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滨峰

作品数:7 被引量:10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三峡水库
  • 2篇水库
  • 1篇对植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中国陆地生态...
  • 1篇沙漠化
  • 1篇上空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食品
  • 1篇水体
  • 1篇水位
  • 1篇碳减排
  • 1篇通量
  • 1篇中下游水体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总氮
  • 1篇总磷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马萨诸塞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东营市质量技...

作者

  • 7篇孙滨峰
  • 6篇王效科
  • 3篇逯非
  • 3篇欧阳志云
  • 2篇徐卫华
  • 2篇杨乐
  • 1篇侯培强
  • 1篇万五星
  • 1篇冯兆忠
  • 1篇赵红
  • 1篇孙旭
  • 1篇张红星
  • 1篇肖扬
  • 1篇张千千
  • 1篇韩春萌
  • 1篇段晓男
  • 1篇张莲莲
  • 1篇张烨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时空变化及与水库甲烷通量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mL/m3,巫山:2.20±0.18mL/m3),坝后河流(三斗坪:2.21±0.16mL/m3)上空的甲烷浓度高于坝前秭归处,但差异不显著。这一格局与水库中甲烷通量的空间变异基本相同,即从上游到下游(云阳、巫山、秭归)江面上甲烷通量依次为0.454,0.260和0.115mg/(m2.h),呈下降趋势,坝后三斗坪处的甲烷通量(0.280mg/(m2.h))显著高于坝前秭归处通量,这表明:水库的水-气界面上的甲烷排放强度是影响水库上空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杨乐逯非王效科段晓男孙滨峰欧阳志云
关键词:三峡水库甲烷通量
新兴城市城乡居民食品碳消费动态研究——以山东东营市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新兴城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对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碳消费机理,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官方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2002~2010年东营市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食品消费结构、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及变化趋势、食物碳消费总量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影响因素方面相同,城市人均食物碳消费上升,农村人均食物消费数量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食品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食品碳消费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安徽居民的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对应对城市化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莲莲孙滨峰
关键词:城市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优先区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科学确定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优先区,优化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格局,将对有效发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减少向大气的碳排放,推进实现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潜力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优先区的确定方法,得出了19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优先区,并提出了优先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王效科逯非徐卫华欧阳志云孙滨峰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新疆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新疆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气候因子、坡度、植被退化指数和土壤类型为评价指标,将研究区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等敏感和一般敏感4个等级.结果表明:新疆整体沙漠化敏感性强.沙漠化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54.70%,其中极敏感区域面积为21.96万km2,占总面积的13.23%,高度敏感区域面积32.92万km2,占总面积的19.83%;从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来看,沙漠化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和亚欧大陆桥铁路沿线,新疆绿洲大部分处于沙漠化极敏感性状态下,绿洲安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孙滨峰王效科
关键词:沙漠化
北京夏季地表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及其对植物的伤害效应被引量:34
2014年
臭氧是重要的空气氧化剂,适当浓度的臭氧可以消菌杀毒,但过高浓度的臭氧可能对生物健康构成威胁。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臭氧的前体物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增多,臭氧浓度随之不断升高,地表臭氧污染日趋严重。地表臭氧的分布特征以及其对植物的胁迫伤害效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是通过监测北京夏季地表臭氧污染分布规律,鉴定是否有植物受到臭氧伤害,以及受伤害植物的种类及地理分布特征,为城市与区域臭氧风险评估提供依据。从2012年7月4日到8月30日,采用被动采样分析的方法,在北京东北、西北、西南、东南郊区以及城区设置了10个研究样点,监测平均臭氧浓度的变化。同时,运用"森林健康专家咨询系统"鉴定植物受臭氧伤害的特征。结果表明:(1)监测期间,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的臭氧浓度高于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公园中的臭氧浓度高于道旁绿化带;山区的臭氧浓度平均为105.39μg/m3,公园中为68.49μg/m3,道旁绿化带为56.54μg/m3;(2)在北京的公园和山区发现了18种植物符合"森林健康专家咨询系统"所述臭氧伤害特征,有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核桃(Juglans regi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喇叭花(Pharbitis purpurea)、桑树(Morus alba)、榆树(Ulmus pumila)、国槐(Sophora japonica)金叶槐(Sophora japonica f.flavi-rameus)、木槿(Hibiscus syriacus)、重瓣棣棠花(Kerria japonica)、山香(Hyptis suaveolens)、决明(Cassia tor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黄花柳(Salix caprea)、大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火炬树(Rhus typhina)、大豆(Glycine max)、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没有在道旁绿化带的植物叶片发现臭氧伤害症状;(3)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幼树臭氧伤害症状明显,易于辨认,且臭椿出现频率最高,是分布广泛的乡土树种,适合作为臭氧污染指示植物。
张红星孙旭姚余辉万五星肖扬孙滨峰William J.Manning韩春萌郜世奇高付元徐卫华冯兆忠欧阳志云王效科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的东北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45
2015年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易受异常降水和干旱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地区温度增高、降水量减少,干旱事件发生频繁。但是目前国内对东北地区干旱的研究较少、结果存在分歧,且主要关注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干旱的影响,较少研究关注干旱的区划研究。依据1961─2013年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干旱趋势,并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东北地区干旱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1961─2012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在1961─1999年期间,东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干旱危害较小;而2000年以后,东北地区干旱事件频发,干旱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出现了2000─2002和2007─2008年2个连续干旱期。从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0年是东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最大的时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其干旱频率分别达到42.86%和33.34%。根据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东北划分为8个干旱相似区。研究结果对于实现东北干旱监测、评估,为减轻该区域干旱损失,指导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滨峰赵红王效科
关键词:干旱主成分分析
三峡水库中下游水体氮磷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2010年每月定期测定了位于三峡水库中下游的云阳、巫山、秭归和三斗坪段的TN、NH4-N、NO3-N和TP浓度。结果表明:4个段面水质中的TN、NH4-N、NO3-N和TP浓度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TN和TP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格局,分别在5月和7月达到最大值;NH4-N的季节变化则呈双峰格局,主要的峰值出现在7、8月,次要的峰值出现在3、4月。4个地点低水位期(3~8月)的TN、NH4-N、NO3-N和TP浓度都高于高水位期(9月~次年2月)。主要因为在低水位期,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大,入库流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入库的非点源污染和水库两岸农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水库水质与前两期蓄水后的水质变化不大,水质仍然保持良好,高水位期为Ⅲ类水质,低水位期为Ⅳ类水质。
杨乐张烨侯培强孙滨峰张千千王效科逯非
关键词:总氮总磷硝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