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华 作品数:6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颈动脉斑块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通过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共471例,术前均用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按是否检出斑块分为斑块组(n=361例)和非斑块组(n=110),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值(OR值)。结果:两组除了年龄有显著差异外(P<0.001),其他资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非斑块组,斑块组检出更多的3支血管病变(OR=3.328,95%CI:1.907~5.807,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校正基线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仍是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2.933,95%CI:1.865~4.615,P<0.001),而CIMT增厚则否。结论:相对于CIMT增厚,颈动脉斑块能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多支血病变。 李志根 周颖玲 陈竹君 杨峻青 周典华 张莹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冠心病 ApoB100/ApoA1比值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预测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ApoB100/ApoA1比值对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首次确诊为冠心病并行支架植入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的患者2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B100/ApoA1比值的平均值(0.76)分为高比值组(n=127)和低比值组(n=144);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2.06 mmol/L)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n=213)和非达标组(n=58);根据血运是否完全重建分为完全重建组(n=158)和不完全重建组(n=113)。术后均按要求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一年,常规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进行一年的电话随访。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再血管化、再住院)的发生情况,根据年龄、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LDL-C、ApoB100、ApoA1、ApoB100/ApoA1、LDL-C/HDL-C、总胆固醇/HDL-C、non-HDL-C的水平分为高低两组,作为自变量,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发生情况以及各个亚组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再血管化方面,ApoB100/ApoA1高比值组的发生率高于低比值组,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2%vs.2.78%,P<0.01)。在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ApoB100/ApoA1高比值组再血管化发生率高于低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9%vs 3.85%,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各单个事件的发生与年龄、脂蛋白(a)、HDL-C、LDL-C、ApoB100、ApoA1、ApoB100/ApoA1、LDL-C/HDL-C、总胆固醇/HDL-C、non-HDL-C无统计学的相关性。结论 ApoB100/ApoA1作为一个脂蛋白相关的指标,在预测老年人PCI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再血管化方面 周典华 杨峻青 彭迳英 张莹 罗德谋 李志根 余丹青 周颖玲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载脂蛋白 希氏束起搏与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的老年患者36例为右心室起搏组,行希氏束起搏置入的老年患者29例为希氏束起搏组。分析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QRS时限,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2组心脏超声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6个月右心室起搏组QRS时限明显长于术前,且明显长于同期希氏束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前心排血量、每搏量、心脏指数、LVEF、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右心室起搏组术后6个月心排血量、每搏量及LVEF明显降低,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希氏束起搏组术后3、6个月心排血量、术后6个月每搏量、心脏指数及LVEF水平明显升高,术后3、6个月BNP水平明显降低[(30.77±5.60)ng/L vs (34.58±7.32)ng/L,P=0.02;(28.20±6.30)ng/L vs (41.40±7.32)ng/L,P=0.00]。结论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中期心功能。 司晓云 李伟 周典华 莫显刚 郑红梅 范亚红 舒建坤关键词:希氏束 室间隔 房室传导阻滞 每搏输出量 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4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99)和非冠心病组(n=50);并将99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有无MAU分为冠心病MAU亚组(n=26)和冠心病非MAU亚组(n=73);比较各组间sRAGE的水平,并使用logstic回归进行分析,观察冠心病患者MAU与sRAGE的关系。结果:sRAGE各组间比较:冠心病组(732.6±133.2)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055.5±279.5),冠心病MAU亚组(655.3±121.4)明显低于冠心病非MAU亚组(760.1±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U与sRAGE明显负相关(P=0.018,95%可信区间0.992~0.999)。结论:冠心病患者MAU水平与sRAGE明显负相关,sRAGE可能是预测冠心病患者风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张金霞 林仲秋 李丹辉 张莹 陈竹君 周典华 周颖玲关键词:冠心病 微量白蛋白尿 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尿酸特点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陈剑 周典华 张莹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尿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的血管内超声斑块虚拟成像特点比较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影像(VH-IVUS)特点。方法:入选69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分为UA组(35例)和SA组(34例)。分别对UA组共51处、SA组46处病变进行VH-IVUS影像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面积(MLA)、坏死核心(NC)、纤维脂质成分(FF)、纤维成分(FI)、钙化部分(DC)、外弹力膜面积(EEM)、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负荷(PB)及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发生率。结果:UA组斑块病变成分中NC、PB、RI及TCFA发生率与S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斑块成分中NC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0.562,P<0.01),PB与EEM正相关(r=0.509,P<0.01),总样本中PB与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425,P<0.01)。结论:相比SA,UA患者NC、PB、RI及TCFA发生率明显增加,UA组中NC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B与EEM正相关,总样本中PB与RI正相关。 罗德谋 谭虹 陈竹君 杨峻青 董豪坚 付明 周典华 余丹青 周颖玲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内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