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纪录

作品数:133 被引量:520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12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生物学
  • 10篇化学工程
  • 7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发酵
  • 22篇双歧杆菌
  • 22篇杆菌
  • 13篇蛋白
  • 12篇菊芋
  • 11篇食品
  • 11篇几丁质
  • 10篇理化性
  • 10篇理化性质
  • 8篇乳酸
  • 7篇乳酸菌
  • 7篇生物胺
  • 7篇酸奶
  • 7篇葡萄球菌
  • 7篇球菌
  • 7篇金黄色葡萄球...
  • 7篇黄色葡萄球菌
  • 6篇增菌
  • 6篇增菌培养基
  • 6篇生物被膜

机构

  • 133篇河北农业大学
  • 8篇北京工商大学
  • 4篇河北科技师范...
  • 4篇中山火炬职业...
  • 4篇中粮营养健康...
  • 3篇唐山海都水产...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标准化研...
  • 2篇唐山市水产技...
  • 1篇江南大学
  • 1篇邯郸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三峡旅游职业...
  • 1篇邯郸市水产技...
  • 1篇石家庄市水产...
  • 1篇中国食品发酵...
  • 1篇河北省海洋与...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133篇孙纪录
  • 75篇桑亚新
  • 32篇田洪涛
  • 31篇贾英民
  • 20篇于宏伟
  • 12篇韩军
  • 11篇田益玲
  • 8篇亢春雨
  • 8篇种克
  • 8篇万红兵
  • 8篇王占武
  • 7篇李慧静
  • 7篇山丽杰
  • 7篇卢海强
  • 6篇李英军
  • 6篇李雅乾
  • 6篇王向红
  • 6篇邵娟娟
  • 5篇林杨
  • 5篇张会彦

传媒

  • 23篇食品研究与开...
  • 14篇中国食品学报
  • 1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1篇食品科学
  • 7篇食品工业科技
  • 5篇食品与发酵工...
  • 4篇食品科技
  • 3篇中国酿造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国乳品工业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中国果菜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粮食与油脂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科教导刊
  • 1篇中国食品科学...

