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聃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然科学总论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剩余油
  • 2篇稠油
  • 1篇压裂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油藏
  • 1篇油层
  • 1篇油气
  • 1篇油气田
  • 1篇油气田井开发...
  • 1篇油田
  • 1篇蒸汽
  • 1篇蒸汽吞吐
  • 1篇支撑剂
  • 1篇支撑剂回流
  • 1篇致密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采
  • 1篇提高采收率
  • 1篇排水采气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8篇吴聃
  • 7篇鞠斌山
  • 2篇黄迎松
  • 2篇陈常红
  • 1篇王彦春
  • 1篇朱孟高
  • 1篇胡景宏
  • 1篇刘志宏
  • 1篇贾俊山
  • 1篇刘海成
  • 1篇许爽
  • 1篇付应坤
  • 1篇石春蕊
  • 1篇刘楠楠
  • 1篇李晨
  • 1篇田亚鹏

传媒

  • 3篇中国科技论文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河北工业科技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九龙山致密气田压后支撑剂回流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四川九龙山气田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但储层微裂缝较为发育。该区气井进行压裂作业后,出现了支撑剂回流的现象,支撑剂回流导致压裂支撑缝长、缝宽变小,同时也会导致导流能力下降。以单颗粒支撑剂受力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了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机理,推导了该区支撑剂发生返排的临界流速;结合改造研究区气藏的施工数据,分析了影响支撑剂回流临界流速的因素,临界流速会随着支撑剂的密度和粒径的增加而增加,而压裂液的黏度降低将会明显增大临界流速;结合工程流体力学和气藏工程原理,建立返排油嘴临界尺寸与返排临界速度的关系,通过井口控制油嘴尺寸来控制压裂液返排速度,形成了一套支撑剂回流控制技术,为现场施工控制压裂液返排提供指导。
吴聃鞠斌山胡景宏许爽
关键词:油气田井开发工程压裂返排支撑剂回流
新型抗温LN-1泡排棒的研制及应用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高温油藏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中"气井积液"无法解决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实用性抗温泡排棒。以泡沫体积和泡沫半衰期为指标,筛选市场10种常用起泡剂和2种稳泡剂,得到起泡性能优质的CKD(粉末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以及稳泡效果较好的W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同时向0.3%CKD中添加0.2%WS,能够明显提升泡沫半衰期。向复配试剂中添加2%黏土,抗温可达到320℃。在高压作用下按照26%尿素+13%氯化钠+1%聚乙二醇+0.30%CKD+0.20%WS+2%黏土比例压缩成棒体结构即LN-1泡排棒。现场应用表明,日产气由试验前的0.3×104 m3/d,上升到4.2×104 m3/d左右,携液率由试验前的6.7%上升到52%,达到预期效果。
刘楠楠鞠斌山陈常红吴聃
关键词:气井积液泡沫排水采气表活剂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时间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精细化研究周期生产时间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孤岛油田某区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设计7种不同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时间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周期生产时间开发效果最好的方案再设计12种方案进行定量化精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各周期生产时间的减少,模拟区块的开发效果变好。模拟区块共设计10个吞吐周期,当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时间递减率:2~4周期递减率为7%,5~7周期递减率为11%,7周期以后递减率为3%时,开发效果最好。孤岛油田实际区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时间最优方案比各周期生产时间相同的生产方式的累积产油量提高1.56×104 m3,采出程度提高0.43%。研究成果对蒸汽吞吐高效开采稠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田亚鹏鞠斌山鞠斌山黄迎松吴聃范璎宁朱孟高
关键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数值模拟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渗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页岩气藏的孔渗结构特征与常规气藏显著不同,其孔渗结构通常具有超致密、特低孔、特低渗的显著特征。孔隙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5%,其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通常认为这些孔隙属于纳米级孔隙。分析了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三种微孔隙和自然微裂缝与水力压裂裂缝两种微裂缝的微观特征,并对页岩气在各种储集空间中的储存形式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页岩储层中孔隙网络的形成对渗透率改善的重要意义。
吴聃鞠斌山
关键词:页岩气微裂缝
辽河油田欢喜岭非均质油层测井二次解释被引量:1
2014年
辽河油田欢喜岭欢26井区油层非均质性强,结合其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次解释成果、取心井分析化验为该区块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区测井曲线、油藏类型和储层特点的标准化流程和测井解释模型,并确定了解释标准。在对所有井曲线标准化后,根据建立的解释模型对研究区的井进行二次解释,应用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一次解释成果证实了解释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进一步进行储量计算、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石春蕊王彦春吴聃
关键词:辽河油田非均质油层
改变微观水驱液流方向提高剩余油采收率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弄清特高含水油藏微观剩余油类型及提高剩余油的动用效果,进行了微观水驱油特征试验研究。在分析剩余油的几何特征和建立孔喉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剩余油分类。采用微观可视化驱替试验、图像识别与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改变液流方向对微观剩余油的影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不改变液流方向的水驱剩余油饱和度为20.90%;改变液流方向后,继续水驱后剩余油饱和度降为9.69%;改变液流方向后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1.2百分点。研究表明,改变液流方向后,随着注水量增加,分支状和连片型剩余油饱和度呈指数递减,油膜状、柱状和滴状剩余油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水驱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志宏鞠斌山黄迎松吴聃贾俊山刘海成
关键词: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基于改进灰色verhulst模型的稠油产量预测被引量:1
2015年
稠油油田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地下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灰色系统.以辽河油田某稠油研究区为例,基于Verhulst模型建模理论对该区2005-2011年的年产油量建模发现后期预测误差呈增大趋势.在Verhulst模型的基础上结合G(1,1)灰色建模理论建立了残差修正年产油量Verhulst模型,模型精度由原来的96.0994%提高到97.6763%.2012-2014年的年产油量预测结果显示残差修正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99.2281%,且关联度检验结果显著提高.将模型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残差修正的Verhulst模型是一种快速、简洁、精准的预测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残差修正Verhulst模型,不仅可以预测稠油油田近期的年产油量,还可对研究区后期开发方案调整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吴聃鞠斌山付应坤
关键词:VERHULST模型
基于微观驱替实验的剩余油表征方法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为了弄清楚水驱油藏微观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机理及剩余油挖潜的方向,采用毛细管模型研究了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利用玻璃刻蚀模型进行了室内水驱实验,研究了微观水驱渗流机理。结果表明,在驱替初期,原油沿着微观模型主对角线流动,当形成有利渗流通道时,驱替液将通过有利孔道流向出口端导致驱替效率降低。根据微观水驱剩余油特征建立了剩余油微观判识定量分类标准,将剩余油分为滴状、柱状、油膜型、分枝状和连片型五种类型。定量分析了水驱结束后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比例,分枝状剩余油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几种剩余油的比例,这为进一步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指导。
吴聃鞠斌山陈常红李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