 30~41 kg/m^2,ASAⅡ或Ⅲ级,按照镇痛模式分为两组,每组105例: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和间歇脉冲硬膜外输注组(IEB组)。两组均事先配置硬膜外注射混合液0.08%罗哌卡因+0.45μg/ml舒芬太尼200 ml。CEI组:背景剂量6 ml/h,PCEA剂量6 ml,注药速率为60 ml/h,锁定时间30 min;IEB组:脉冲频率每小时1次,剂量6 ml,注药速率400 ml/h,PCEA剂量6 ml,锁定时间30 min。应用SPSS 22.0中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模块,采用1∶1最近邻匹配法、设定卡钳值为0.01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记录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和宫口开全时NR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记录镇痛药物总量、PCEA追加次数、PCEA有效次数和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记录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宫口开全时IEB组NR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3.8±0.7)分vs(4.2±0.7)分,P<0.05]。IEB组三个产程时间明显长于CEI组(P<0.05),PCEA追加次数及PCEA有效次数明显少于CEI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镇痛药物总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EB模式为肥胖产妇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分娩方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产妇联合PCEA进行分娩镇痛。
包菊邓春梅曲元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娩方式肥胖产妇镇痛效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