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杰斌

作品数:17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杂剧
  • 5篇元杂剧
  • 5篇改写
  • 3篇代文
  • 3篇文学
  • 3篇明传奇
  • 3篇明人
  • 3篇古代文学
  • 3篇传奇
  • 2篇元代
  • 2篇中国古代文学
  • 2篇明刊本
  • 2篇刊本
  • 1篇道士
  • 1篇地方师范
  • 1篇地方师范院校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对比教学
  • 1篇学语
  • 1篇语文

机构

  • 8篇玉林师范学院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孔杰斌
  • 2篇张春秀
  • 1篇陈建森

传媒

  • 2篇戏剧文学
  • 2篇四川戏剧
  • 2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求索
  • 1篇戏剧艺术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明传奇对元杂剧“三国戏”的改写被引量:1
2014年
现存有7部元杂剧"三国戏"被明人以传奇的形式改写。明传奇在改写元杂剧"三国戏"的过程中或沿用、删减和调整元杂剧"三国戏"中的情节、或改变剧场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同时还袭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字、隐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节以及袭用明杂剧《义勇辞金》的部分曲文。明人以传奇的形式对元杂剧"三国戏"进行改写,反映了明代通俗文艺对传奇创作的影响;迎合了下层民众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文人崇尚史实的观念,是日渐衰微的北杂剧融入明传奇中得以流传的结果。
孔杰斌
关键词:元杂剧明传奇改写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三点思考
2015年
本文认为,要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可以从以下这三方面着手:一、重视文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三、适当选讲作品选以外的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文体的面貌及作家的创作风貌。
孔杰斌张春秀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体对比教学作品选
论明传奇改写元杂剧的折子戏及其改写规律
2016年
元杂剧中有一些精华片段先为明传奇所吸收,经改造后,又以折子戏的形式搬上舞台,本文称这类折子戏为"明传奇改写元杂剧的折子戏"。其改写规律主要有两种:一是基本保留了它们在明传奇全本或元杂剧全本中的形态;二是选取明传奇与元杂剧中的成分进行重新组合。明传奇改写元杂剧的折子戏对后世昆曲折子戏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杰斌
关键词:明传奇元杂剧
锦本《荆钗记》与明代全本《荆钗记》之关系探析
2023年
锦本《荆钗记》与其他全本《荆钗记》曲调的关系可分为七大类:1·曲词与影钞本相同、几乎全同或更接近;2·曲词与汲古阁本、李评本、屠评本相同、几乎全同或更接近;3·曲词与世德堂本、富春堂本相同或相近;4·曲词与叶刻本相同或相近;5·曲词与两种或两种以上全本戏版本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6·曲词与其余各种全本戏相同或相近;7·曲调为其他版本所无。通过比勘发现,锦本主要改编自影钞本,影钞本刊行的时间应在1552至1553年之间。锦本是影钞本演变至其他全本戏版本的过渡本。
孔杰斌
关键词:《荆钗记》
论柳永词对全真道士词传播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从语言、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柳词对全真道士词传播的影响。
孔杰斌
关键词:柳永词
南戏《白兔记》考辨三题
2022年
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正始》本”“成化本”“汲古阁本”;二是“锦本”;三是“富本”。通过比勘三个版本系统的相应曲文可以发现,“锦本”在编创过程中主要吸收并改写了“汲古阁本”的曲文,同时对“成化本”的曲文亦有借鉴,“富本”虽是一个全新的改本,但仍保留了“锦本”的痕迹。经推考,“富本”刊行的时间应在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十六年(1588)间,这也反映了“滚调”在万历前期已为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流行。通过比勘“富本”与《大明天下春》《乐府万象新》收录之明传奇《咬脐记》的曲文,并结合祁彪佳的评价,笔者认为《咬脐记》传奇并非“富本”,而是改编自“富本”的“滚调”唱本。由此,从“富本”到明末《咬脐记》的流变反映了“滚调”从兴起到繁荣的发展轨迹。
孔杰斌
明人改写元杂剧与明代社会思潮之变迁
2016年
元杂剧"婚姻爱情戏"中约有13部作品被明人以杂剧或传奇的形式所改写。明人在改写的过程中重塑了原作的女性形象,使之更符合传统女性的道德品质;增加了男女主角的感情戏,注重对男女之情的渲染;模仿和套用其他爱情剧的情节。明人对元杂剧"婚姻爱情戏"的改写与明初实施思想文化专制、明代中后期"主情"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杰斌
关键词:元杂剧明杂剧明传奇改写
地方师范院校中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2016年
为响应教育部2010年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2年展开了培养"卓越教师"的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实行了"双导师"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加强其执教能力。针对教学过程中"师范性"训练的不足,今后将加大"师范性"课程的比重。
孔杰斌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论元杂剧《马陵道》在晚明到清初戏曲系统中的改写
2018年
本文以元杂剧《马陵道》为例,梳理该剧在晚明文人传奇《天书记》和《重订天书记》、昆曲折子戏《马陵道》以及清初《七国记》传奇中的流变,通过探讨《马陵道》杂剧在晚明至清初戏曲系统中的改写,可了解元杂剧向明清传奇演进、元杂剧昆曲化的面貌及规律。《马陵道》杂剧的改写,体现了晚明文人与民间戏曲观念的差异,反映了通俗小说与戏曲互动的现象。
孔杰斌
关键词:《马陵道》改写
杭州地域文化与元代杭州杂剧
2008年
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杭州于南宋时期形成了固定的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元朝元贞、大德年间,南方又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杂剧创作圈。元代杭州杂剧表现了杭州的自然城市风貌和人文文化风貌。
孔杰斌
关键词:地域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