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厚宁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小肠
  • 3篇关节
  • 2篇胸膜
  • 2篇胸膜粘连
  • 2篇腰椎
  • 2篇腰椎滑脱
  • 2篇腰骶
  • 2篇腰骶角
  • 2篇数字X线摄影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退变性腰椎滑...
  • 2篇肿瘤
  • 2篇椎间关节
  • 2篇小肠肿瘤
  • 2篇内镜
  • 2篇滑脱
  • 2篇仿真内镜
  • 2篇X线

机构

  • 9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9篇张厚宁
  • 7篇洪波
  • 6篇杨冬生
  • 5篇史继国
  • 5篇刘振翠
  • 4篇赵鹤亮
  • 2篇赵玲
  • 2篇陈伟彬
  • 2篇赵新斌
  • 2篇王宇
  • 2篇张惠英
  • 1篇史素丽
  • 1篇刘志勇
  • 1篇刘飒
  • 1篇张万壮

传媒

  • 6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6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关节X线照片构图与美学思考被引量:1
2013年
每一张X线照片除应具备医学影像学专业的诊断价值外,还应是一幅作品。就包括范围及照片布局来讲,虽然在各种专业书刊上均有所说明,但始终未能规范化与科学化。并且在照片打印这一环节,受操作者专业知识水平、个人喜好,甚至阅历修养等因素影响,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四肢骨关节系统X线摄影更是如此。
史继国张厚宁王宇杨冬生洪波
关键词:骨关节X线照片数字化X线摄影黄金分割
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螺旋CT 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术前均行CTVE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VE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 Kappa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一致性较好( Kappa≥0.70)。 CTVE诊断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敏感性为100.0%(25/25),特异性为92.6%(25/27)。结论 CTVE是一种便捷、安全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刘振翠刘俊伟杨冬生张厚宁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肿瘤CT仿真内镜病理检查
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X线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X线特征,减少对胸膜粘连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病例的影像学资料,由本专业医生从中筛选出具备双膈顶或单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病例。共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521例,均进行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从图像中观察幕状改变特征及与斜裂的对应关系。结果具备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521例中,463例斜裂显影清晰或部分清晰,即基本可追踪观察斜裂位置,提示幕状改变与斜裂有明确对应关系(88.9%),而不具备胸膜粘连的X线特征。其中58例斜裂显影不清晰,对应关系不明确(11.1%)。结论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大部分并非胸膜幕状粘连所致,而是由胸膜中斜裂在膈顶反折时所形成的上牵改变,应属于正常组织结构在膈顶的X线投影。故不应诊断为胸膜粘连。
史继国洪波张厚宁刘飒杨冬生王宇
关键词:胸膜粘连数字X线摄影
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影像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形成与性别、年龄、体型及侧别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筛选出具备双膈顶或单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患者共57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其中69例除具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外,又同时进行多螺旋CT扫描,并制成了三维重建的SSD图像。在此组患者中就性别、年龄、体型及侧别等相关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图表。结果具备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入选的573例中,幕状改变出现率与瘦长体型密切相关,与年龄关系密切,30岁以下470例,占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状改变与年龄分布折线图中峰值在20岁左右,以18岁出现最多,66例,占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别的出现率上,单独左侧膈顶出现率最高,共505例,占88.13%;双侧膈顶出现45例,占7.85%;单独右侧膈顶出现23例,占4.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上,男318例,女255例,男女之比为1∶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出现率与体型、年龄及侧别关系密切;与性别差别关系不大。
史继国张厚宁洪波杨冬生赵鹤亮
关键词:数字X线摄影医学影像学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相关解剖学因素关系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洪波赵鹤亮刘振翠张厚宁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腰骶角椎间关节
多层螺旋CT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I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61例DLS患者作为DIS组,选取61例同期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均为L4。比较两组病例椎间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的关系。结果DLS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小于对照组[(37.11±7.52)°比(42.4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腰骶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在DLS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洪波史继国赵鹤亮张厚宁刘振翠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腰骶角椎间关节
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及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比较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影像学资料,患者于1周内分别进行CT小肠造影和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二种检查,随后统计分析二种不同检查方法分别对小肠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 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小肠造影检查敏感性96.15%,准确性98.15%。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96.0%。二种检查方法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小肠造影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小肠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二者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肿瘤诊断和评估治疗的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刘振翠陈伟彬杨冬生张厚宁张惠英赵新斌洪波赵玲刘俊伟
关键词:小肠造影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小肠肿瘤
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小肠疾病的患者经胃-十二指肠插管小肠内充气行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CT仿真内镜技术对病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小肠充气螺旋CT检查,小肠充盈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20例小肠病变CTVE表现能较准确地反映其在肠腔内的形态学改变,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腔内外和周围淋巴结情况等方面的判定具有优越性。结论小肠CTVE检查技术操作简单,安全,结合MPR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振翠赵新斌张厚宁杨冬生张惠英陈伟彬洪波赵玲刘俊伟
关键词:小肠病变仿真内镜
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多螺旋CT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影像学基础,以期减少对胸膜粘连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5年间住院病例的影像学资料,由专业医生从中筛选出具备双膈顶或单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病例69例。此组患者的选择,除具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的基础,又全部进行过多螺旋CT扫描,并制成了三维重建的SSD图像。对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与斜裂的对应关系、形成机制作出详尽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实质。结果 69例中43例胸部侧位片斜裂显影清晰,行多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的SSD图像显示,幕状改变与斜裂均具备明确的对应关系。26例胸部侧位片斜裂显影不清的病例,行多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的SSD图像显示,幕状改变与斜裂也有较明确对应关系者21例。总计64例,占92.8%,其余斜裂显影不清,不能追踪判断幕状改变与斜裂有明确对应关系者5例,占7.2%。结论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大部分应属于斜裂反折影像,是正常组织结构在膈顶的投影。近膈面处斜裂走行曲折回旋且与矢状面近于平行是幕状改变形成的影像学基础。
史继国张厚宁张万壮刘志勇赵鹤亮史素丽
关键词:胸膜粘连
共1页<1>
聚类工具0