年份

  • 20篇2023
  • 16篇2022
  • 10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2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9篇2003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与管理被引量:11
2003年
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并针对普遍比较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各国对其的监督管理政策以及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方法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桑亚新贾英民王向红孙纪录祝彦忠
关键词:基因工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
去皮对山药粉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研究去皮工序对于山药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山药为原料,通过热风干燥法制备山药粉;酶水解法测定总淀粉含量和体外消化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考察不同山药粉的形态与结晶结构;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可溶性多酚含量、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经过去皮工序制备的山药粉总淀粉与抗性淀粉含量较大,分别为45.39%和31.11%;未经去皮工序制备的山药粉的水结合能力(194.53 g/100 g)较大,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力与溶解度也较大,最大提高率分别为43%和18%;两种山药粉的形态特征和晶体结构相差不大;不经过去皮工序制备的山药粉的总黄酮和总可溶性多酚含量较大,分别为0.059 mg RE/g和0.028 mg GA/g;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43.86 mg/mL)和还原力(0.223 mg VC/g)较高;因此,去皮工序对山药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有明显影响。根据两种山药粉的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山药粉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中。
刘燕李文亚李宁李宗浩王向红孙纪录
关键词:山药粉去皮生物活性理化性质
破壁方法对红球菌11-3胞内几丁质脱乙酰酶释放的影响
2023年
红球菌11-3是一株高产几丁质脱乙酰酶(CDA)的菌株,几丁质在该酶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壳聚糖,该酶在壳聚糖的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红球菌11-3菌株所产CDA为胞内酶,成为催化反应的一大障碍。为了提高CDA的释放率,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反复冻融、超声、球磨、匀浆和液氮研磨)、化学方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氯仿处理)和生物学方法(溶菌酶处理)对红球菌11-3进行破壁处理,测定CDA酶活力和释放率,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破壁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液氮研磨法破壁效果最佳,菌体表面出现细密的孔洞,CDA释放率为45.13%,总酶活力损失率为2.03%;匀浆处理法次之,CDA释放率为16.00%,总酶活力损失率为9.18%。利用匀浆和液氮研磨联合处理红球菌11-3细胞,细胞表面产生更多、更大的孔洞,CDA释放率高达86.17%,总酶活力损失率为9.11%,上清液中CDA酶活力为480.2 U/mL,较液氮研磨法相比提高了1.48倍。结论:匀浆和液氮研磨联合处理可有效破坏红球菌11-3细胞壁,提高胞内CDA释放效率。本研究结果对红球菌11-3内CDA应用于壳聚糖的生产具有参考作用。
肖宇石文琪于宏伟马爱进桑亚新孙纪录
关键词:红球菌匀浆
硝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评估在硝酸钠存在的食品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风险,研究了硝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1.25 mmol/L^10 mmol/L的食品安全浓度下,硝酸钠即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当硝酸钠浓度为10 mmol/L时,生物被膜生物量减少了73.90%,生物被膜活性降低了92.56%。在生物被膜培养物中,硝酸钠生成了亚硝酸钠;在起始硝酸钠浓度为10 mmol/L培养基中,最终培养物中的亚硝酸钠浓度为5 mmol/L。食品安全浓度的硝酸钠对不同来源的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有普遍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因菌株而异。此外,在较高浓度下,硝酸钠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更好,当硝酸钠添加浓度为640 mmol/L时,基本检测不到活菌数。因此,硝酸钠有潜力成为食品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杀菌剂与去除剂。
石文琪张会彦周强桑亚新孙纪录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硝酸钠
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3年
根据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有关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的化学本质、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其在双歧杆菌制品中更广泛、更有效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纪录贾英民田洪涛李英军
关键词:双歧杆菌双歧因子保健因子
电解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阐明不同性质的电解水在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使用酸性、碱性和中性电解水处理生物被膜,并测定处理前后生物被膜生物量、活性、活菌数和构造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能够有效杀死生物被膜中的菌体,但不能有效去除生物被膜;其有效氯含量与杀菌作用呈正相关。碱性电解水能够有效去除生物被膜,其pH值直接影响去除能力。中性电解水的作用与酸性电解水相似。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用碱性、酸性和中性电解水处理10min后,活菌数从7.5lgCFU/cm2分别减少至5.3,2.3和3.2lgCFU/cm2。电解水有潜力成为生物被膜杀菌剂和去除剂。
石文琪刘建辉胡树样李可心李春立孙纪录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电解水杀灭
深化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2017年
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实验班学生的操作技术得到了提高,与对照班有显著性差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韩军桑亚新孙纪录郭润芳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一种可食性鲟鱼皮胶原蛋白复合保鲜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食性鲟鱼皮胶原蛋白复合保鲜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将鲟鱼皮胶原蛋白与壳聚糖按照比列混合,加甘油进行交联得到鲟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溶液,再将丁香酚原液和鲟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溶液混合后均质得到鲟鱼皮胶原蛋白...
亢春雨窦容容赵春青颜子恒韦芳孙纪录
贝类蛋白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贝类在水产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贝类蛋白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功能特性,但由于贝类产品受地域的限制且易腐败,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较少。已有研究证明,通过改性能进一步优化贝类蛋白的功能特性,使其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从而解决蛋白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物理改性法、化学改性法和酶解改性法三大类贝类蛋白改性技术的机制及优缺点,不仅为改进贝类蛋白改性技术和开发新兴的贝类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拓宽贝类产品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陈笑迎田桂芳陈智慧桑亚新孙纪录
关键词:贝类蛋白质物理改性酶解改性功能特性
黑曲霉Uγ-2菊粉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研究了在10 L 发酵罐上、不同发酵条件下采用黑曲霉 Uγ-2(Aspergillus niger Uγ-2) 生产菊粉酶的过程,并优化了发酵条件,即:在30℃温度下,搅拌转速300 r/min,孢子接种量104个/mL...
祝彦忠贾英民桑亚新孙纪录田益玲
关键词:菊粉酶发酵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